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比较研究_科学发展观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比较研究_科学发展观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三次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之理论反映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经历了三次创新历程。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第一次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第一次创新,是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开拓者——邓小平的领导下实现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压力是经济落后,经济基础脆弱,能源资金相对匮乏,为此,邓小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放眼未来,以“猫论”为基础,以“摸论”为先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思想,揭示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步骤、重点、途径、目的和保证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的发展战略举措,形成了邓小平发展观。

第二,“发展是第一要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第二次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第二次创新,是在江泽民的领导下实现的。江泽民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总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总的战略方针,在发展地位、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速度等方面,实现了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创新,形成了科学的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

第三,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第三次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第三次创新,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现在进行时。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必须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这就为当代中国解决了如何继续发展,如何保持发展的重大问题。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对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确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三次创新的辩证关系

时代主题的连续性与理论主题的一致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三次创新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时,时代特征和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理论主题的新开拓,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三次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分析三次创新之间的一脉相承。

第一,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是对毛泽东思想本来面目的恢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不顾个人的沉浮安危,首先反对“两个凡是”,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为拨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航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曾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还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误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好这件事。”[1](P300)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

第二,江泽民同志的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的发展观的忠实继承。“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2](P533),这是江泽民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科学论断。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些新矛盾、新问题既是前进的阻力,也是前进的契机,只有想办法解决了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我们才能够顺利前进。如何解决这些新矛盾、新问题呢?有畏难情绪不行,“等、靠、要”也不行。江泽民强调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与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3](P93)江泽民同志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忠实继承。

第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是对邓小平、江泽民发展观的忠实继承。作为发展主线中的一个新的阶段,科学发展观中的关键词也是发展,它没有丢掉而是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贯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4]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发展目的,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突出了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他不是不重视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创新了发展的理念,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因此,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江泽民发展观的必然的逻辑延伸。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三者与时俱进的关系。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一,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唯物主义在中国具体历史环境下的创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既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又说出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诚然,邓小平没有给我们留下关于创新思想的专门巨著,《邓小平文选》只是诸多并不长的文章(主要是谈话)的集子。但是,正是在这些不长的文章中,邓小平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如,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核心;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等等,从而不断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这方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谱写出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诗篇。

第二,江泽民的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观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创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坚持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执政问题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相协调的全面的社会发展目标;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江泽民发展观在新世纪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创新。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开拓创新的思维勇气。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走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执政问题联系起来,走上了一条综合发展的道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体现了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三次创新的思维特征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5](P465)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三次创新的历史背景不同,创新的主体不同,必然也就体现出不同的思维特征。

第一,邓小平发展观的思维特征主要是求真性、务实性、简洁性。所谓求真性,是指邓小平发展观主要是针对“文化大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歪曲和破坏提出来的。邓小平发展观首先是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的,他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发展起来,从而在辨认假发展的过程中认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求真性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思维起点。

所谓务实性,是指邓小平的发展观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之上,他多次指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实际。为此,邓小平提出了发展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发展的目标摆脱贫困,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等等,从而使其发展观指导着中国快速向前发展。

所谓简洁性,就是邓小平发展观的语言表达简洁,雅俗共赏。如当全国对改革与革命的关系争论不休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就是革命;当人们对共同富裕问题热切关心时,他明确地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当人们急需区分姓“社”姓“资”时,他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等等。简洁明了,正是他研究中国现实生活,倡导时代精神的一个基本理论思维特色。

第二,江泽民发展观的思维特征主要是执政性、全面性、超前性。所谓执政性,就是指江泽民发展观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更加突出了对解决“怎样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党”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意味着发展观的创新。领导力量建设的加强,是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

所谓全面性,就是指江泽民根据新的实践形成的缜密严谨的“论点群”。江泽民发展观紧紧围绕进一步弄清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而展开、而深化,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重大问题,具有全面性思维特征。

所谓超前性,就是指江泽民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作出了科学规划,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等,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必将极大地鼓舞中华民族的士气,去实现伟大的复兴,并在新的世纪,创造新的辉煌,写下新的篇章。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征主要是人本性、和谐性、开放性。所谓人本性,就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前提,承认人的生命、价值、自由的存在,并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作为追求目标。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体现出了人本性的思维特征。

所谓和谐性,就是用对立面双方有机统一的观点认识矛盾,用和谐共存与相互交合的办法来避免冲突,并切实的解决矛盾。和谐性体现在协调发展之中,体现在“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之中,体现在共建和谐世界的实践中。

所谓开放性,是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国际关系的和谐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和平发展观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谐世界思想。同时,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共谋”时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脱离不了世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也必须吸纳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三次创新的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三次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第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它的发展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同时,人们的认识也受知识水平、思想方法、实践的水平、程度的制约和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必然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随着发展观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也在不断的发展,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动力”说到江泽民提出的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双重动力”说,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把追求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和谐动力”说,从而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使得社会始终不断的进步。

第二,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强大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证国家独立安全的根本基础。中国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73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9407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6亿美元增加到17607亿美元;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0668亿美元;高速公路由零公里增加到43000公里;电话用户由192万户增加到4亿户,多种重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到2000年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成绩的取得靠什么?靠的就是我们党在关键的时候总能调整发展思路,从而保证了我们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能力。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要具体体现在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上,即体现在解决“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和“靠谁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三次创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完全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对国际大环境与国内小气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做出理性的选择,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还必须要有坚实的执政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三次创新指导着中国又快又好的向前发展,为党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削弱执政基础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停止发展,出现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增强党的领导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标签:;  ;  ;  ;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比较研究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