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300
摘 要:古建筑,它是国家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辉煌历史,它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目前,我国古建筑保护遇到了众多阻碍,一旦毁坏,将不复存在。如何更好地修缮与保护古建筑,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艰巨的任务与使命。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建议
1.当前古建筑的保护、翻新的现状
1.1 加强古建筑的防护措施的建设
许多古建筑如许多雕刻,如汉白玉的云壁和石象生,华表等没有防护措施,许多小孩子就在上面嬉戏,抚摸。若干年后,经历了时间的流逝它们的损毁颇有些严重,而且全部用围栏围起来,起到隔离游客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也为景区带来了大量的客流量。游人的增加,势必会为古建筑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就单纯的步行已经为原来的青石路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负荷。于是景区紧急为重要路段,如神道等加盖透明玻璃罩,使人们既能看见曾经的古迹,又不会对其造成损坏。
1.2 重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通过一些提示牌和防护设备降低风险,仅仅是保护还是不够的,风雨雷电等自然气候也无时无刻在侵蚀着古建筑。除了对屋顶等处重新修复,刷漆加固外,自然灾害也是不得不防,首当其冲的就是火灾。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梁柱多采用木质结构,极易发生火灾,景区内一定要禁止明火,多多增加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防水龙带,烟雾警报器等。不仅从源头上减小发生火灾的可能,也要在火灾发生后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同时,在建筑物顶端安放避雷针,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虽然在可能对建筑整体感观造成影响,但尽量安放避雷针,防患于未然。而对于雨雪等无法抵御的自然现象,则从建筑本身着手,对屋顶的琉璃瓦有破损的地方进行修复,掉漆的地方进行重新喷漆,防治雨雪腐蚀建筑本身也是很好的办法。
1.3 维修技术不断完善,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
除了自然灾害对古建筑造成的危害,建筑本身也有其自身的损坏和使用寿命,即使经过精心的保护,也只是减缓这种损耗,而无法做到完全无损耗,最简单的地面沉降就是无法避免的。同时还有诸如墙体出现缝隙,古树树龄过大,有倒塌的危险等。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尽量保持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一切以不破坏本来样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实在无法修复的,就采用现代工艺进行替换。如果是建筑本身出现问题,应立即禁止游人参观,进行封闭式修复或者翻新,施工本身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与建筑原来的风格相近,如果修复的简单粗糙,或者有明显的现代痕迹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古建筑在保护和翻新上存在的问题
2.1 公众对于古建筑保护意识薄弱
首先主管部门为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不同于经济发展,不是物质繁荣、资金投入、利润回收。其次人们对历史的了解不够深切,导致对古建筑物的存在意义也有所怀疑,这样严重导致保护意识的缺乏,宣传力度的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技术措施比较落后,不是很完善
很明显,现在我国对古建筑保护的技术措施相较于发达国家是落后的。首先,古建筑没有对原址进行保护,会导致它消失在公众视线中。第二,没有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会导致古建筑物的外表破旧,不吸引大家的注意,第三,没有保存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会导致人们缺乏古建筑的了解,第四,没有预防灾害侵袭,会导致文物损坏,后果不堪设想。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一个方面没有达到要求都会使人感觉整体是失调的,与原来风格不搭调的。
由于古建筑的年代久远,古建筑的砖和石块的风化程度越来越明显。目前,对于砖以及石件的化学侵蚀的保护虽然已经实施了多年,但是各种原因导致了对这一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引起了相关争议,导致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措施停滞不前,没有得到很大的突破性的发展。
2.3该领域的人才匮乏使现有的工作人员维护压力大
就目前而言这方面的人才是我国比较欠缺的,因为古建筑本身和其中的文物都来自我国本身,所以能借鉴的国外技术少之又少,而因为时间的流逝,许多古法又早已失传,如何保护和发扬这些珍贵的手工古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3.对于保护古建筑物建议措施
3.1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全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长存。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民的共同义务,全国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提高古建筑的认知度,提高公众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古建筑的保护,不是少部分的努力就能够做到的,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而真正意义上只有社会各界各种社会力量一起支持,从根本上提高民众的古建筑保护意识,才能有实质的效果。
3.2加强古建筑的保护措施方面
每一种方法都有利弊,有的方法的弊端就是使用现代科技与古代建筑相结合,破坏了其本来的面貌,对于一些希望看到建筑本身风貌的游客来讲,可能会不喜欢这种风格。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我个人的看法还是比较推崇这种做法,毕竟对建筑本身和文物都是一种保护,有的做法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所需人员和经费过于庞大,对建筑内部进行改造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大的工程量,离开政府的扶持是难以进行的,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总之,对古建筑的保护要采取恰当的措施,保护好古建筑的外貌,能使其失去原有的韵味。既要保持原有的风貌又要考虑与现代城市生活,环境相结合。做到古建筑的外貌修旧如旧,内部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3.3加强对古建筑修复与保护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
如前文所说,无论是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还是对文物的收集和保存都需要大量的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古时候,这些手工艺人大多为朝廷和官府工作,来自各地的工匠们汇聚在一起,集思广益,运用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民族建筑文化,而随着大清王朝的灭亡,没有人再能提供如此庞大的财力和物力,供这些工匠使用。为了谋求发展,这些工匠带着自己的手艺远走高飞,为了养家糊口,渐渐的有些手艺就随之失传。而有些保存下来的古法多保存于一些少数民族手中,他们还在为这些曾经的艺术而奋斗,这些侥幸保存下来的珍贵文化和古法,却并不受一些年轻人的待见,他们不愿意花费辛苦去学习这些东西。对古建筑本身的修复工作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不是每一个学工程或者做工程的人都有资格或者能力来完成这样一份工作。我们每天面临的要么是浇筑的钢筋混凝土,要么是设计好的梁板柱,或者水暖电,这些东西不能直接照搬到古建筑上。使用这些技术不能修复出红墙绿瓦,碧瓦朱檐。如果有一天,修复后的建筑变成了混凝土修筑的墙面,顶着刷了黄漆的瓦片冒充琉璃瓦,屋檐四角的奇珍异兽变成了石膏涂满了油漆,整个修筑一片富丽堂皇,如果接上电源摆上桌子就是一个豪华的古风大酒店,这样古建筑物的存在意义就消失了。
4.结语
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应从古建筑群的维护做起,在保持建筑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古代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培养大量相关专业人才,合理规范园区内部设施,让古建筑群得到妥善的保护。加强古建筑保护基础理论的研究要与保护实践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古建筑保护研究体系是实现保护理念的重要基础。促进古建筑保护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全面的科学关照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J].文物春秋,2008(6).
[2]汪润南.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关键技术[J].建筑工人,2014(1).
[3]杨海珍.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和修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1).
论文作者:梁文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古建筑论文; 建筑论文; 措施论文; 文物论文; 的人论文; 建筑物论文; 风貌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