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市场经济新体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高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层次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鞍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农业产业化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实践总结,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断发展的。去年六月市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后,我市农业产业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可以概括为“三大“三高“三新”。
“三大”:一是主导产业和产品的规模不断扩大。优质稻、大棚蔬菜、水果、鸡、猪、牛等主导产业有较快的发展,观赏鱼、花卉等新产业正在兴起。二是集约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不断扩大。跨县区、市区的商品基地触角正逐步向周边辐射、延伸,农业开发小区、种植小区、养殖小区已发展到720个。一大批万头猪场、养殖场已具规模。 三是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贸易为主体的大规模、集团化的骨干“龙头”企业又有较快的发展,已达30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内联乡村千家万户、横联实体企业、外联国内外市场,发挥着引导生产、深化加工等综合带动功能。
“三高”:农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科技含量增强,质量、档次提高;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外向化程度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增强,农副产品的效益和附加值提高。
“三新”:一是组织形式有新的发展。农民协会这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有了新突破,它的作用与地位已初见倪端。海城今年进行了“四镇”、“三村”农协试点,在改革内容上有所创新。旧堡区全区成立了统一的农协组织。目前,我市200 多个农民协会正由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经济组织过渡,较好地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二是管理体制有所创新。岫岩县蔬菜站在理顺蔬菜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全县的蔬菜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管理,改变了原来产销严重脱节的弊端,在统一规划管理下,全县蔬菜业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融科技、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三是积极探索了产业化的利益调节新机制。实践证明,只有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才能形成牢固的一体化关系。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合同契约制和股份合作制有所突破。全市一批龙头企业(如侯家肉禽公司)与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使产销行为由原来松散、随意的组合变为正规、紧密的对接,带动了商品基地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在合同契约的基础上,有的龙头企业吸纳广大农民投资入股,使企业和广大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解决了“同体不同心”的问题。两种利益调节机制,使广大农户与企业合理分割了加工、贮藏、流通等各环节带来的利益,形成了共同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冲击的合力。
新的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完善,突破了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加速了农业市场经济框架的建立,促使农业产业化向高层次发展,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农村干部工作的着力点,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兴奋点。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区内发展很不平衡,岫岩、台安的资源优势、劳力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具有鞍山特色的名牌、拳头产品不多。三是外向农业、创汇农业发展缓慢,产业链条单一,延伸、活化、连接不够,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一席之地。四是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科技进步在产业化中的贡献份额还有待提高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反映出深层次矛盾,整个产业化运行机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性因素,组织形式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适应,调节机制不完善,这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的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的客观要求,是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是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通俗地理解,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即把一个主导农副产品,升格为一个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在内的产业系列。它的基本内涵: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从而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使农业成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发展龙型经济,引导专业化系列化生产经营,使农业增值、增效,把农村三大产业拧在一起,把城乡经济发展联在一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自然农业相比,有5个显著特点:一是农业产品要加工化; 二是农业生产要素要商品化;三是农业生产过程要专业化;四是农业利益机制要契约化;五是农业经营要集团化。
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方针和主要目标。“九五”期间, 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城乡结合、配套联动”的方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发展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基地和龙型经济为战略重点,完善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对外开放步伐,加速建立市场农业新体系,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这个思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重点实施“1555”工程,即10大主导农副产品,水稻、玉米、大棚蔬菜、水果、鸡、生猪、肉牛、绒山羊、淡水鱼、柞蚕到本世纪末基本实现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建成高标准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形成500个基础雄厚、辐射面广、 带动能力强,年利税达500万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形成50个专业乡镇, 专业乡镇的比例达60%;形成50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企业; 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跻身于全国先进地区行列。
