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偏见研究若干理论简介_群体心理学论文

国外关于偏见研究的若干理论略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见论文,国外论文,理论论文,略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略述了国外关于偏见研究的几种理论, 重点介绍了J·Duckitt对偏见研究所作的历史分析, 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偏见的初级整合性理论,还介绍了K·Sun关于偏见的科学分类及其相关变量的论述。

关键词 偏见理论 历史分析 偏见类型

偏见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对特定群体及个体成员的不公正、否定性的态度。它对于人际交往、员工鉴定和选拔、求职就业、组织管理,乃至处理民族、国际关系等许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及其他研究者的重视。

国外有关偏见的理论现已提出了许多。其中有相当部分理论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某种角度提出影响偏见的各种具体因素。为了简化对其解释的复杂性,研究者对它们进行了归类处理。例如,Allport 提出了6种不同的解释水平,即历史的、社会文化的、情境的、人格的、 现象学的和刺激客体的水平。Simpson和Yinger从文化的、群体的、 个体的三个维度对偏见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归类。有人则认为,对偏见只有两种基本的理论或分析水平,即社会水平的社会学理论和个体水平的心理学理论。而J·Duckitt认为,对偏见理论进行这样的处理并不能保证人们对偏见有正确的认识,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即根据某些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环境,去分析理解偏见。这种对偏见所进行的历史分析,也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偏见的性质,因为这不仅可以分清不同偏见理论中的问题及解释客体,而且还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理论之间是如何相互补充的。他还认为,在这样的基础上,就有可能提出关于偏见的整合性理论框架。

J·Duckitt从历史的角度即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问题,划分了关于偏见研究的7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种族心理学时期(20年代以前), 种族偏见时期(20年代至30年代),心理动力过程时期(30年代至40年代),偏见人格时期(50年代),文化时期(60 年代), 社会时期(70年代),心理学准则时期(80年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关于偏见的心理学理解,有不同的理论倾向和研究方法。关于偏见的概念以及要解决的社会历史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也是各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就形成了有关偏见研究的特定历史阶段。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关于偏见理解的历史进程

(引自:Duckitt,J.Psychology and Prejudice: A HistoricalAnalysis and Integrative Framework.American Psycologist,Vol.47,No.10,1992.)

我们认为,关于偏见研究的历史分析虽然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却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关于偏见的这种历史分析有简单化的倾向。如大部分分析仅仅涉及北美的历史发展,且其历史分析基本上集中于讨论社会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和研究偏见的。

根据上述关于偏见的历史分析可以发现,这7个历史时期中, 最初两个历史时期主要是关于偏见的概念和性质,其他5 个时期主要是探讨偏见的因果关系。在探讨偏见的因果关系时,主要涉及到4 个不同的根本性问题。它们是:1、 某些普遍的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类偏见的可能性和倾向。第3个与第7个历史时期探讨了这个决定偏见的普遍心理过程问题;2、社会和群体动力学说明了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和接触的条件和情境,有可能把某些偏见倾向强加到整个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已有偏见模式中去;3、 传播机制解释了这些群体动态机制和已有偏见模式是如何传播给群体中的个体成员的;4、个体差异性决定着对偏见的接受与否,因此,可以采取某些措施调节这些社会传播机制对个体的影响。

以上的每一因果过程(问题)都有助于关于偏见的解释。 J ·Duckitt在此基础上把4个相互补充的过程(问题)联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有关偏见的初级的整合性理论框架。J·Duckitt提出这个整合性理论框架,旨在较为合理地、全面地对某种群体和个体的偏见现象作出解释。这个具体的理论框架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 上述整合框架不仅包含了关于偏见因果关系的现有各种理论与方法,而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一致性。它可以为现存理论中关于偏见的四个基本因素过程提供具体的解释机制。

表2 是关于偏见因果关系概念化的整合框架

(资料来源同表1)

J.Duckitt关于偏见的历史分析在组织各种观点方面, 确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K.Sun认为,J.Duckitt关于偏见的因果关系富有洞察力的讨论,由于缺乏对不同偏见类型的区分,而过早地宣称提出了一个关于偏见的合理的完整的理解,则表明其研究仍有美中不足。比如,他就忽视了对影响偏见的许多重要变量,如动机、人格、认知、社会等因素的探讨。

K·Sun指出,在各种研究中,偏见概念并不总是同一而无变化的。他认为,偏见这一术语大体上是指群体之间不公正的知觉、判断和态度。它要么和认知歪曲联系在一起,要么和不公正联系在一起。因此,他提出了两种典型的偏见类型, 前者可以称之为“认知或认识偏见”(cognitive or epistemic prejudice); 后者可以称之为道德偏见(moral prejudice)。二者是紧密相关的。深入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 对于更好地理解偏见的因果关系是有益的。区分这两种偏见,主要是基于社会知觉或态度,即是和社会现实(实际是什么)标准相比较,还是和道德价值或公平原则(应该是什么)的标准相比较。认知偏见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知觉和社会现实之间的不符合;而道德偏见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知觉或态度和某一群体或社会所拥有的公平原则之间的不一致。区分认知偏见和道德偏见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1.有助于创立更加准确的方法去测量社会环境中的偏见;2.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两种偏见之间的因果关系;3.有助于建构新的理论观点去解释偏见;4.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改变偏见问题的措施。

K·Sun认为,在研究偏见中,研究者不仅要发现妨碍对社会刺激形成正确的合理的社会知觉的各种变量,而且必须重视有助于正确理解社会现实或在集体中形成公正原则的各种变量。他认为,个体或群体之间之所以形成并保持一定的偏见,不仅是因为受到了有助于偏见形成的社会、群体、动机、认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在于他们存在着一些不良主观因素,如缺乏具有选择性特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缺乏根据社会现实或公平标准去类化、评价和解释社会刺激的动机;从未有过形成正确知识的机会。只有弄清了社会环境和个体认知、动机两方面对偏见的影响力量,并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偏见,并懂得如何有效地促进这一知识领域的发展。

收稿日期:1995—04—16

标签:;  ;  

国外偏见研究若干理论简介_群体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