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生成方法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慧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智慧有着神奇的功能,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注意和研究,一心想驾驭它。军事上传有三十六计,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有“智”的内容,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就编著了《智囊》一书,集我国古典智慧于大成。
但是,人们在学习智慧时,除了为智慧者的独运匠心和神奇成就感叹外,常常又显得怅然若失,感叹未能学到智慧的方法,我依然是我,智慧依然是智慧,无法融会贯通。
智慧的产生,始终是一个很大的迷。
智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有没有路子可循?它能不能象数学那样,通过简便而固定的公式计算出来?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一 智慧的内涵结构
智慧属于意识方面问题。确切说,属于哲学范畴,古希腊就将哲学称为“爱智慧”。在诸多的哲学内容中,智慧,主要集中体映于哲学辩证法中的“条件”问题上,所谓“条件”,是指矛盾双方赖以存在并互为转化的要素。任何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或由好转坏,由坏转好;或由优转劣,由劣转优;或由强转弱,由弱转强;或由主动转为被动,被动转为主动,等等,都是依据一定的条件来实施的。从哲学意义上讲,智慧就是条件。智慧产生的方法,就是条件产生的方法。智慧的内涵结构,也就是条件的内涵结构。
当我们去解剖各种各样的智慧事例后,不难发现,智慧有个客体、主体和形式的关系问题。因为智慧是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所以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的内涵,不但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矛盾,而且还具备了促使矛盾转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形式。而实施形式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这样,客体(客观事物矛盾)、主体(智慧内容)、形式(智慧实施方式),构成了一种连锁决定又反弹的关系。即客体决定主体,主体决定形式。而形式反作用于主体,相互构成智慧整体,反作用于客体,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在这里,弄清楚智慧的形式与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一)智慧的形式及意义
智慧的形式,指的是智慧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方式。它其实比较简单和固定。因为智慧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产物,是促使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它的对象(即客体)无非是人与物。人又分为思想和行动,物体本身是运动着的物质。如果我们从思想和行动(运动)去归纳,就可分为意识活动方式的“意式”和行动(运动)方式的“动式”这两方面。适应这两方面,智慧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无非仅有两种:一种是针对思想性质的“破意式”;另一种是针对行动(运动)的“破动式”。
所谓“破意式”,是指破解对方的意识矛盾,促使其向有利我方转化的一种形式。因为,任何与人有关的事物的矛盾的发展,总是先有意识,然后再付诸于行动,而“破意式”则是在对方尚未见诸于行动。仅是在意识阶段,或者是行动正在进行之中尚未达到结果之前,破解其意识,止住其行动,促使其转化,达到有利于我的一种方式。
所谓“破动式”,是指破解对方正在进行的行动或物体的运动(前一种指人参与的活动,后一种属于科学技术活动范围),以达到有利于我方转化的一种形式。
“破意式”与“破动式”又各分四种具体的形式。在“破意式”中:有以“意识”来破解的,叫“意破意式”;有以行动来破解的,叫“动破意式”;有以意识和行动兼施来破解的,叫“意动兼破意式”;有以静守不动来破解的,叫“静破意式”。由此类推,“破动式”中也有四种破法:“意破动式”、“动破动式”、“意动兼破式”、“静破动式”。
这里要说明的是:“动”、“意”、“静”是三个相对区别的概念,“动”和“意”都是活动性的方式,仅是活动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动”指的是明显而较激烈的行动,“意”指的是语言、歌唱、戏剧、文字、画画等意识型的活动。只有“静”才是相对的静止不动。它之所以静止不动,是因为在事情不利于我或对方内部矛盾将激化可为我利用时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等待时机的方式。此外,“意破”、“动破”和“静破”,仅是从智慧主要方面去作方向性的划分,不可能太过严细。因为一个智慧,尤其是大智慧,其形式和实施的时间较长,形式和内涵十分丰富,呈现出各种不同破解的阶段性,且常出现破解的交叉性和综合性,我们只能从其主要方面去把握。
如果我们用“a”表示“意识”,用“b”表示“行动”(运动),用“A”表示“意破式”,用“B”表示“动破式”,用“”表示“意动兼破式”,用“C”表示“静破式”,用“→”表示破解,请见下面全排列表:
以陈平“微处解疑”为例:秦末时期,后来成为汉朝丞相的陈平,青年时由项军投奔刘邦,途渡黄河时,发现船工互递眼色,鬼鬼祟祟,顿时明白自己上了贼船,于是,他索性丢开腰剑,脱掉衣裳,赤着身体,帮助船工摇橹。船工见他空无所有,不值下手,也就罢休。陈平凭着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著名的“微处解疑”的故事,是属于“破意式”A类中的“动破意式”B→a;“老马识途”是属于“破动式”B类中的B→b;“四面楚歌”是A类中的A→a式;“草船借箭”则是B类中的B→b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A类中的B→a式;“杯酒释兵权”是A类中的A→a式;“七擒孟获”是属于A类中的→a式;“韬光养晦”是A类中的C→a式;“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B类中的C→b式。作为纯科学技术研究范围的,仅划入“破动式”中的“意动兼破式” →b式。
