新课标教材教学中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几点建议论文,教材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已经在实践层面上拉开了帷幕,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标教材,广大地理教师将面对一次新的挑战,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广泛研读资料,领会新教育理念
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教师要深入仔细地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内容。此次地理课程改革是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用性成为当代地理学的突出特点的形势下,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兼有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性质,是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课程。新地理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体现这一理念的地理教学过程,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注重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与生存能力;注重以地理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强化素质教育,贯彻改革精神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的设置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记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注重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与个性品德素质教育。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地理思维,全面、均衡、和谐的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对教学内容做了调整,只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删减了大量理论性过强、对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内容分量有所降低。
三、联系现实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针对原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突出,应用性不强,与学生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新地理课程融入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如新教材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内容的阅读材料中,告诉学生如何在乘火车时注意火车的运行车次和时刻表等。新教材采用丰富的形式展示所学地理知识(包括事实、方法、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和实例,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师要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资源库,配置各种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等,开辟实践教学场所;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电教软件等。同时,还需不断积累和更新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扩大地理课程资源的容量和质量。
其次,教师要合理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气象台、天文台、博物馆、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等,寻求多方支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野外观察活动和调查研究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为学生做有关的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加深学生对地理科学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兴趣、经历及社会生活实际选择适合他们的生活素材与社会素材进行教学,并可以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探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上海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对苏州河的污染进行调查,提出可行性的治理措施,向市政府献计献策;在某些农村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对本地农业经济结构的布局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规划设想,并向有关机构建议。
四、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知识结构
新地理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课程目标取代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新课程主张学生的知、能、情协调发展,强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是此次地理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也是当代国际范围内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强化知识的综合能力,着眼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合格的公民。
新教材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许多的教学内容与历史、文化、科技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与同学们谈地理”一节中就提到了古巴比伦文明;在“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中谈到了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等。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素养,涉猎广泛的知识。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教师走综合型人才、跨学科发展之路,在自己的弱势项方面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的独立的人,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另外,地理新课程标准还显著地突出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在新地理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科技成果的展示。如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与生活中的用途;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从互联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制作计算机演示文稿等大量新内容。所以,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扩大知识面,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五、改变教学方式,迎接课程改革
新课程要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活动来获取知识,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教教材”过渡为“用教材教”。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游刃有余地控制整个课堂,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
新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改革的冲击,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进取,努力跟上改革的步伐。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广大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体验、经验、困惑、发展等,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促进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六、改变评价方式,以评价促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导致培养的学生多应试能力强,应用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天科学技术大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这种以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方法,极大地伤害了大多数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它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行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有效地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教师的评语也要多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绳,在考试方法上应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七、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改成功
地理教师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解最真切、把握最准确,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地理教师应不断强化研究意识,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不断地把自己塑造成研究型教师,或者说是“学者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研究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再深入研究,提高教学研究的后效,促进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标签:地理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 新课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