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六个维度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六个维度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测评经济增长质量的六大向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0—8780(2000)01—0033—03

在中外经济增长理论中,还没有出现测评经济增长质量的系统的、成熟的指标体系。作为一种尝试,在深入细致地探讨经济增长的质和量的规定性的基础上,本文勾勒出这种指标体系的大致框架,重点是详细划分质的规定性,对于量的规定性不作精确表达。本文把这些指标体系归结为六大具体形象的向度,其中方向预示质量,刻度衡量数量。

一、经济福利

经济福利是测评经济增长导向的向度。经济增长应当以增进人的经济福利为导向。因为人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动力,所以经济发展应当以人为中心,不能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经济增长是增进人的经济福利的手段和必要条件。经济增长本身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没有经济增长,肯定不能增进人的福利。但是,有经济增长,也不一定能够增进人的福利。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增加是由于与人民生活无关物品(例如军火)的增加,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引起严重环境污染,那么人们的经济福利不会有所增长,甚至还会减少。只有增进人的经济福利的经济增长才是有价值的。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最重要代表加尔布雷思在《经济学与公共目标》中,严厉驳斥有关经济增长的神话,详细列举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目标所引起的一系列恶果,明确提出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对人民所需要的作最大限度的供应”。

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的计量,要充分考虑人口因素,不能用总量替代和掩盖人均量。就经济增长的衡量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国民生产总值更加准确。因为与人的主观感受紧密联系,经济福利很难以精确量化。但是有关经济福利的感受也不完全是主观自生的,总是有客观的物质基础的。这种物质基础主要是国民收入、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

经济福利虽然最终由经济增长所决定,但是也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福利与经济增长在发展上是不完全同步的,具有不平衡性。例如,有的国家在某些时期出于发展战略的考虑,可能会扩大积累,相应地就会减少消费。因此不能苛求经济福利与经济增长一一对应。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福利应当与经济增长同比增长,这两者应当是正相关。这种相关系数大小决定经济增长质量高低。

二、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测评经济增长动力的向度。经济增长动力包括结构性动力和要素性动力两种。

结构性动力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两个方面。意识形态动力主要是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经济制度动力主要是通过制度配置经济资源。威廉·阿瑟·刘易斯认为:经济要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直接原因的原因。制度的内容主要是所有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制度通过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影响经济增长。在《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一书中,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保罗·托马斯指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的因素。意识形态是隐性的,其作用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制度是显性的,其作用方式具有强制性。结构性动力的核心是制度。

要素性动力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经济要素数量的增加,一种是经济要素效率的提高。只要具备一定的效率,增加任何要素投入都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但是这种促进方式受到资源稀缺性的制约。如果效率恒定,这种经济增长是平稳均衡的。在没有经济要素增量的前提下,只要提高经济要素的效率,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知识要素的作用。1957年,R·M·索洛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并且运用这个方法检验他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他发现: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只能解释12.5%左右的产出,另外的87.5%左右的产出是只能用在他看来外生的技术进步解释的“余数”。知识要素的获取要受其它经济要素的制约,但是,其它经济要素效率的提高有赖于知识的注入,知识成为经济要素效率提高的最终源泉。知识是可再生资源,并且知识是按照一定的加速度生产的。因此,在知识转换为效率以后,经济增长成为可持续的,并且有不断加快的趋势。知识成为要素性动力的关键。

制度和知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的激励机制。这两个激励机制是相互牵制的——既相互牵引又相互制约。测评经济增长质量,不仅要分别考察两个激励机制的健全性,而且要考察两个激励机制的协调性。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测评经济增长动力的另一个向度。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文化的诱导。第二是市场的激发。第三是政府的支持。

技术创新主要包括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简单地说,自主创新是根本性的创新,模仿创新是后发者的创新。自主创新回报高,但是风险和投入大;模仿创新回报低,但是风险和投入小。在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之间存在着时滞。当时滞长时,模仿创新国的后发优势大;当时滞短时,模仿创新国的后发优势小。随着经济活动中知识含量不断增加,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之间的时滞逐渐缩短,甚至可能出现模仿创新的速度赶不上自主创新的速度的状况。因此,模仿创新国的后发优势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只有依靠自主技术创新的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快速地增长。用技术创新向度测评经济增长质量,一要看经济增长过程中有无技术创新,二要看技术创新的动力源如何,三要看技术创新的种类。

