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露天采矿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_赵亮

浅析露天采矿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_赵亮

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勐海光贺金矿 云南 666206

摘要: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矿产资源在我国发展中占重要地位,但矿产资源因人类的过度开采和不正确的开采方式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破坏。露天采矿活动虽然开采简单,但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对地貌、植被、水源等都造成了很严重的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长远发展,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矿产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对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恢复治理措施,以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做出贡献。

关键词:露天采矿;环境问题

引言: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系统的支持。因大规模的矿产开发造成地质环境严重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甚至影响了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露天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条件变化,历史上大规模无序开采,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从而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1)地质灾害严重。几乎所有的矿山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露天矿山主要表现在:一是露天开采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矿渣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堆放,引起滑坡;三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堆放,遭遇下雨,沟内汇水携带大量矿渣形成泥石流。(2)石漠化严重。开采现场遗留下来的开采面绝壁林立,采石坑中到处是残留的矿体、矿柱和任意堆放的废石堆和裸露的采矿地板,破坏了生态环境,环目四处望,处处皆石头。一片石漠,满目颓废。(3)植被荒芜。采场内石漠化严重,没有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局部可见有星星点点的绿色,彰显生命的顽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场周围植被也残遭破坏,许多地方都被碎石、废矿渣掩埋了。(4)占用大量土地。采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放形成矿渣堆,占用了大量土地。(5)水土流失严重。采矿往往把周围植被砍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甚至荒漠化。(6)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矿山生产排出大量废水,如矿坑水、洗矿选矿水、矿渣矸石堆受雨水淋漓后溶解了矿物质的污水以及矿区其他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后直接或间接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农田、土地,再进一步污染农作物,恶化生态环境。(7)大气污染严重。停采后的采石场中,废石堆到处都是,粉岩粉、小碎石,经风吹,飘入空中,随风飘荡,弥漫空中,轻则天空混沌,重则遮天闭日,危害严重。

2.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

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不但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宁的因素,同时还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提高矿区生活质量。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土、石、灰、渣到处堆积,有可能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容易形成地面塌陷,对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危协;粉煤灰、粉尘飞扬,造成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加剧;有害有毒液体、气体渗漏、溢出,使使大气、水体被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身心健康。经过环境治理,矿区内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成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场所。(2)增加耕地,提高土地使用率。矿区土地复垦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大面积采坑,通过覆土,进行回填,一方面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也可以为部分矿工和当地农民重新开拓生产和生活门路,缓和企业和农民的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团结。(3)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矿山开发过程中,破坏了山坡土体,造成边坡失稳,修建护坡、挡土墙,有效防止崩塌、滑坡的发生

3.相关防治措施的建议

科学合理的将环保理念贯穿于矿山开发,实施绿色开采技术,真正做到“防治结合、标本兼治”,才能使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同时也是贯彻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唯一选择。在今后开采过程中,为使该露天矿开采造成的种种环境地质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本次研究针对前文提出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分述如下:

3.1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为保证后期生态恢复及土地复垦时有足够的表土资源,今后在开采前需对矿体上部表土进行剥离。同时,为保证原有表土层肥力免受破坏,应注重分层剥离—分层堆放—分层回填的操作方法。其中剥离时注重林地区域将残树(根)清除后进行剥离,其它区域直接进行剥离。堆放时采取保护措施,堆场四周设置截排水沟,根据情况在下游设置拦挡设施,同时撒播草籽履盖土壤保持水土。表土回填后进行平整压实,消除明显起伏,使其达到天然土壤的干密度,复垦前进行土地翻耕,松土,提高土壤肥力。

3.2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露天采矿的闭矿期,是生态修复治理的重要阶段。由于开采活动基本结束,开采活动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各类污染相继消失,生态功能质量恶化的趋势总体上得到遏制。闭矿期的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体现在:按照地质灾害恢复治理、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等各类技术方案的要求,对矿区生态功能进行恢复[1]。其中,在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前期,主要对开采边坡进行危岩清除,同时开挖种植槽,实施边坡植被恢复。复垦植被应因地制宜,尽量选用当地物种,慎用外来物种,综合考虑物种成活后人工景观与周边自然景观协调性的问题。

3.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对边坡及其顶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首先对以往开采造成的倾角较大的边坡进行削坡放缓,另外主要对边坡松动危岩体进行摸排,必要时进行放坡,对边坡顶部的浮石进行及时清理。在采场边坡上部设置截、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矿区冲刷边坡,防止边坡岩石风化程度加剧。

结论:

简而言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是一项于国于民有益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积极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开发和保护并重。通过治理恢复,有效地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改善矿区环境,使昔日的荒山逐渐恢复生机,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成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场所[2]。

参考文献:

[1]张瑞新,赵红泽.中国露天矿山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露天采矿技术,2018(9):1-4.

[2]苏美玉.关于露天采矿技术及发展方向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5):187-188.

论文作者:赵亮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浅析露天采矿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_赵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