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理论指南,以培养合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目的,以帮助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在政治思想上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实现,培育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素质教育。美育则是通过各种自然美的感受、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和艺术美鉴赏,培养大学生认识和创造美的激情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丑观,以达到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两者之间在目标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都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施以影响,都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都共同统一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根本任务之中。因此,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功能,探寻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寓美育于思想教育之中,对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质量,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他们的思想活动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这种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进入和借鉴众多的学科内容。作为有助于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美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在内容和方法各方面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一、美育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全面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思想的一个新的特点,而素质教育则是更进一步促使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完善和全面发展。审美修养是大学生培养课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曾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8页。)。这就是说,人类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主观世界,塑造人的自身。作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在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在进行人格塑造、人生设计的过程中,必然应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发展方向,理应蕴含对美的追求。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意识地给予教育对象以人生的启迪、思想的引导,注重美育与思想教育的融合,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质、审美观念。这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思想教育中我们常讲,大学生应当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所谓真,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要达到客观的真理,达到人对自然的科学的认识,也就是要把握自然、改造自然。我们所从事的物质文明建设,从这个意义上对于人类就具有真的价值。所谓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人与人之间最完善、最和谐的一种联系。我们今天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从这个意义而言应具有善的价值。美的价值在于真与善的统一,一般来说,凡是美的一定是真的,而且也是善的。法国著名思想家狄德罗说过:“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注:同上,第135页。)因为美是真的、是善的,教育中有了美,就更有力量、更有作用。把当代大学生塑造成真、善、美统一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因此,在思想教育的内容中,不仅要有科学的“真”,思想和道德的“善”,还更应具有美,赋予它美的形式、美的色彩、美的内涵,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体现它的理论性、科学性,更能体现它的艺术性、审美性。高尔基曾经说过,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这虽只是一种比喻,但它突出地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一致性,说明美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不仅能够训练和培养人对规律形式的感受和创造能力,而且是一种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它可以把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生动的形式推到前台,把思想教育内容渗入到潜意识之中,寓教于乐,寓教于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影响和教育一代青年;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常常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流下或悲或喜的眼泪,在感情上为之震撼,思想上受到鼓舞和教育,甚至终身不忘。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优秀作品以美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理性内容相结合,把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精神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树立起来,使人们通过感情的体验和生动的直观作出审美判断,使人生的理想找到依托,高尚的情操得到肯定,而自身也就受到了激励与鞭策,并在现实中转化为自己的意志行动。
三、重视美育的思想教化功能,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一直存在。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美育的教化作用。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用诗和音乐等艺术熏陶儿童的心灵,以便培养他“理想国”中的合格人才和城邦保卫者,他深刻认识到了美育能够影响改变人的心灵、道德与情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人“成人”有三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与“乐”提到了与当时的政治制度与道德规范(礼)的同等重要的地位。荀子也认为:“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注:《乐记》,转引自黄德志著《美学入门》,光明日报社出版1985年版,第256页。)德国著名作家席勒认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注: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九封信。转引自同上,第273页。)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继承我国礼乐并重的传统,并从近代西文哲学中吸收了审美教育的思想,给美育赋予了重要的地位,突出了美育的重大社会作用,提出了“以美育陶养人”,“以美育代宗教”(注:《蔡元培先生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0页。)的主张。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各种宗教,也总是借助美的形式为其宗教教义服务的,各种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的场所,本身就是以辉煌壮美的建筑美存在的,古希腊的神庙、巴黎圣母院、科隆教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吴哥窟等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既是宗教形式和内容的,更是艺术的,美的。世界上没有一处著名的庙宇寺院不同时又是一个艺术场馆的,因为美具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染人、影响人的力量。我们今天的许多优秀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能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所要求的那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自觉地探讨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二
如何发挥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如何更好地促进思想教育与美育的相互融合,对于我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要运用美育的形象性特征,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美育用一种令人动情的悦耳、悦目的综合形象,诉诸人们的感情,影响人们的行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在抽象地思想”(注: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1页。)。美的这一典型特点,使人们在对美的形象的欣赏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在不自觉中认识美的对象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把美的这一特征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就可以减少或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抽象化的不足,使教育者在美的形象的感染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由于这种教育是人们思想感情所自愿接受的,其特殊效果是一般说教式方法难以达到的。
第二、美育具有情感性的特点,它可以起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入脑、入心的作用。美育的情感性,有持久、深沉和相对独立的特征,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教育效果的深刻性。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注: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372页。)。因此,激发和促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教育者所宣传的道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思想教育中,青年大学生主要是依靠理性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而情感则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决条件。美育的这种情感性特点,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同教育者之间的情感认同,终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首先,美育可以“物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感染力。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真、求实的特点,他们厌恶思想教育中那些空洞无物、干巴巴的说教,厌恶那些不能联系客观实际、高谈阔论的理论教条。他们往往并不关心思想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性,而是关注于现实中有无实践这种理论的人,当发现思想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或不相符时,他们就会产生反感和排斥情绪。由于美育具有形象化的特点,可以“物化”思想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认同,起到教育的效果。要做到美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具体、生动、真实、形象的东西,创造一个比较直观的、实际的,又能体现深刻教育内容的情境,使大学生在感情上受到触动和接受,思想上得到启发和教育。
其次,美育还可以“外化”人的行为,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运用不同形式的活动,可以给受教育者提供实践自身能力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如能采取多种学生乐于参加、乐于接受的各种形式,就可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智,体会创造的乐趣,从中受到教育。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自己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以物质和精神成果呈现出来,得到大家的承认时,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不自觉的教育。近年来,大学生非常热衷于参与各种“青年志愿者”、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智能达标”等活动,这些形式有利于“外化”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觉的在这些活动中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更多体会到创造、参与的乐趣,因而就能自觉地达到教育目标。美育的情感性特点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打动人心的效果,它可以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善恶美丑的价值评价,并在怡情悦性中使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第三、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采用“自由”方式来进行,它具有使人们乐于自觉接受的特点。不能可笑地认为,开展一次有情趣有意义的活动,学生的思想就会立即转变,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美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会收到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多方面的进步。再者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采用美育教育方式的优越,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145页。)。美育通过人们自觉追求自愿选择而达到教育目的。人们的思想问题,尤其是作为跨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问题不能靠行政命令来强制,传统的、简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单方面灌输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美的事物除了具有迷人的魅力,还有引导人们“自觉”进入的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能赋予它美的形式,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进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美育这一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尽可能地更多地具有美的形式、美的色彩,使人们自觉地亲近它、接受它,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同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紧密相联的,社会越进步,越文明,人们求美爱美的追求也就越强烈、越广泛、越高级。处在美的感交性特别敏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美的精神世界、美的生活的要求是十分强烈的。他们踊跃参加各种具有美的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力图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他们的这些取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意味着应尽快改进和加强自己的工作和自身素质,其中也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要求。
首先,应强化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业务能力,包括增强审美素质和美育教育能力,要努力培养自身的高层次审美知觉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地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教育都要注意求真求实,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真诚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基本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品质追求,要追求和达到真理、真情、真言、真志。当代大学生最反感那些言不由衷的空洞说教。如果我们不能在工作中对学生坦诚相见,以诚相待,就既败坏了教育者的名声和形象,也违背了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品德要求,从美学角度讲,还违背了审美规律中的真实性原则。第三,要发挥美的潜在性特点,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美的客观环境,潜移默化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与人们的感情、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能用一次报告、一次活动就可彻底解决问题,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美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潜在性和熏陶性,我们应注意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客观环境,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使学生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陶冶和滋养,在思想上、行为上、知识上、能力上、情趣上,不断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