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之见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见解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市银行效率问题及相关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营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影响到金融经济政策的传递和贯彻实施。由于过去中国国内银行只是国家计划和财政的附属,不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造成银行坏账多、机构臃肿、底子较差,经营效率低,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即将结束、外资银行业务的逐渐开放,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快速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实现中国银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确保国家经济的安全是各界所关注的问题。
银行竞争力问题,实际上就是银行效率问题,而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是银行能否取胜的关键。银行效率高,意味着同样的投入可以带来更高的产出,或者说同样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实际上是银行效率的差距。中国应该着眼于提高效率,发现影响效率的因素,把握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法。本文拟对中国现有11家上市商业银行在过去五年间的经营效率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合并浪潮使银行业务日趋综合化,但带来的思考是“这样大规模银行的合并是否有利于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在此背景下,西方的一些学者开始对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研究,并已经扩展到全世界。如Berger、Humphrey(1997)汇总了122篇定量分析金融机构效率的文献。而在中国对银行效率的研究起始于定性分析,而后到2000年才有一些以前沿分析法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如魏煜和王丽(2000)运用DEA方法,定义了三种投入(劳动力、实务资本和可贷资金)和两种产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研究了1999年12家商业银行的效率,研究结果认为其他银行的平均效率远远高于四大银行的平均水平。其中,四大银行的技术无效由纯技术无效引起,而其他银行的技术无效,则是由规模无效引起。庞瑞芝(2006a)等运用DEA方法定义了二种投入(员工人数、固定资产)和三种产出(存款总额,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研究了中国11家上市银行的效率,研究结果认为股份制上市银行其技术效率上升高于国有四大银行,并利用二阶段Tobit回归分析发现,不良率、人均费用、存贷比和上市年数都对银行效率有显著的影响。迟国泰等(2005)、罗勇等(2005)、邢芙伟(2009)以及李金明(2009)等均从不同角度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主要是探讨对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测评和比较、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商业银行在样本期间的效率变化以及与发达国家银行效率的比较等。可以说,中国国内学者已经对银行效率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二、研究思路
(一)方法选择
1.数据包络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起源于Farrell(1957)以生产效率前沿(production frontier)观念评估决策单位(Decision Making Unit)而发展出来的效率评估模式。然而Farrell所提及的效率评估概念,其模式仅限于单一产出,而Charnes、Cooper与Rhodes(1978)将其观念扩充为多投入与多产出的衡量,并将此概念转换成数学规划模式,亦即CCR模式。其评估效率的观念,是将所有决策单位的投入项与产出项投射于(map)空间中,以寻找出最高产出或最低投入的边界。此边界即是数据包络分析法中所指出的效率前沿,在经济学领域上统称为包络线,凡落在边界上的DMU则称为相对有效率,不在边界上的DMU则称为相对无效率,其效率值界于0与1之间。据此,我们可利用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出每一决策单位的相对效率(Coelli 1998)。数据包络分析法有别于过去传统的参数分析,无需先假设函数形态,不受观察值多寡限制,可以衡量两个以上决策单位的个别相对效率,是一种由实际数据来决定结果的非参数分析方法。此外数据包络分析法在理论与实用上的假设与限制为:
(1)未考虑随机误差,因此DMU不容许有误差情况存在。
(2)假设生产结构具有固定规模报酬,且生产函数呈线性关系。
(3)对于投入产出为负的情况,必须经过一定的人为调整才能进行相对合适的效率测度,并且亦受人为选择不当的影响。
2.二阶段Tobit回归分析
在第一阶段利用DEA方法测算了银行效率之后,拟将银行效率作为因变量,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回归模型来实证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然而基于以下三个原因:(1)因变量是一个估计值,而该估计值的标准差无法在回归分析中得到解释;(2)回归分析中使用的变量并非完全外生,而内生变量会使估计值发生偏差;(3)效率值(因变量)有一个最低界限0,导致数据被截断。所以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不适用于估计回归系数,这时遵循最大似然法概念的Tobit模型就成为估计回归系数的一个较好选择。其概念最早是由Tobin(1958)提出,然后由经济学家Goldberger(1964)首度采用。
(二)变量选取
1.DEA模型中投入产出指标的界定
投入产出指标的界定是DEA分析中的重要内容,而指标的选择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对于上市银行投入和产出的选择,主要有三种方法: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其中,生产法将银行视为存款账户和贷款服务的生产者,银行的产出为各类存款账目的数目和贷款户的笔数,银行的投入主要为资本和劳动力;中介法将银行视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机构,并将存贷款金额均作为其产出,劳动力和资本等作为其投入;资产法也视银行为金融的中介者,只不过把银行的产出严格定义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项目,主要是指贷款和证券投资的金额,而存款作为负债不计入产出。综合考虑以上三种方法的优劣,本文采用中介法,并选择目前一致认可的员工人数和固定资产净值作为投入指标,总存款、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三个变量作为产出指标(见表1)。
