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的楷模
——大别山区革命前辈红色家风故事
张剑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从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大别山走出去的革命前辈都十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红色家风故事。
“鼓足劲头持久战,青春不再莫蹉跎。”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湖北革命的播火人董必武给儿子董良羽的寄语,教育他要珍惜时间,学贵有恒。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对农民加强引导,使其工程质量意识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严禁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被应用在施工建设当中,同时,政府部门要对建设行业的规范性进行不断的强化,做好监督管理等工作,根据十九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在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操作,确保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全面部署与实施,避免由于建材质量不过关或施工单位资质不足等部分因素影响规划建设的整体质量[4]。
秀才出身的董老认为,学习更能明理、读书更能养心。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中,他一生都是手不释卷。在董老的影响下,他的三个子女都非常热爱读书,好学不倦。
分布式能源行业能效高、低排放、技术密集决定了其投资高,再加上承担园区供热管网建设,以及主要设备燃机属高端制造业,国产化进程有待时日,行业投资高于燃煤发电。
更让子女们永远铭记在心的是,董老总是结合读书,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女儿董良翚读小学时一次赶着要和同学一起上学,三两口扒完饭后丢碗就跑。刚要出门,董老厉声叫住她说:“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不能丢!把米粒捡起来吃了。”父亲的一席话,让董良翚十分愧疚,连忙返身把碗中残留和桌上撒落的饭粒吃完才走。
我怕面试迟到,于是提前一个小时从家里出门。走到贝勒库尔广场时,天开始下起雨来,我跑到皇家饭店的大堂里躲雨。我可不希望到服装店里的时候,头发是湿淋淋的。我对饭店的门卫谎称自己是饭店的顾客,向他借了一把雨伞。到了格罗雷大街四号,他们让我在一间宽敞的房间里等着。房间里装饰着灰色的细木护壁板,门窗都用同样颜色的丝绸窗帘遮掩着。一排被镀成金色的木椅摆放在墙边,座椅的软垫包裹着红色的天鹅绒。半个钟头过去了,我猜想自己已经被他们遗忘了。
在戴雪舫和戴克敏的带领下,戴家共有14人参加革命,有13人为革命牺牲,真是满门忠烈!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共和国第三任主席李先念常对子女们说:“政治上要强,思想上要强。”
1983年,李主席小女儿李小林从美国留学回到北京,当晚,李主席说:“今天我来陪你看一个片子,和你一道欣赏。”刚回国,时差倒不过来,李小林头昏昏的很想睡觉,就回答:“能不能过几天再看?”李主席态度很坚决地说:“不行。”这让李小林感到诧异。电影开映后,一看是《火烧圆明园》,李小林的心一下子热了。她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父亲之所以坚持让她看这场电影,是让她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让她永远在政治上不迷失方向!
“‘六星上将’勤俭度日,革命家庭永葆本色。”人民解放军现代后勤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唯一的两授上将的洪学智将军,被人称为“六星上将”。将军位高权重,却从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而是一生生活俭朴,清正廉洁。留下了“一床毛巾被盖三代、一床狗獾皮褥子成了‘传家宝’、两双皮鞋穿三十载、一只柳条箱用十七年、自掏腰包招待客人”等诸多感人佳话。
“胜利勿忘烈士功,请将遗志记心中。”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要领导人郑位三,一生都把烈士和群众放在心中,对家人也严格要求。因战争年代操劳过度,郑位三一直身患多种疾病,在薪金制实行之前,组织上每个月发300元给郑位三调养身体。郑位三却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而是把这些钱全部用来为军烈属们买布、买鞋、买衣服。实行薪金制之后,他每月工资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军烈属,仅红安县受到他接济的军烈属就有几百人之多。
“舍生忘死为民众,风范崇高千古铭。”大将王树声常说:共产党人的品德如何,不但要看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原则立场,更要看日常小事,小事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特别是有了权、有了大权以后。
董老还亲自帮子女制定读书计划,教子女读书方法,规定必读书目。
1927年6月,戴克敏被党派回黄安,任中共黄安县委委员,负责领导全县军事斗争,他起草了《中共黄安县委关于组织武装暴动计划》。八七会议后,他参与领导黄安“九月暴动”和黄麻起义,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第七军党代表、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红一军一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徐向前带领一师转战鄂豫地区。徐向前在回忆戴克敏时高度称赞他“对党忠诚,联系群众,有文化,又有游击战争经验,深得部队的信任”。
1942年,40岁的郑位三经组织介绍,与蒲云结婚。新婚燕尔,郑位三就郑重地跟妻子“约法三章”:“第一,公家给我发东西,若有你一份你就要,若没有你的,你不能向组织伸手,不能搞特殊;第二,若有领导、同事或下级找我谈工作,你不要在场,更不要干预我的工作;第三,不能以我的名义向公家多要东西。”蒲云听后立刻答应,并牢牢按这三条规矩执行。后来孩子们也都养成了习惯,从来不搞特殊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王树声婉拒了组织上配给他的生活用车,还连续三次谢绝组织上为他建房或是换房,在简陋狭窄的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与世长辞。