智慧形式的研究产生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智慧形式是诸多智慧事例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启智功能。它不但为深谋远虑的智慧的产生提供了方法途径,而且对临时应变,急中生智能起到关键性指导作用。智慧的八种形式针对性强,择事而决,各具特能,但一般而言,以“破意式”为上策,其中又以“意破意式”为上,“动破意式”次之。因为任何斗争都会付出一定代价,而“破意式”付出的代价最小或不付代价就可使矛盾向有利于我方转化。秦末刘邦以“意破意式”说降数城,先师到达咸阳,而项羽采取“动破意式”,尽管锐不可当,势如破竹,但依然迟到一步。因此,“攻心为上”、“先礼后兵”的“破意式”应先为我们决策中优先考虑和运用。
(二)智慧的内容生成途径
智慧的内容,指的是条件的内涵。它并不象智慧的形式那样固定和简单。由于大千世界中每一事物各具个性,千差万别,所以,由客体事物内容所决定的智慧内容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陈平“微处解疑”,其内容是“解衣摇橹,示己无有”;管仲“老马识途”的内容是“老马引路,走出迷途”;张子房的“四面楚歌”内容是“夜唱楚歌,涣散军心”;诸葛亮“草船借箭”内容是“趁雾虚势,草把接箭”,等等,全是根据不同事物问题而出现的不同内容。
那么,智慧内容产生的基本途径是怎样的呢?
由智慧的形式可知,尽管是同一种智慧形式,例如“意破意式”,由于客体之“意”的内容不同而智慧的“意破”内容也不同。因此,要破解某客体之“意”,必须要了解这个“意”是什么。怎样才能了解这个“意”呢?只能靠调查,摸清底细,接着是寻找破解方法,靠的是思索。其中,调查是第一步,思索是第二步。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指挥员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注意,这里讲的是调查--作者注)将侦察得来的部分情况和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注意,这里讲的是思索-作者注)--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情况的过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3页)任何智慧内容的产生都离不开调查和思索这两步功夫,调查才能掌握事物情况,思索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和思索是智慧内容产生的基本途径。
那么,调查又怎样调查呢?调查什么呢?思索又怎样思索呢?
毛泽东同志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反对资本主义》,1930年5月人民出版社版第2页)“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3-164页)“孙子论军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0-301页)由上论述可知,调查的对象是:事物的历史(来龙去脉,原因结果)、现状(现象和本质)、规律和我方情况,等等。
掌握了事物的历史、现状、规律和我方情况后,还必须善于思考。如何思索?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就是说,一是要弄清对方的本质规律,二是加上我方情况通盘思比,三是与形式结合起来,定下决心制定出智慧来。
调查与思索常常是分不开的,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往往这样:调查中有思索,思索中有调查,由思索中发现调查的不足,由调查中解决思索中的疑难。所以,常常是调查结束后,思索也基本完结,智慧也产生出来了。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我们要学会调查,更要学会思索。调查除了亲身实践外,求教于实践经验者是最好的方法。为了能在临事时短时间内迅速而敏捷地思虑成熟,将调查得来的材料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积累资料。学习一是读书,广泛猎取哲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知识;二是社会实践经验总结,所谓不怕“精”就怕“经”,如“老马识途”是管仲青年时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关键时刻救了千军万马。曹操的“望梅止渴”是很富有生理知识性的。此外,思索中还可以借用一些技巧,例如“设身法”,即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当前临事的思想与动态,由此决定我方的破解法;“比较法”,定出几个方案,反复论证比较,找出其中相对完善的一个;“谋士法”,即“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等等。也可以几种技巧综合使用,以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凡是思索的技巧,都必须建立在调查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否则毫无作用。例如“谋士法”,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反对本本主义》,人民出版社版第2页)