2.Tobit计量模型中影响因素的选择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除了DEA模型中引入投入产出变量会对上市银行的效率产生影响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同样影响到银行的经营运作。本文结合对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中国银行的特征,选取以下四个影响因素,其理论假设如下:
(1)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贷款)。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高低反映了银行贷款质量的好坏。由于现阶段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利差获得利润,即通过利息收入获取利润。而银行贷款质量越差,意味着银行收入来源中的利息收入越少,银行的利润越低,从而银行的经营状况将会变差。一般来说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越低,意味着银行的经营效益越好,银行的效率越高。反之,银行效率就越低。因此本文假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对其效率会有不利影响。
(2)人均费用(营业费用/员工人数)。从银行管理角度看,银行人均费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的管理状况。改革期间,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投入拥挤”问题(庞瑞芝,2006b),即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在人员和资产投入上存在冗余。但是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入,导致人员的精简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总体上使银行的投入拥挤问题有所改善。由于人员冗余越少,其经营效率相对就越高,而随着人员冗余程度的降低,人均费用就会跟着增加。因此假定,改革时期人均营业费用与银行效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3)存贷比(贷款总额/存款总额)。从银行的盈利性与银行效率关系角度看,中国银行业的主要获利工具之一为贷款,因此存贷比越高,银行业的获利会越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就越好。因此本文假设存贷比与银行效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4)上市年数。商业银行的股票上市之后,除了能够满足融资要求,还有利于银行在更广的市场范围内展示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因此银行上市会对银行的效率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各家银行上市时间并不一致,一般而言,上市时间越长,其资本市场化运作体系相对越成熟,公司治理越规范,其经营能力会相对越强。因此,这里将上市时间假设为影响银行效率的一个因素,即上市时间越长,银行经营效率越高。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选取了如下变量对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具体见表2。
根据上面对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设计实证Tobit回归模型如下:
三、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工、中、交、建四大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和中信、兴业等七家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以2005-2009年所选择投入产出资料来研究中国上市银行的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各上市银行2005-2009的年报。
(二)投入与产出之相关变量
由于数据包络法要求投入与产出项之间具有同向性,因此本文用SPSS软件计算并检验产出与投入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产出与投入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3)皆呈正向,且系数值大于0.5,符合数据包括合法要求。
(三)上市银行相对效率评价
根据DEA方法和研究资料,利用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Tim、Coelli编写的Deap2.1程序,采用投入导向的BCC模型,得出2005-2009年各家上市银行的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并求出上市银行各年的总体均值及排名。其结果如表4与表5所示。
根据表4各银行的效率值与表5的排名,试作分析如下。
首先,从技术效率来看,这11家银行在样本期间,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如兴业、浦发与深发展银行,其2008-2009年均在效率前沿。而民生银行2008年为效率前沿,2009年由于已经超过最优规模,因此细微下降为0.99。华夏银行2009年下降至0.863,源于规模效率下降至0.905的关系。大体上讲国有四大银行虽有进步,但股份制银行效率上升仍高于国有银行。
其次,从纯技术效率考察,深发展银行2005-2009年间均在效率前沿,而民生、浦发、招商与兴业银行2008-2009年间均在效率前沿。华夏银行由2008年的效率前沿,下降至2009年0.954。中信银行由2007年的效率前沿,至2008年下降至0.99而后2009年又恢复至效率前沿。至于四大国有银行也有快速的成长,尤其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与建设银行2009年已达效率前沿。
复次,再看其规模效率,2007-2009年整体效率有快速的成长,尤其兴业银行2007-2009年已达效率前沿。而浦发与深发展银行2008-2009年也达效率前沿。至于四大国有银行2007-2009年除交通银行由2006年的0.92下降至2009年的0.736外,也有稳定的成长。
最后,观察其规模报酬变化,四大国有银行大致都处于报酬递减阶段,这种现象与其他多数股份制的银行如兴业、华夏、浦发与深发展银行的报酬递增相比,说明银行规模大,市场所占的份额高,但并不一定是最好。并且从表5排名也可以看出,股份制上市银行稳占前七名,而最后四名分别是中、建、工、交银行,从中也可以看出“最大并不是最美的”。
(四)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采用Eviews计算Tobi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研究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率、存贷比、人均费用、上市时间对中国上市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在统计上均显著,即前面所提出的假设得到印证,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贷款率()的系数为负(-4.7845),统计上显著。说明不良贷款率是影响中国上市银行经营效率的因素之一,不良贷款率越高,银行经营效率越低。反之不良贷款率越低,银行经营效率越高。并且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较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比新兴商业银行效率低,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贷款比率较高。
