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迁市泗洪县中心医院 江苏宿迁 2239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把48例患者观察与对照两组,每组24例,在两组患者都实施相同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实施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患住院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后,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发病迅速、病情凶险是其特点,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溶栓治疗是当前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重要方法,能够减小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围,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抢救成功率[1]。近年来,临床上发现在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实现良好的临床效果,让患者早日康复。为了进一步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实施相同的静脉溶栓治疗后,实施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自于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接收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把48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在48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1.7)岁,8例患者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11例患者为高侧壁急性心肌梗死,6例患者为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24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45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3)岁,6例患者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12例患者为高侧壁急性心肌梗死,6例患者为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实施常规护理。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让患者执行本院自制的早期康复计划,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天,让患者卧床休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帮助患者变换卧床体外,按摩患者上下肢,鼓励患者活动肢体,并与患者交流、沟通,消除患者不良情绪。(2)第二至三天,让患者用半卧或者坐位姿势在床上休息,鼓励患者自主洗漱、用餐,用餐完成后不能立即躺下,应该在静坐5-10min,并给患者讲解注意事项和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及安全性。(3)第四至五天,指导患者在床边进行每日3-5次,每次5-10min的静坐、站立,指导患者在床边排便,并给患者介绍早期康复护理的步骤,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准许探视。(4)第六至八天,指导患者在室内活动,自己入厕,并给患者讲解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5)第九至十天,适当延长室内活动时间,给患者介绍适当运动与合理休息的重要性。(6)第十一至十二天,指导患者到走廊慢行,给患者讲解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7)第十三至十五天,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并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定期到医院复查、自我检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和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不适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栓塞、体位低血压等。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表示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实施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患住院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一。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供血剧烈减少,甚至停止供血导致心肌功能坏死的心内科急症。近年来,临床上大多应用静脉溶栓对心肌梗死进行治疗,能够疏通闭塞的冠脉,让心肌得到灌注,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使得梗死范围缩小,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2]。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溶栓治疗后,临床上还应该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以患者病情为依据,逐渐增加患者活动时间,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配合度,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3]。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之后,相关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早期康复计划,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后的观察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比较凶险,患者往往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在实施溶栓治疗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从最开始的卧床休息带变换体位,再到室内、室内活动,让患者循序渐进地锻炼身体机能,缩短住院时间[4]。但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陪同,进行正确的指导,让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并对患者并发症、血压等情况进行检测,提高早期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春华.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01):113-115.
[2]王冬梅,张月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03):108-109.
[3]陈萍丽.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65例的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8):221-222.
[4]郭佳莹,王俏芝,夏彩金等.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08):1041-1042.
论文作者:王美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静脉论文; 溶栓论文; 两组论文; 时间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