3、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各地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资源和市场优势,探索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多种组织模式。全市共有五种类型:一是主导产业启动型。以多种经营起步,从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入手,逐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已建立起粮食、冬淡菜、水果、鸡、猪、牛、绒山羊、淡水养殖、柞蚕、农产品加工等10个区域性主导产业。“九五”末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农民靠主导产品每年人均收入增加200元左右。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以经济力较强的加工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重点产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一方面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进行一体化经营。全市34家饲料龙头企业去年生产饲料35万吨,促进了养殖业商业化的进程。三是市场牵动型。通过发育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牵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海城、台安两县(市)的大棚蔬菜生产,面向东北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形成冬淡菜地域性群体优势,带动了7万农户商品菜的生产。四是科技推动型。 应用高新技术,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传统产品更新换代。市、县都成立了农科技统筹领导小组,开展农业科技集团承包,在资金、技术、人才上为基地建设提供保证。具体实施了红富士高接头、大南果梨栽培、肉鸡良种化和笼养化等十项适用农业新技术,提高了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了一批名特新产品的发展。五是农业协会。农民为发展商品经济,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起来,以协会为依托创办各类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海城南台镇养鸡协会,为养鸡户提供种源、技术、信息、物资、设备等一系列服务,深受广大养鸡户的欢迎,极大地促进了全镇蛋鸡生产的发展。
4、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必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创建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这主要包括利益分配机制、经营管理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三个方面。一是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是通过合同契约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办法,调节一体化集团内部各个生产环节的利益收入,在经济意义上真正实现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的自觉联结。二是经营管理机制。产加销一体的经营模式,必须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局面,建立新的管理体制相配套。这个问题牵涉到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改革的难度较大。但是,各县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在进行自觉的探索。如岫岩县蔬菜站和台安县蔬菜站,使全县蔬菜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三是宏观调控机制。农业产业化需要发挥市县政府的作用,保护农民和消费者两个方面的利益。
三、突出“三个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向高层次迈进
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有序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大市场,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它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的事情,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涉及到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资源配置要素组合和利益调整,应当说,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深化改革的问题。就是要突破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创造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全面实现“九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1、认真研究产业化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进一步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随着产业化发展层次的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的认识,把它放在农村经济全局中通盘考虑,规划运作,特别是重视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上面。近几年我市农业产业化虽然发展较快,但农业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弱质农业和风险农业状态。这就需要各部门、市县乡各级领导干部继续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进一步破除小农生产的旧观念,树立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破除条块分割以部门利益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按产业化组织生产经营的新观念;破除封闭型生产经营的旧观念,树立开放式、外向型、大农业的生产经营新观念;突出“三个创新”,不断探索尝试,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2、抓好体制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农业的体制创新,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本着“重点突破、试验先行、分类指导、积极推广”的原则,加大改革力度,探索促进农业产业化新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市里准备就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保障体系、宏观调控五个方面选择腾鳌等十个单位进行试点。
3、抓好科技创新,加速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市场经济是以科技为支柱的经济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和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无不取决于科技素质,不仅要靠市场上规模,而且要靠科技上水平,只有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设施装备起来的农业产业化,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机制,必须抓住四个重点:一是抓好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二是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抓好科技集团承包。
4、抓好产业创新,活化农业产业链条。农业的产业创新, 就是要在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抓好产业化的“三大要素”,即: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商品基础,继续活化、拉长、优化产业链条。首先,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其次,继续大力培养骨干龙头企业,形成群龙齐舞的产业新格局。第三,继续抓好基地建设,形成集约经营的产业新结构。当前要重点抓好粮食、蔬菜、水果、饲养业四大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分散零星的区域经济组成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形成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搞好宏观调控,为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到“五配套”。一是组织措施配套。市里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搞好区域化布局,选择一批重点乡镇给予特殊扶持和资金投入。要明确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年底进行检查评议。凡发展快,成绩突出的,及时表彰奖励。二是服务配套。搞好调查研究,抓好典型,总结经验,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基地设施配套。要加强硬环境建设,重点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市场建设和交通、通讯、农事企业、供水、供电等公用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四是技术培训配套。抓好推进农业产业化所需人才的培训,抓好农民职业教育,搞好“绿色证书”培训。五是农业保障体系配套。加速建立投入、耕地、服务等农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各种农业地方法规,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产品层次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