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系统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理论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3)02—0056—05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模型及其局限性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模型
自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拉姆齐、杨格、奈特和熊彼特建立了包括竞争性行为与动态均衡的方法、报酬递减的作用及其与资本积累的关系、人均收入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互动性质等基本理论以来,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一直吸引着众多经济学家的目光。40年代,哈罗德、多马采用要素投入之间缺乏替代性的生产函数,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索罗、斯旺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采用要素报酬递减且要素之间具有正的平滑替代效应和总体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结合一个储蓄率外生不变的假设,建立了具有均衡特点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表明:经济增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达到一个均衡状态,均衡状态取决于外生的储蓄率、资本折旧率、人口增长率和生产函数参数。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受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当资本存量增加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就会减慢,穷国应该比富国增长得更快,并最终赶上富国。但这个结论显然与现实不符,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许多国家的人均产出保持了正的增长,穷国也并没有赶上富国,而是出现了富国更富,穷国更穷,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现象。60年代中期,新古典理论家也意识到模型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并以外生的技术进步来弥补,但这不能使新古典模型摆脱困境,因为外生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意味着增长的动力在增长理论研究的范围之外,增长理论本身不能解决增长问题。
(二)内生增长理论与模型
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存在的不足,阿罗和谢辛斯基基于对知识(技术)是经历的产物的认识,以累积的总投资作为衡量经历的指数,将企业的生产效率视为企业所在行业总投资积累的递增函数,提出了干中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技术进步被结合进增长理论,实现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在阿罗和谢辛斯基工作的基础上,罗默、卢卡斯和雷贝多将R&D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整合进增长理论框架,认为技术进步是有目的研发活动的结果,如果经济中不存在着想法、观念等的枯竭趋势,那么,经济增长可以长期保持为正,这就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经济增长的长期递增现象。新古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储蓄率外生不变,而实际上储蓄率受制于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效用和跨期替代选择,是内生的、可变的。凯斯和库普斯在这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研究,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者最优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储蓄率内生决定提供了一条途径,也使增长状态有了更丰富的转移形式。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新古典模型中另一个外生变量人口增长率实际上是一个内生变量,因为较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稳定水平,因而减少了相对于给定初始水平的人均产出增长率,通过生育选择分析、人口迁移和移民倾向研究,人口增长率可以实现内生化。内生增长理论摆脱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束缚,从要素内生化的角度,在引入若干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要素内生特点的增长模型,并取得了与实际经验和事实有较好的一致性的研究结果。内生增长理论解释和解决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所无法说明的一些增长现象问题,推动了增长理论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半个多世纪里,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现象,非均衡增长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圆满地解释和解决。
早在60年代初,索罗就预言:实际的经济系统并不是处于稳态之中的,它们可能处于那种不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的状态,以“稳态”为中心,只能是权宜之计,并且造成了正确思考非稳定状态和不平衡增长问题的各种困难。[1]琼·罗宾逊则直言不讳地称:经济中的平衡增长只代表一种在任何实际经济生活中都不可能达到的神话般的境况。[2]其实,经济系统并不是线性系统,而是一类复杂的非线性反馈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一种远离平衡的增长状态,均衡增长只是系统的一种暂时的、理想的现象,远离平衡的非均衡增长,才是系统永久的、客观的特征。这表明建立在线性系统、稳态状态和均衡基础上经济增长理论,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因此,重新审视曾经辉煌过的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应用系统演化理论,解释和解决增长过程中发现的非平衡增长现象和不稳定增长问题,探索并建立经济增长的系统演化理论。
二、经济增长的系统理论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系统含义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3],任何系统都是由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对立的统一体,要素的结构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变化,构成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在经济学研究中,经济系统通常被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经济系统是指企业经济系统,由企业内部的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组织系统等组成;宏观经济系统主要是从整体上衡量和判断一国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经济总量的增长与发展,由产业系统、企业集团或企业系统组成。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增长,是考察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GDP或人均GDP)上的变化,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经济增长系统由劳动、资本、技术、土地与自然资源等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约束、平滑替代效应及对产出贡献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增长系统的运动和变化。
