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_王庆民

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_王庆民

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党校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制造和传播的主体也日益多元化,信息影响场域也在不断延展。特别是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的普及,使得普通人之间的互动联系更为及时紧密。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8.3%。而手机用户绝大多数都有自媒体,也都是信息制造源和传播者。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社会矛盾多发,各种突发事件经自媒体快速传播,特别是混淆事实真相的传播,为各级政府及时准确处置该类突发事件增加了很大的障碍和阻力。同时,也有少数基层地方政府对舆情处置的认识能力不足,两者合一,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突发事件的影响,损害了群众利益及党委政府的形象。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善于引导舆情传播、掌握传播规律、及时作出回应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将风险化解到最小。

一、当前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传播演变过程及对地方政府的影响

(一)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演变过程。突发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安全、环境灾害、生产事故以及其他群体性事件等,表现为突然发生,事态发展快而难控,涉及范围大,对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危害较大。这类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一般会及时做出回应,迅速果断地采取措施对事件进行处置。但若在事件发生后,在信息空间里失真传播发酵,则就会严重影响群众对事件性质的判断,从而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置措施实施。一旦错过最佳处置时机,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一般来看,从事件发生到舆情形成、舆情扩散、到最后形成舆情爆发,这是舆情产生传播的一系列过程。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势必成为围观者的信息源,经过采集、加工,通过自媒体传播开来。由于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加入主管的解读意见,所以传播的过程中也就潜藏了失真、放大、歪曲的可能,进而影响公众和政府对突发事件的科学判断,进而在群众中形成舆情高峰,将突发事件扩大化。而在舆情酝酿和传播阶段,作为事件处置方的地方政府则很难实施有效介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处于了被动一方。短时间内舆情形成爆发高峰后,政府相关部门才通过对事件的了解、还原,通过官方正式渠道对信息进行辨别匡正,逐渐形成对舆情事件的消解。

(二)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施政行为造成的影响及地方政府舆情处置的能力现状

1、网络舆情技术的发展在民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了互动沟通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态进行了重构,公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变得更加畅通,各级政府也能通过各种舆情更好地了解民生、倾听民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舆情对公共事件的聚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政府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各级政府的公信力。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民众对政府的期待和信任,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促进。因为公共事件的舆情传播有着极强的时空互动性,但也暗含着情绪性和非理性,有学者认为网络自媒体是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与博弈的重要平台。

2、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的现状与不足

(1)舆情应对处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源头多元化。舆情发展一般经过形成、传播、高峰爆发、消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处置策略不一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政府是主流媒体的引导者,但由于基层政府机构人员配置上的相对不足,一般没有专业化的人才来对舆情进行监控,往往在县(市区)级政府设置网络信息办公室对舆情进行监控,再反馈给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信息收集反馈与事件处置是不同的主体,在互动配合上难免有一定的纰漏,因为思维和处置方式不同。通常情况是,各类自媒体“先声夺人”,舆情部门积极反馈给相关部门,部门一线处置,被动多于引导,在舆情动态跟踪与信息滚动播报、动态发布进展信息等工作上存在短板。再就是基层政府对危机的预判能力不足,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基层政府反应相对迟缓,对事件发展的预判能力欠缺,处置措施力度上相应不够,造成事件蔓延失控。三是舆情处置的程序繁琐,层层请示延误时间。信息处理有机械化倾向,缺乏高精度的分析,实际演练不够,舆情处置的经典案例研习积累不多。个别干部舆情应对能力滞后,一定程度上对舆情扩散造成了消极影响。

(2)舆情监测研判处置体系尚不成型。舆情发生后,关键是对舆情发展态势做出科学的研判,并根据研判采取最及时有效的措施,消除舆情危机。目前来看,虽然各级政府都有了专门的舆情工作部门,但在研判和处置上依然存在行政化的倾向,没有建立起专业化的舆情研判处置队伍,没有把舆情信息专家纳入到舆情处置体系中来,当然各级政府也有对信息安全等的考量,但建立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体系是迫在眉睫的工作。究其原因,有的领导干部舆情危机意识还比较淡薄,对舆情信号不敏感,习惯于行政力量的堵,看不到舆情工作的重要性,传统惯性思维严重。缺乏舆情研判,相关政府部门就不能抢回话语权,不能合理引导纾解舆情,最终可能导致舆情事态蔓延恶化。

二、当前政府提升舆情处置能力的路径探讨

(一)加强技术储备,提高舆情认识应用、处置能力。当前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是自媒体,要加强自媒体技术储备,对自媒体的认识能力、应用能力要进行技术提升。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监督员。也就是说自媒体时代,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是全天候、全方位的,政府工作无时无刻不在自媒体的监督之下。党员领导干部既要习惯在监督之下工作,又要具备善于应用自媒体开展工作的知识能力储备,能够运用自媒体优势助力开展工作。

(二)切实转变观念,科学合理引导舆情。当前高度复杂的舆情环境,单单通过技术手段不足以承担起舆情工作的重任。各级政府必须在根本观念上转变执政方法和方式,将舆情看作当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给予合理的参与地位,才能做到有效引导。作为政府,首先要做到应该公开的信息全面公开,消除政府和群众的信息不对称壁垒,避免猜忌在虚拟空间里蔓延滋长。政务公开,阳光政府一直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同时也是当前舆情信息环境倒逼政府进行改革的要求之一。地方党政在舆情处置中,要善于总结过往案例,注意吸取国内外典型成功经验,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技巧能力的党政官员,特别是基层政府中大力配备这样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将舆情危机化解在一线。

(三)把准舆情应对策略,做到引导与管理并重。当前社会阶层呈现分化趋势,不同的阶层利益诉求不同,其中难免有借公共事件炒作影响的不法分子存在。因此,在合理引导舆情的同时,也要注重管理。统战、网信、公安等部门协同共享信息,对一些活跃在自媒体等网络空间的有影响的人加强统战和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一些大V和知名意见人士,既要充分尊重他们通过网络发声的权利,也要注意其真实动机和目的,做到真相不被模糊,群众不被误导。各级政府在线下有着绝对的权威地位,但在虚拟空间里,那些知名意见人士和网络大V则具有一呼百应的力量。在虚拟空间里,政府和意见人士的影响力有时候就相对失衡,甚至不如网络意见人士影响力明显。所以对网络空间的依法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管理在平时下功夫,引导在舆情出现苗头时。引导与管理并重,才能净化舆情危机产生的土壤和空间。

论文作者:王庆民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  ;  ;  ;  ;  ;  ;  ;  

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_王庆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