王树声共有三儿一女,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就立下了 “四不许”家规:不许在同学中夸耀自己的父母;不许打扮怪异,与众不同;不许用小汽车接送;不许让保姆和勤务员代劳。孩子们都遵从父训,一生安守本分,勤勉工作,谨言慎行。
“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要领导人的戴克敏烈士,出身于一个家学颇深的世家,其曾祖父戴本俭自幼饱读诗书,非常受人尊敬,家道逐渐兴盛。由此,戴本俭悟出一个道理:“以学为本,学而必兴。”他把这八个字立为家训,一代代传承下来。
“近段时间红砖供不应求,我们通过曹妃甸、盘锦,以及新开的锦州、黄骅航线,用集装箱将红砖运到大麦屿港区,供应温台市场。”浙江大麦屿港务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淑卫告诉记者,目前每个月单单红砖,大麦屿港区就要输送1000来个集装箱。
承载祖父的梦想,戴克敏父亲戴雪舫,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快乐,以追求光明为理想。1923年,戴克敏考入武昌第一师范附属高级中学,两年后升入省一师,在董必武的教育下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戴家的第一位党员,他还是鄂豫皖地区最早认识到武装斗争重要性的领导人。1927年4月,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任第一大队队长的戴克敏被毛泽东和董必武委派率领三百名农讲所武装学生驰援麻城,平定地主暴乱。
“誉载大功昭日月,光荣流血缅英才。”被毛主席誉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大将,战场上是虎将,生活中是严父。1951年,将军失散23年的长女徐文金,在大连一家疗养院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后,就将想到城里找份工作的想法告诉父亲。徐海东说:“现在刚解放,政府负担还很重,你又没有文化,怎能搞特殊化?再说,我们流血闹革命图个啥?现在农村有田地种,有房子住,穷苦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你回到农村与乡亲们一道种田有什么不好呢?”听到父亲的话,徐文金没有抱怨,扎根农村一辈子。
每名学生都必须参加出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技能操作。除病历书写外其他项均由总住院医师负责考核,病历书写由总住院医师协助主治医师实施考核。在考核中,总住院医师应关注每名学生的成绩,给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指导;同时对于学生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鼓励,真正做到以考促学。4重视实习生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主管国家经济工作长达26年的李先念坚决不许孩子经商,李家的四个子女也严遵父嘱,没有一人经商。李小林说:“我爸爸就是要求我们做普通人的工作,不能当官,不能赚钱,更不需要出名,把工作做好就行了。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更让大家铭记于心的是,将军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做出的八条“铁令”:第一,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别的什么人,不该办的事一定不能办;第二,任何时候都不许用公家的钱请吃请喝;第三,部队和下级送的礼一律不收;第四,下部队吃饭必须交钱,账不结清不走;第五,下部队就餐严格执行“四菜一汤”标准;第六,就餐摆酒一律不喝;第七,饭桌上不许有剩饭;第八,出差不允许子女搭车。
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只要你内心足够强大,真正热爱某个事情,并把它做到最好,精品的内容就会得到应有的点赞与喝彩。
“艰苦奋斗为本,两袖清风为荣。”这是享年104岁的老红军、原西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天伟的生活准则。延安时期,张天伟的大女儿高烧转为肺炎,已是团职干部的张天伟掌管着高档药品,只要他点个头,一支青霉素就可解决问题。看着女儿烧得通红的脸蛋和咳成一团的惨状,张天伟心如刀割,但他硬是没有动那个念头。
选择2015年3月—2018年1月以瘢痕妊娠合并子宫动脉静脉瘘收治的患者60例作为对象,年龄(22~36)岁,平均(28.58±5.77)岁,距上次剖宫产时间(6~103)月,平均(29.58±3.51)月;流产次数(1~4)次,平均(2.39±0.84)次;患者停经时间(45~93)d,平均(69.93±5.77)d。纳入标准:(1)符合瘢痕妊娠合并子宫动脉静脉瘘临床诊断标准;(2)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3)符合多种影像检查适应证[3]。排除标准:(1)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者;(2)合并精神异常或无法配合完成检查者。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管。
上世纪80年代末,张老三个女儿相继下岗,她们找到父亲,要求帮忙重新安排一份工作。张老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一大批国企工人下岗了,我出面不合适,不要让别人说闲话,我们要带头执行和支持国家的政策规定!”几个女儿理解了父亲,结伴在家门口摆上水饺摊,自食其力养家糊口。
“红军团长方和明,立党为公为人民。”解放初期,身体多处负伤的红军团长方和明,谢绝组织到延安疗养的安排,深藏功名回到红安七里坪柳林村当农民,脚板踩在泥巴里,汗水洒在田野上,带领群众战天斗地。
他说:“使人人穿得好、吃得好、住得好,本是我们革命的目的。我自从参加红军第一天起,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打仗流血的,现在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来劳动生产的。”
方和明多次对人说:“我是共产党员,要坚守对信仰的誓言;我是一个红军团长,要兑现对乡亲的承诺;我方和明做一辈子农民,不改初心!”
斗转星移,初心不改!大别山地区革命前辈就是这样坚守信念和教育下一代继承革命传统的。
标签:革命根据地论文; 红色家风论文; 革命斗争论文; 青春不再论文; 革命前辈论文; 珍惜时间论文; 董必武论文; 大别山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