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_李东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_李东

摘要:随着光伏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新能源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相关教学专业,相应的企业管理中对于该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我国科学研究、教学、技术探索、工程开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从新能源行业发展环境以及发展趋势入手,探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及方案。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

新能源是区别与常规能源的一类,该类能源主要通过全新的材料以及技术进行获取,是未来社会建设发展中重点推广应用的能源类型。我公司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对新能源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和变更,逐步提升了相关工作的管理质量。

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产业发展中的主要趋势,受到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就我国当前新能也行业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我国当前新能源人才供应量严重不足[1],缺少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及专业设备,是制约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促进该专业教学的良性发展是促进我国新能源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另外,企业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在加强对新能源人才专业技术能力教学的基础上,促进相关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活动、实践教学之间的联合培养,为人才提供多种与社会沟通接触的机会,开阔员工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热情[2]。但是就我公司当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从培养模式、培养内容等基础环节做起,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措施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实际培养中涉及的培养内容比较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完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策略

就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结合社会新能源发展环境来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引导,结合该专业在工作中的实际内容开展促进该专业员工综合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全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在实际人才培养发展中需要根据培养内容、行业发展形式以及员工基本情况制定相适合的培养方案,同时增加人才培养中的创业基础、发展规划等多方面课程,加强对人才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储备相关专业知识,促进其创业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3],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加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中领导引导的实践教学

我公司目前已经具备了人才培养基础培养配置,相关培养平台也在不断完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相关比赛在广泛开展,通过对此类社会活动的参与极大的推动了我公司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动了各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项目的开展,为了确保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各项培养活动的开展,需要加强实际教学中领导引导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融入[4],以高效的领导团队以及相关指导协会为基础,选取专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导组成相应的培养团队,指导员工进行相关创新创业,解决员工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为员工提供全面的活动平台,提升该专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的实践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优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比如动力机械、能源功能、动力工程、流体力学以及传热学等内容,作为该专业的专业人士需要掌握新能源转换以及利用的相关知识。其在实际培养中与多个专业都有较强的关联性。相关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找出培养活动中的主体内容,以此为基础加强对相关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促进该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成长[5]。比如,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优化实践培养工作的开展,通过实践练习的方式巩固员工的创新创业意识,明确风能、生物质能以及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相关知识内容。

(四)加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内容的研究

当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材包含的培养内容主要有六个模块,分别为必修专业课程、选修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课外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以及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课程。公司在对企业内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可以融入相关课程内容,广泛吸纳外部力量,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丰富人才培养内容,吸取各高校教学中的优势和精华,结合企业内基本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整,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丰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各项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应用面以及应用方式也在不断普及,极大的促进了各类培养基管理模式的提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主要以现有的培养模式为基础,创设相应的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各类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和配合,拓宽员工的学习范围[6]。同时需要加强对培养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在基础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处理,将各类与生活相关的培养知识进行整合,营造生活化的人才培养氛围,带领员工感受到创新创业的乐趣,积极主动投入到自我提升当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需要构建一体化创业创新平台,为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实践平台。

(六)提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提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及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水平是促进相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企业在实际人才培养基管理中需要重视相应的专业交流,可以邀请国内及国际上的专业工程团队参与到实际人才培养中来,针对相应专业管理人员以及员工进行交流培养,同时鼓励带领员工积极参加各类创业创新大赛,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员工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促进专业培养基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是我国当前新能源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新能源环境的不断发展,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与之配套的相关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为我国今后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 谢海武,严桂林,马俊.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J]. 高教学刊,2017(14):160-161.

[2] 陈登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热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52):176-177.

[3] 饶政华,廖胜明,周继承.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大学教育,2017(9):42-44.

[4] 陈登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科教导刊,2016(20):39-40.

[5] 江民华,李玲,陈裕先.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新余学院学报,2016,21(4):139-142.

[6] 陈登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热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52):176-177.

论文作者:李东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2

标签:;  ;  ;  ;  ;  ;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_李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