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如何面对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公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走过一些弯路,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许多资源与人力,从国家与地区发展的宏观角度应该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应该看到,在我们有些地区和企业发展经济的思维中,还缺少科学的理性,存在着“好大喜功”的情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经济与地域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始终没有完全走出相互攀比、盲目跟风的怪圈,“时髦经济”相当盛行。例如70年代末“县县建化肥厂、造纸厂”,80年代“县县搞水泥厂、卷烟厂、酿酒厂”,90年代初“县县搞经济开发区、网络经济”,这些怪现象不胜枚举。
如果我国的地方经济与地域经济的发展不克服这种盲目躁动的心态,仍受短期效益与时尚的诱惑,不能坚定不移地发展优势经济和特色经济,那么在入世后,面对国外大量资源的诱惑与压力,就很容易走向“非牛非马”的道路,甚至影响和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质量与安全。各级政府应认真对待这一类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的企业界,特别是自主性较大的非公经济也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面对每一轮经济发展的新浪潮、新亮点,能比较客观地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看见“人家吃肉就嘴谗”,放弃自己原本熟悉的行业,去盲目追风,并把全部的家当押在这个你并不十分熟悉的新亮点上。“望空扑影”很容易让你的事业一夜之间踏上“不归途”。
面对“利益”诱惑 保持清醒头脑
近几年网络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深刻的提示是:经济发展不能违背客观的规律,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首先,从一个工业化欠发展的国家想一步跨入后工业化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新经济强国,不管我们主观上花多大力量,客观的制约将是无情的;其次,在当今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都是多层次的。在以多层次生产力为基础的各类产业中,我们的发展方向是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先进技术来改造和提升各类产业的水平,而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代替其他产业。高新技术与信息产业也只是和多层次的各类产业相结合,才能实现其生产力的价值目标。
美国是率先进入后工业化且高新技术相当发达的国家,但在美国的许多城市的许多领域却见不到也听不到人们在热心搞网络产业。在众多的一般性产业中,传统的技术与生产手段仍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对高新技术与网络经济的基本态度是:平静地对待,有条件地采纳,适度地应用。并不像我们这样充满幻想,洋溢着铺天盖地的热情。
我们还应看到,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拓展“盈利”的空间,使多余的技术、产品销到市场上来,一方面大造“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到来的舆论;另一方面用网络技术一夜之间可塑造出无数个“新经济”巨人的神话,激励无数想一夜暴富的天下人。比尔·盖茨在中国人刚刚出现这种心理的情况下匆匆往来中国,为渐渐炽热起来的“网络”浪潮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使不少人一下子失去了理性,卷入到这场别人有意识的旋涡之中。人家把大量滞销的技术、设备倒给你,你把大把大把的钱争先恐后塞入人家的口袋,人家大功告成,而你发财梦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被“真空”。
入世以后,类似网络产业热的题材性炒作还会不断地由国外涌入中国。我国的非公经济要通过这个教训,增强一些“免疫力”,多保持一份清醒,多做一些调查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与入世后经济融合趋势的形成,企业的盈利将进入理性与平和的阶段。
正确看待同一国民待遇下的竞争
加入WTO以后, 中国政府承诺国外来华的企业将享有与国内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这就意味着原来国内企业所享有的政策资源、生产资料资源、市场资源,外来的企业也同样可以分享。
这里提醒非公经济注意:一是外国企业一旦纷纷进入中国的市场,在他们享受上述资源的同时,也背靠另一种资源的支持,就是来自于原所在国的政府、行业协会、银行等在权益、法律、物质上给予的支持。可以说,国外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头几年拥有的是双重资源,而我们拥有的只是单重资源,在竞争的支持力上我们远远不如人家厚重。二是外国企业可以用1+1+1=3的竞争实力(即原有的品牌效应与国外可提供的资源支持+中国可享有的待遇)占取更大的主动。我国非公经济却是0.5+0+1=1.5的竞争实力(即原有品牌效应与无其他外界资源支持+中国给予的待遇)处于相应的被动。困难确实很大,要有足够的心理预期。
新形势下企业生存的根本条件
我国非公经济这块“蛋糕”做不大,既有发展的路程短的原因,又有政策环境有待于改善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则是非公经济自身的“先天”不足。一些非公经济企业,既缺少一定的资本和知识,也缺乏必要的人格基础和信念的支持,同时还缺乏平和冷静的健康心态。在入世在即的新形势下,为应对更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就该重新认知生存与发展所要具备的条件,并将不足的地方得以迅速地补充。
资本、知识、人格、信念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四者缺一不可。如果就某个人来说,你可以把自己说成是“知本家”或“资本家”,但就一个企业来说,光有知识技术没有资本或光有资本没有知识技术都将无法生存。
企业具有一定量的资本,是支撑企业实现长期发展战略、规避短期行为的保证,也是企业塑造公众信誉与形象的前提。技术再先进,没有一定量的资本作为后盾就是一句空话。
现代企业对知识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单指生产技术本身或科研成果,它还需要具有规划策略指导、信息分析处理、管理运行程序、企划与法律支持、人才应用与培训等多方面内容。过去我们提倡“专家”办厂,这个提法与当今国际上强调的职业化分工是矛盾的。非公经济要想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首先要跳出“专家办厂”、“一专多能”的管理误区,改变过去那种“二合一”、“三合一”的人才使用模式。
企业投身到市场中参与竞争,说到底是企业间人才配置的竞争,让投资人成为全能的专家是不现实的。合理配置企业高级人才,并按人才的专业取向与价值取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评价系统,这是实现企业能力优化、结构合理,从而做到技术领先、管理到位、持续快速发展的人事条件。
在企业资本、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理想和精神。
任何一位追求事业成功的企业界人士,要想做“百年英雄”与“真正英雄”,敢于面对任何冲击与挑战,就必须具备“重义求信”的人格素质;必须具有脚踏实地,不屈不挠地追求“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发展信念。“重义求信”的人格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包括企业领袖应具备的道德觉悟与相应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包括诚实、公正、干练的工作作风与真诚的亲和力和协作精神,努力实现“利”与“义”的统一、“情”与“利”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个人成就与企业发展双赢的目的。
人格与信念是企业团队精神乃至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也是企业信誉与产品质量的保证。加入世贸,对我国非公经济现实的挑战就包括这方面的内容。每个企业都要自问:我们的企业是否已具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如果不是,又不加以解决,我们在同国际名牌企业竞争中,必将处于劣势;人才必将进一步流失并将出现信誉危机。
加快确立忠诚于市场的理念
我国的非公经济在迎接入世冲击的前夜,要拿出足够的精力研究、制订和实施自己“忠实可信”的形象战略,要以“学做生意,先学做人”的信条感染、激励、规劝我们的商业行业,并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牢记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社会、忠诚于市场、忠诚于团队的人格精神与信誉。做到“童叟无欺”、“货真价实”在先,顾客盈门、誉满天下于后。
我们市场从发育到基本成熟,大约经历了三次跨越:第一次是从需求短缺到基本丰富的跨越;第二次是从追求题材炒作、迷信广告宣传到货比三家的跨越;第三次是呼唤忠诚市场的跨越。
在入世即将来临和市场基础成熟的今天,市场的权威与主导力量已实实在在属于大众,属于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市场经济与国际商业有两个原则:一是公平竞争的原则;二是信用的原则。企业的生存观与价值观要紧紧跟上时代与现实的要求,将企业信用、品牌形象视为企业的生命。
企业忠诚于市场的行为是集中调动企业全部潜能的投资行为。它要通过资本、技术、人格、信念的高效组合并经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果,获得回报的,这是非公经济当前最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