四、供求结构

供求结构是测评经济增长实物形态的一个向度。经济增长由总需求拉动,由总供给实现。

总供给结构是由提供产品的产业的结构所决定的。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划分方法,目前存在的产业大致有三类。从横向来看,每一类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能被其它产业所代替,并且产业之间要保持合理的结构。但是,产业的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三类产业有一个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开放型的、不断发展和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如果总供给是由低级阶段的产业结构所提供的,那么由这种总供给所组成的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是低的。如果总供给是由高级阶段的产业结构所提供的,那么由这种总供给所组成的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是高的。

总需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最终消费(总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中讨论总需求,应当紧密围绕两个问题:第一是需求结构的内部平衡,第二是需求结构的整体推进。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总需求的三大部分各有其特殊的作用,过分偏倚其中的任何一方面,所造成的总需求内在结构的失衡,迟早会引起经济增长的波动,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经济增长的侧重点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需求不足的问题最终只能依靠供应的改善而彻底解决。供应改善的主要标志是提高产品满足消费者意愿的程度,简称消费者满意度,产品的消费者满意度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物质品质、赢利能力和知识含量,其中根本性的是知识含量。因此,只有提高总供给的知识含量,才能在整体上推进需求结构、彻底化解供求失衡的总量矛盾。

五、增长率、利润率和生产效率

增长率、利润率和生产效率是测评经济增长价值形态的向度。增长率指标可以衡量和考核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幅度;利润率指标可以衡量和考核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新增价值量的大小;生产效率指标可以衡量和考核产出价值量与投入价值量的比值。

经济增长主要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的。用货币计量国民生产总值增减幅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本国货币的不变价格计量,一种是用国际统一货币(在现实中表现为美元)的不变价格计量。这样就出现了两种增长率。对于绝大多数国家(也就是并非以美元为本国货币的国家)来说,这两种增长率都是不相等的,两种增长率差距产生的表层原因是汇率的变动,深层原因是产品质量的变动。如果一国的产品的质量提高,那么该国的货币的汇率就会提高。用本国货币计量,可在一国范围内、在纵向发展上确定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速度和趋势;用国际统一货币(美元)计量,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在横向比较上确定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程度和份量。

国民生产总值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存量和增量两个部分,增量是存量的附加值、是新增的价值、也就是利润。利润率是利润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利润率的高低既决定经济的增长空间的大小,又决定经济的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利润率的高低成正比。

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其中投入就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各种耗费、成本和支出,产出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投入既可能小于、又可能等于、还可能大于产出。投入大而产出小,则经济增长质量低;投入小而产出大,则经济增长质量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生产效率成正比。很明显,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一种特例。

六、稳定性

稳定性是测评经济增长过程的向度。稳定性和波动性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两种对立统一的态势。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稳定性也是正相关的。

现实增长率等于潜在增长率是经济增长保持稳定的根本条件。罗伊·弗尔贝·哈罗德认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这虽然过于苛刻,但是具有部分真理性。现实增长率是实际上所发生的增长率,也就是事后的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充分发挥各种经济资源的效率所能够达到的最大限度的增长率。如果现实增长率小于潜在增长率,一部分经济资源的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就会出现经济紧缩或停滞。如果现实增长率大于潜在增长率,那么经济增长超出了各种经济资源的承受和产出能力,会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造成损害,这种增长率不可避免地包含虚假成份,就会导致经济膨胀或泡沫经济。这两种状况都会影响后续的经济增长的特征,并且相互转换,从而出现经济增长波动。如果每一个时期现实增长率都等于潜在增长率,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增长波动产生的基础。

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并不否认经济增长的自然波动,劳动力、技术、投资和产品无不如此。这些经济资源周期性的变化发展共同作用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发展不是在同一水平的循环,而是一种上升性的运动。只有在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发展中,经济资源的效率才能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波动是经济增长的常态。因此,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不能要求经济增长率始终是固定不变的常数。

无论现实增长率是小于还是大于潜在增长率,经济增长过度波动都会造成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绩效,加大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只有逐渐熨平经济增长的波峰,把经济增长的波动规范在一定的区间内,让稳定性贯穿于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才能保持经济增长的质量。

标签:;  ;  ;  ;  ;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六个维度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