在要素投入方面,由于土地与自然资源要至少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变化都很小,即使有一些变化,对系统增长的影响也微乎其微,通常不考虑该要素的作用,认为它是确定的、不变的。劳动要素涉及人口增长率、就业率和工作时间。人口增长率与人口生育、死亡和迁移行为有关,就业率和工作时间则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动态的、可变的,而且他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作用关系,因而劳动要素是不确定的、非线性的。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是指机器和设备,人力资本则包括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要素的变化与资本折旧率、储蓄率有关,储蓄率则是人均收入和利息率的函数,与经济增长有着互动的关系,这说明资本要素也是不确定的、非线性的。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劳动和资本要素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低水平阶段,经济活动转移到资本密集型的农业部门,产出取决于劳动总量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转移到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部门,产出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总量的投入。技术进步是指生产方法、产品种类与产品质量上的连续改进。[4]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扩大生产性和消费性产品种类的数目,这一作用类似于建立新企业或新产业的基础创新,第二是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表现为企业或产业内部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明显的,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技术进步都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系统的内部,经济增长系统由各产业部门系统组成,各产业部门系统又有相应的企业集团或企业系统组成。各企业或企业集团之间、产业部门之间通过产品分配与技术转让,投资与消费、需求与供给等关系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结成了一种自然的约束和彼此协调的稳定结构,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增长行为,使系统呈现为稳定有序的态——经济增长方式。
系统的产出是商品和劳务,商品和劳务通过收入的再分配,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支付劳动力工资、购买资本、开展人员教育和培训及研发活动,即重新作为要素投入到系统,进行下一轮的生产活动,系统因而形成了一个闭式的循环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劳动和物质资本受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对系统的产出增长率具有负反馈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由于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对系统的产出增长率形成了一种正反馈效应。
(二)经济增长的系统特性
1.层次性。增长系统的层次性首先是指系统的自然层次结构,其次是指系统组元的等级与作用。从自然层次结构上看,增长系统的子系统是各产业部门,产业部门的子系统是企业集团或企业。从层级上看,系统的要素与组元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在有些产业部门的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是主导因素,有些产业部门的劳动或技术是主导因素,有些产业部门在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成为系统增长的动力源泉,有些产业部门在系统中起辅助或服务作用。
2.相关性。增长系统的相关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纵向相关性,由产业部门、企业集团或企业之间的相关性组成,产业部门、企业集团或企业在要素配置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经济利益上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如产业部门的增长刺激企业集团或企业的增长,企业集团或企业的增长又支撑着产业部门的增长;二是横向的相关性,包括产业部门之间、企业集团或企业之间的相关性,如高新技术产业部门通过技术渗透、技术推广,拉动传统产业部门的增长,传统产业部门为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提供原料和半成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增长,资本品生产企业为消费品生产企业提供物资资本,消费品生产企业为资本品生产企业提供消费品,如此等等,构成了多种复杂的产业部门之间、企业集团或企业之间的作用关系;三是纵横混合的相关性,指不同的产业部门、企业集团或企业在要素投入、生产协作等方面的相关性。
3.动态性。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系统,具有自身的投入和产出,它的投入是劳动、资本、技术、土地与自然资源等要素,产出是商品和劳务。增长过程是一个要素不断投入、商品和劳务不断产出的循环、迭代过程。系统的投入和产出,既有总量的、人均值的变化,也有增长率、产出率的变化;系统的组元和结构也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新的企业不断出现,老的企业不断消失,那些能够适应社会、自然和市场环境变化的企业发展迅速,与其相关联的前后企业也会随之发展,并通过协同作用与之相联的企业,则可能出现分化,一部分企业得到加强,另一部分企业则会削弱,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会进入新的产业群。系统的循环运行、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的连续变化及系统组元和结构的更替与重建,构成了系统的动态性,使系统呈现出连续不断的、多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4.开放性。增长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性是增长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的基本要求,也是系统在远离平衡态处、能够形成稳定有序结构、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增长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外界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主要表现为增长系统通过自然资源要素与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劳动要素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系统,通过资本和技术要素及GDP产出与他国经济系统时时刻刻都在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5.非线性。非线性是一切系统所具有的一般特征,线性只是在系统的非线性作用较弱时,对系统的一种抽象和简化。增长系统是一个不可逆的、具有高度非线性的智能体——人参与的系统,系统的投入要素,如劳动、资本和技术,系统的组员包括产业部门、企业集团或企业,本身都是非线性的,系统的投入要素之间、组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非线性的,在企业的内部还存在着要素报酬递增和要素报酬递减的正负反馈机制,这种系统要素与组元及其相互作用的非线性,使系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性,也是系统形成稳定有序增长的根源。
