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对中国传统工人阶级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中国传统论文,科技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27(2003)02-0040-03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现代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军事技术的民用化,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在内的现代高新技术体系。本文所指的科技革命是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便携式计算机和袖珍计算机的问世、计算机的家庭化和人性化、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所引起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1]。
工人阶级的概念在我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凡是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从事生产与管理活动,主要靠工资收入生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都可称为工人阶级。本文探讨的中国传统工人阶级限定在第二产业直接从事具体操作性生产的产业工人和在第三产业中从事体力劳动的运输工人。他们在企业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2]。我国传统工人阶级仍可有蓝领和白领之分。我国的蓝领工人主要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他们主要由各类企业中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和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中工勤人员所组成。白领工人指在各类企业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当前,我国白领工人主要由各企业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营销、服务人员所构成。
二、科技革命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影响
科技革命对我国传统工人阶级的影响渊源于科技革命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并由此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化。传统工人阶级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因变量。因此,考察科技革命所引起的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是探讨科技革命对传统工人阶级影响的首要环节。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大变化。20世纪初源于19世纪下半期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的革命而产生的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导致电力工业、通讯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工业、和铁路运输业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此时第二产业得到大发展。传统工人阶级此时也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导致信息产业、生物工业和航空航天业的大发展。每一次重大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会带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意味着通过新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而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通过新技术的成长和以相对落后的技术体系为基础的旧产业的衰落,重新实现在更高层次与大自然的互动配置[3]。当一种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在使用效能和生产成本方面有优势时,从而对原来的生产结构从两方面产生影响:一是相对落后的老产品在新产品的竞争压力下被迫退出市场,最终被淘汰;二是在市场上开始畅销的新产品带动配套企业和部门进行一系列包括材料、工艺和加工手段在内的适应性技术革新,因而产生一个新的技术产品群,而且随着其他企业的效仿,新产品成为主型产品,带动更多企业的产品更新。此时,技术变革已经从一个局部改变了原来的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加大了科技投入,自行研制和开发新技术,加快了产品的技术革新,取得了一批尖端新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及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运用于我们产品的技术革新。科技革命直接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1978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在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28.1%,48.2%,23.7%;而当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自从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70.5%,17.3%,12.2%。199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3%,49.2%,32.5%;就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50.5%,23.3%,26%。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的速度较快,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的速度要快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有巨大发展空间。
从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中的配置来看,20年来,我国就业结构变化明显。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从1980年的7707万人增至2000年的16009万人,就业比重从18.2%增至22.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1980年的5532万人增至2000年的19566万人,就业比重从13.3%增至27.5%.[4]据有关专家估计,三次产业在2001—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7.5%,9%.到201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将下降到34.9%,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将分别上升到26.3%和38.8%。[5]科技革命将使劳动力发生转移。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会分离出一部分劳动力到新兴产业部门或服务部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便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以新的面目出现在新的产业结构中。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第一产业——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我国受科技革命影响的直接结果将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这一点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有很大不同。因此,主要就业于我国第二和部分第三产业的中国传统工人阶级在当前新科技革命中也就有了新的使命和新特点。
三、科技革命对中国传统工人的影响
1、科技革命对传统产业工人数量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引起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趋势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数和旧工业部门的人数相对减少。1978年我国产业工人占全国职工的比重为19.83%,其中包括农民工占1.10%。1988年,产业工人占全国职工的比重为22.43%,其中农民工占5.40%。1991年产业工人的比重为22.16%,其中农民工占6.30%。1999年产业工人的比重为22.6%,其中农民工占7.8%。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产业工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职工总数的总基数历年在增加,特别是我国第二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我国产业工人绝对数在增加。从1994年开始,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99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23.5%,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26.7%[6]。
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从自身的纵向比较看,从1978年占三次从业人员的比重的18%提高到1999年的2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越来越超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趋势表明科技革命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愈来愈深。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传统产业工人数量还会有新的变化。
2、科技革命对传统工人素质的影响
生产劳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者既要发挥自己的体力,又要发挥自己的智力。人们体力和智力支出的比重,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的程度而不同。据前苏联学者估计,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条件下,体力和脑力劳动消耗的比例为9∶1,在中等程度的机械化条件下,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消耗比是6∶4;在全部自动化的条件下,这一比例是1∶9。[7]这说明随着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投入的提高,劳动的性质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劳动者的文化素养、科学技术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和知识的结合达到新阶段;劳动知识化成为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工人劳动的新特点。
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我国的传统工业大都进行了技术革新。我国运用信息化改造了传统工业,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和电子化。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人也不再仅仅靠支出体力劳动来完成工作。通过进修和学习,劳动者的素质在工作中得到提高。通过专家对广东部分国有企业的调查显示,现今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对能够参加企业组织的学习和技术培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希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8]。当前的产业工人愿意接受和运用新的科技成果。根据1997年全总所作的一次抽样调查,不识字和识字不多的职工仅占全部职工数的0.5%,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占2.5%,初中文化程度占25.9%,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占23.1%,中专、中技文化程度的职工占19.4%,大专文化程度的职工占19.4%,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8.9%,职工队伍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9年,与1992年相比,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0.74年[9](P205)。总之,科技革命既对我国传统工人阶级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同时促进了我国传统工人阶级素质的提高。
3.传统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多元化
我国传统工人的数量及比例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工业化高潮中有明显的上升。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产业工人在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稳中有升。虽然随着一些传统工业的衰落,我国会有一部分产业工人流向其他社会阶层,但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东亚和西方一些国家的新兴产业中的劳动密集性企业将加速向中国转移,从而对我国产业工人的需求将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出现产业工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但是,产业工人内部的分化将不可避免。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含量的增加,一部分传统产业工人将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工人,从而实现向上流动,进入社会中间层。未来产业工人的主体将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劳动将是操作科技含量很高的机器和精密仪器而不是以往那样的重体力劳动。
当前我国传统工人阶级分化为三个阶层,即白领阶层、普通工人阶层和低收入工人阶层。白领阶层指各类企业中从事管理职能,掌握着某一方面权力的脑力劳动群体。他们主要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营销、服务人员。在企业中,他们虽然不拥有或很少拥有股份,但却拥有对生产资料和普通工人的日常控制权;在收入水平、享有权利、教育程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普通工人阶层。普通工人阶层目前是产业工人中的基本阶层,包括产业工人和服务业职工,人数占工人阶级的大多数。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这一阶层的总人数有所下降,但技术和文化程度相对提高,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低收入工人阶层包括困难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他们是因为企业的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磨擦性失业。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挑战,生活上比较困难。他们需要政府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扶持,重新学习和再就业。
四、几点初步结论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场新科技革命对全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在继续。我国产业结构也在相应调整,我国传统产业工人的变化趋势将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与世界各国产业工人演变的大趋势相吻合。科技革命导致我国传统工人阶级内部继续分化。白领阶层迅速增加,蓝领阶层人数的比划下降;白领阶层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垄断和并购,工业制造业的工人数量相对减少,服务业工人比重相应增加。这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推进,不同的工人阶层享受科技成果的实惠有所不同。我国传统工人阶级内部差别将会继续存在和拉大。伴随着工人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工人阶级思想上的统一性将受到削弱。未来的产业工人无论是在组织结构、职业特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与今天的产业工人有所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可能导致传统工人阶级出现散漫性的迹象。
3、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生产率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我国仍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在很长时间内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将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大部分向第二产业转移,并且,由于发达国家看中我国便宜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向我国转移其第二产业。我国传统性的产业工人仍会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