据统计,2008年在1.2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1782.2亿元,占比91.67%,不良贷款率6.30%。而其中包括“中农工建交”在内的五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933.6亿元,在整个1.2万亿元不良贷款总盘中占比仍较高,为90.83%。可见,资产质量对于银行效率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存贷比()的系数为正(0.7584),统计上显著。即银行存贷比越高,银行的经营效率会越高。由于股份制上市银行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其逐利动机较强,因此会尽可能提高存贷比来提高收益。但提高存贷比会降低资金流动性,以至于降低银行的清偿能力与银行的经营效率。因此,如何在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之间取得平衡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三,费用()的系数为正(0.3149),统计上显著。即人均费用越高,银行经营效率越高。在改革时期,由于商业银行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率而精简人员,使银行投入拥挤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使人均费用提高,所以,高质量人员的引进及人员的精简导致此时银行人均费用的提高。
第四,上市时间()的系数为正(0.0091),统计上显著。即股票上市时间越长,银行经营效率越高。银行进行股份改制上市之后,当资本充足率不足时,可适时在资本市场筹资以补足资本额;同时还有利于银行在更广的市场范围内展示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因此银行上市会对银行的效率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最近国有四大银行为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纷纷在资本市场筹资,不但提高其信誉,而且对其改善营运机制、增进公司治理、提高经营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提升上市银行效率之见解
本文利用2005-2009年中国11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Tobit回归法分析了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第一阶段DEA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09年的五年当中,从上市银行的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来看,国有四大银行虽有进步,但其效率仍然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深发展银行在2005-2009年间均在效率前沿上。从规模效率(Se)来看,2007-2009年整体效率都有快速的成长,尤其兴业银行2007-2009年已达效率前沿。除交通银行由2006年的0.92下降至2009年的0.736外,其他三大国有银行2007-2009年均有稳定的成长,但其成长速度比不上股份制银行。从规模报酬变化来讲,四大国有银行大致都处于报酬递减阶段,而多数股份制银行如兴业、华夏、浦发与深发展银行却处于报酬递增阶段,因此,相比多数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的规模较大,市场所占份额较高,但其效率却不一定是最好的。
第二阶段Tob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率、存贷比、人均费用与上市时间均在统计上显著,表明其均是影响银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不良贷款率的回归系数为负,存贷比、人均费用、上市时间的回归系数为正。也就是说,银行资产质量好,清偿能力强,则上市银行经营效率越高;存贷比越高,银行效率越高;改革期间人员精简越多,引进高质量人员越多,则银行效率越高;上市时间越长,信誉越好,银行效率越高。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提升上市银行效率,应从以下诸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加强商业银行三性的有效管理和资源优先配置。商业银行的三性,即安全性、盈利性与流动性,是其经营发展的根本。分析结果显示,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必须首先加强银行三性的管理。在努力减低不良贷款率,扩大银行盈利的同时,重视银行资本资产的安全,提高权益的比例,强化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并适当提高贷款与存款的比例,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增强所得资金的流动性,提高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并通过上市方式,来促进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次,提高上市银行资产质量。要提高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要真正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水平,提高银行效率。上市银行可以尝试以各种新的方式,包括通过清收、拍卖、呆账核销等方式积极处理不良贷款。由于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来源于银行以前粗放的存贷扩张,为了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市银行可以侧重于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这即能分散经营风险又能降低不良资产率。
最后,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冗员过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缺乏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原因,在这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依过去统计资料来看,中国各主要商业银行中,中青年比例大、高学历人才多、获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多的银行,往往具有较高的效率,这说明,中国商业银行更需要素质良好的员工。可见,要提高中国银行的效率,更主要的是提高职工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盲目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