人们在处事时,总希望能运用智慧完全达到预期结果。但是实际上能完全达到预期结果的并不多,一般是基本达到,有些甚至完全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智慧的内容与客体内容不相符合,只要通过深入调查和思索,使智慧内容适合于客体内容,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三)智慧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在智慧的内容和形式关系中,依然是内容决定形式,内容选择形式;而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形式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智慧的成立与否。智慧的形式,简分仅两类,细分为八种,所以,每个智慧的内容,虽然可以有八种不同的粘合方式,但是相对最和谐最完美的仅有一种。智慧,实际上是内容和形式的最和谐最完美的结合体,或者反过来说,最和谐最完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才是智慧。试以陈平“微处解疑”事例来说,当时,他除了采取“动破意式”外,还可以采取其他七种形式:1.“意破意式”,与敌说明自己一无所有,不要谋财害命。2.“意动兼破式”,以武功加语言说明;3.“静破意式”,静候敌人自行放弃凶念;4.“意破动式”,人家动手时同他们讲理;5.“动破动式”,敌人动手时打败他们;6.“意动兼破动式”,人家动手时打败并说服他们;7.“静破动式”,敌人动手时静侯其自行罢手。但这七种形式都行不通,陈平既无如此高强武功,又不能把事情说破,更不能坐以待毙,所以,只能采取含蓄的“动破意式”,“解衣摇橹,示己无有”,这才是临危解难的最佳办法,才是内容和形式的最和谐最完美的统一。在科研技术工作中,已有不少固定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构成了最佳的操作方式,是智慧的长期结晶。内容和形式的最和谐最完美的统一才是智慧,明确这一点,对我们探讨智慧产生的方式,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 智慧产生的方法
通过对智慧的结构进行分析后揭开存在产生方法之谜已并不很难,智慧产生的方法,实际上是本体与客体矛盾之时,针对客体的内涵而产生的促使矛盾转化的一种最简捷、最完美的方法。或者说,智慧是根据客体事物的内容而相应建立自己的“破解”内容。由内容决定形式,由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双方构成最和谐最完美的统一体,形成条件,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而智慧内容的产生,完全是依靠对客体的调查和思索这个唯一的途径才能办到。在调查和思索过程中,产生了智慧的内容,又由此寻找并调整到了最合适的智慧形式加以和谐完美结合,形成智慧,理想地解决问题。“调查→思索→内容与形式结合→产生智慧”,这就是智慧产生的“顺序法”。所以毛泽东同志说:“你完完全全调查清楚了,你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当我们在对客体一无所知情况下,就必须也只能依靠这个“顺序法”去处理。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个十分现实而具体的问题,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这个靠调查、思索解决问题的“顺序法”,但是依然临时迟钝、不知所措。这是为什么?除了个人天赋和经验外,还有个思路方法上的技巧问题。思路技巧的原因出自于对智慧产生的各个环节和概念关系弄不清,不会加以运用。因而临事时不知由何想起,从何开头,到哪为止,身处庐山,懵头转向。由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另辟蹊径,开出一条更简便的线路,以震荡人的灵感,启迪人的思路,懂得如何驾驶智慧的航船,快速到达理想解决问题的彼岸。这个方法是有的,称作“倒序法”。
“倒序法”其实更加简单与简便,就是临事时思路的开头不要按照“顺序法”去开头,而是直接从智慧的形式上去考虑--此事处理应采取什么形式。这是因为,凡人临事,一般对问题都有所知之,只不过知之的程度不同而已,现在是不知如何去处理。尤其是骤然爆发的急事,客体大都清楚,处理刻不容缓。此时处理问题的调查开头已不是关键。因此,处理问题的思路,即智慧产生的方法,已不应是从内容入手而应是从形式入手。智慧的形式虽分破意式和破动式两类,但破法却是一样的。即意破,动破,意动兼破,静破。对方的“意”和“动”只是为智慧的内容服务的。此时可不必考虑。先考虑破法的选择。一般是先考虑意破继考虑动破,再思及意动兼破,最后深入思考是否静破,一共只有四种破法,又以意破和动破排前考虑,问题就简单化了,遇事处理就容易多了。寻到所需的合适的形式后在智慧形式的启迪下,通过某种手段和技巧,补充未掌握的内容,同时内容又能再次筛选智慧形式,智慧的内容和形式互相调整补充,迅速达到和谐完美结合,智慧很快就产生出来,“倒序法”的公式是:“形式→形式与内容的调整补充→产生智慧”,或写为:“形式→←内容”。
“倒序法”有其优点也有局限性。当在对客体已知之,尤其是处理急事时,确是一种十分可取的好方法。但是,若是在对客体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的情况下,则毫无作用。硬是使用就会陷入主观主义,有败无胜。此时只能使用“顺序法”,这点必须记住。不同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
兹将智慧产生的方法列表如下:
(一)顺序法
(二)倒序法
三 结语
最后,我们对智慧产生的方法问题作一个结语。智慧并不是变幻莫测、无规可循的,但也不是一抓即着,可轻易驾驭的。思想性质的东西,不可能象自然科学那样,凭着固定而具体的公式进行计算,但是却能够依据其内部规律性,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加以推导。智慧是哲学中“条件”的代名词,它是内容与形式的最和谐最完美的结合体,或者说,最和谐最完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才是智慧。智慧的形式并不复杂,简分仅二类,细分为八种,容易对比选择;智慧的内容则由于客观事物的千千万万而显繁众多,只能依靠调查和思索获得。智慧是内容与形式的最和谐最完美的统一这个观点,清醒地启示我们关于智慧的方法:从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产生智慧;从形式出发,内容与形式的调整补充,产生智慧。这就是智慧的“顺序法”和“倒序法”。由于临事的人,大都对事情已知之,所以常用“倒序法”,尤其是小事、急事的处理。智慧的形式很有指导意义,临事时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但是常以“破意式”为上策,要善于加以运用。
[审稿
萧景阳 ]
标签:毛泽东选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