(三)经济增长的系统演化理论
1.进化优化论。进化是自然界一切生命有机体的自然现象,优化是一种人工系统中的人为控制和调节行为。经济增长系统既有自然系统的性质,也有人工系统的特征,它的演化既不能完全遵循生物有机体的进行规律,按照“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进行演化,也不能完全受人的控制与支配,只能是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借助于人的控制和干预所形成的进化优化。当增长系统沿着它的轨迹运动到某个时点时,轨迹上可能会出现多个未来不同的运动路径及其相应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选择哪一种路径和方向进行下一步运动和进化,不是按照生物进化的法则,而是取决于外界的涨落和干扰,是可以人工控制与支配的。这种实际存在的、可供选择的进化方式,为经济增长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和操作机遇,使人们能够通过选择最有利的路径、方向和速度,实现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2.突变论。在每个特定的时期,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有它的主导部门(也称动力源泉)、辅助部门和服务部门,主导部门的增长通过连锁效应和乘数效应,拉动其他部门的增长。主导部门的技术特性、生产效率和分配模式是主导部门增长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主导部门增长的轨迹,也主宰着系统整体演化的进程,是系统演化的动力结构。在系统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内部非线性机制的作用,动力结构存在着多个稳定的定态点,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定态点,每个稳定的定态点都是动力结构可能达到的一种状态,代表着动力结构的一种类型,不稳定的定态点代表着动力结构无法达到和实现的状态。当动力结构的关键因素在临界点附近发生连续微小的变化时,动力结构的状态并不发生连续的、微小的变化,而是出现不连续的、跳跃式的变化,即动力结构从一种稳态突跳到另一种稳态,并促使系统演化成新的增长结构与增长方式。
3.协同论。在增长系统中,各产业部门之间不是独立的、无关的,而是有机联系的、紧密相关的,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不可能脱离整个增长系统而存在,也不可能离开其它产业部门而增长,要受到系统增长及其它产业部门增长的束缚与驱动。在系统增长的过程中,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约束、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协同力量,并促使产业部门之间以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方式运动和变化,最终形成系统整体的、有序的增长行为,系统的整体行为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各产业部门,使各产业部门以协同的方式运动和增长。
4.混沌论。混沌是确定性系统所产生的一种内在不确定性,源于系统内在的非线性机制和非精确的初始条件。80年代初,司徒泽(M.J.Stuzer)率先将混沌理论应用于经济增长分析,首次在Haavelmo增长模型中揭示了混沌现象。从此,人们认识到建立在传统经济理论之上的增长模型也具有内在的随机性,政府虽可以采用财政金融宏观手段干预经济,但干预效果十分有限。博德瑞(Boldrin)研究并证明了最优经济增长轨迹在一定条件下也是混沌的,并且得出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增长行为都难以达到最优的重要结论。增长系统的混沌现象表明,一方面,系统在混沌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使对经济增长系统的预测受到了根本性的限制,长期精确的预测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混沌现象所固有的确定性说明,貌似随机的、极为复杂的增长行为,实际上是简单法则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预测能力丢失之前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可预测性能够获得且比一般统计方法的预测能力更强。
5.分形论。增长系统的分形不仅存在于系统本身,而且存在于产业部门、企业集团或企业,包括过程分形、形态分形和结构分形。从宏观上看,在长期的增长中,增长过程本身具有分形特征,即具有自相似性,如各国的经济增长大都经历了一个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增长状态和增长周期;在微观上,不同增长周期的相同状态中,还存在着更精细的自相似增长时段,这种过程和状态的自相似性主要来自于系统结构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自相似性,是由系统结构的自相似性决定的。产业部门、企业集团或企业及生产要素的增长,也存在着一个不同时期的过程、状态和结构的自相似性。
6.熵变论。熵是系统有序性度量的一种物理量,熵定律指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系统的熵必然不可逆地沿着熵增的方向发展,并使系统的有序性衰减,无序性增加,效率降低。熵增效应揭示了相对封闭的系统必然最终从有序发展到无序、进而走向衰亡的趋势。将熵变理论引入到增长系统可以看到,由于要素、企业或企业集团、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障碍,产业政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陈旧,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的老化、膨胀,均导致了增长系统的无序性增加和增长速度的递减。要保持增长系统旺盛的生命力和长期的发展,就必须使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进行改革、开放、创新。只有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更新旧的观念,设计新的制度,建立新的组织,改造老的技术,打破系统内部固步自封的僵化平衡状态,才能使系统长期处于快速、稳定和高效的发展。熵变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有的产业或企业具有较短的寿命,而有的产业或企业却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国家的经济可以保持长期增长(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经济一直持续增长),而有些国家的经济总是增长缓慢,踏步不前甚至衰退的理由。
结束语
经济系统是一类复杂的非线性反馈系统,具有非线性、非稳定性和非均衡性特征,因而建立在线性系统、稳态状态和均衡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理论,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足,无法解释和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近年来,系统演化理论(System Evolution Theory)的兴起及其在一些领域应用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向人们显示,应用系统演化理论,研究和解决系统中的非稳定性,非均衡性问题,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基于此,本文应用系统演化理论的一些基本思想,研究经济增长的系统性及系统演化理论,希冀为建立经济增长的系统演化模型和演化机制奠定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标签:经济模型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线性系统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系统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