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与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生论文,课外阅读论文,兴趣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校所承担的立项课题“引导与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自开题以来,我们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施。在区、市教研专家和苏教版教材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经过专家验收组的严格把关,本课题得以顺利结题。兹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研究方法、我们的思考,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措施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我们成立了课题实验课题组。参加实验的人员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校校长和副校长分别担任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都有明确分工。健全的机构,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
2.定期组织交流汇报和研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课题教研实效,我们健全教研制度,制定了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两星期一次的交流研讨制度,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教研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3.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研究力度。我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研究,主要包括:购买理论书籍,订阅教学刊物,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开阔教师的教科研视野,用外地学校先进的教科研经验来观照我们自己的课题研究,并要求实验教师每次外出学习回来后,做专题汇报,谈收获体会,上实验汇报研讨课;邀请兄弟学校教研专家、上级主管部门来我校听研讨汇报课,听专家指导意见,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研究;邀请皖西学院教育教学专家黄伟教授来我校作讲座,他已经主持过多项有关基础教育和语文课程国家级、省级课题,是全国知名的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专家,他的指导使我们的探究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邀请苏教版教材专家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组成员与苏教版教材专家有了面对面请教、交流、研讨的机会。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开展问卷调查,潜心思考,提出“一二三”计划,找出症结,制定对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方法,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的实际状况与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段话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在经过认真思考后,对教师提出了“一二三”计划,即:“一”是要帮助教师转变思想,树立一个新的观念: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做习题“做”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二”是要开辟两条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一手是课内的阅读,一手是课外的阅读。课内“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由课内牵动课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能读懂读通与课文相近、相类、相关的一大批文章。这才是教学的真谛。由课内拉动课外,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儿童的阅读取向。课内这条途径,其要旨在于将学生领进门,“诱发”“引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动机,最终开拓课外这条途径,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三”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阅读兴趣的特点,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阅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低年级侧重于传说、寓言、童话类图书的阅读,针对儿童识字量较少,阅读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采取教师边读边讲,学生边读边听的方法,由扶到放。配合阅读,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角色表演、讲述故事、回答问题等。
中年级侧重于历史人物故事、中外名人传记、科普类读物、儿童文学等图书的阅读,教师只做适当的提示,主要由学生自读,注重培养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配合阅读,可组织朗读比赛、故事会、问题讨论、参观访问等活动。
高年级侧重于经典小说、散文诗歌、传记传奇等图书的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边读边议。配合阅读,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讲演、专题讨论、演课本剧等活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坚持每天读书,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课外阅读应该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2.实践中探索,摸索出指导课外阅读的“五字法”。在实验中,怎样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营造阅读氛围,打通课内外阅读的联系呢?我们实施了“五个一”工程,那就是:着眼一个“趣”字,贯彻一个“导”字,把握一个“动”字,探求一个“合”字,实现一个“延”字。
(1)着眼一个“趣”字,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封闭的课堂里,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到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里。以“趣”为切入点,一是抓住孩子们喜欢画画的特点,利用苏教版描写四季的优美片段和古诗词来给自己的画配解说词,采取读、背、展的形式,肯定、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二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联系课堂教学予以拓展引导。如以《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为切入口,让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以及有关昆虫的科普读物进行阅读,召开说说“科学家的小故事”“昆虫王周的小故事”等小型故事会,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贯彻一个“导”字,提供正确的阅读导向和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从“趣”入手,但也不能只读有趣的、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就像鲁迅先生曾说的:“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才能达到博览群书目标。而书市的书,并不都适宜于学生,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学生虽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很难收到好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其选择健康向上、适宜阅读的书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看多了好的作品,自然就会有辨识力,慢慢地他们自己也就能有选择地去读书了。
(3)把握一个“动”字,组织活动,提供交流的平台,营造读书氛围。活动是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起因。如结合习作写小动物的要求,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新华书店、阅览室查阅有关动物生活习性的资料,写成“动物名片”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营造了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通过组织班级读书活动,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而且营造了“书香”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去读书。
(4)探求一个“合”字。发挥学校与家长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关键。研究表明,如果家长有读书的习惯,儿童在10岁以前就很容易热爱读书,从而养成读书的习惯。因此,我们建立了家校联系簿,教师和家长可通过写便条的形式讨论交流“让孩子爱读书”的方法,包括指导家庭制订阅读计划、家庭阅读书目、阅读时间安排、读书环境的选择、奖励办法等。如在《给家长的一封信》中,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在空余时间读书看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还要求有条件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光线良好、视野开阔的房间,让孩子能舒服阅读的桌椅,精心选择的读物和工具书。指导家长为孩子选择书目,因为不同的孩子兴趣也是千差万别的,家长开始要尽量选择孩子喜欢看的书,等孩子爱看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后,再引导其把阅读面向“广”的方向发展。低年级孩子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有趣的书,然后再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书。在共同读书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要有沟通、交流,以激发其读书兴趣。建议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及时给予评价,奖励可以从物质性向精神性转变,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心境。
(5)实现一个“延”字,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社会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采用的是“课内拉动课外”,又以“课外促课内”的阅读方法。在选择课外读本时,我们普遍采用“以课内拉动课外”的方法。为了发挥课外阅读的综合效应,我们也结合学校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如开展“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红色之旅读书活动”“成语连赛”“语文游艺会”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读书活动也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读书教育活动。如开展“爱我中华”系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描写中华壮丽河山的作品,了解中国历史,增进对家乡、祖国的热爱。
3.注意交流,及时总结。实施课题实验,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课题组成员更要相互学习交流,去外地学习先进的经验,博采众长,用于充实自我,推动实验的进展。因此,我们定期举办课题研究研讨课、汇报课,邀请裕安区进修学校教师、裕安区教研室教研员、市教研员参与评课交流,并虚心听取意见,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同时,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地改进,总结出“引导和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及必须注意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上应试教育的人才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一级学校的评价方式没有太多改变,加上教师个人的认识不足,班级人数过多,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有影响。
2.家庭阅读环境较差。我校学生家长有70%文化层次较低,大多是农民工。生活是他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根本无法也无力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的阅读环境,更别说和孩子共同阅读了。
3.社会对阅读重视不够。我们学校所在的社区有居民近万人。可没有一个图书馆、阅览室,学生阅读的书籍来源很有限,安静的、适于阅读的环境除了学校,几乎找不到。(因为家长为生活所迫,有许多家庭本身所处的环境就是嘈杂的)
4.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也使孩子无法静下心去阅读。在中考、高考这个指挥棒下,小学也经常会抽考、会考,这个考当然是指笔试成绩。城南小学是市区的一所大型学校,在各种考试中不能落在后面,所以学校大部分教师还是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来实施教学。素质教育在笔试成绩面前,有时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这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对本课题的研究实验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