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 中国出版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走向世界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双重含义
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直观地表现为中国出版物更多地进入国际图书市场,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标志着中国出版产业的一个发展阶段,即在开发满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逐渐开发利用国际市场。在参与国际出版行业的交流竞争当中,完成对自身的不断调整,从而在新的水平上壮大自己的出版产业经济。
其次,中国出版走向世界意味着中国文化更自觉地参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出版既要“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如果说这是两篇相关的文章,那么对于前者中国出版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今后还需要更出色地做下去;而对于后者可以说还只是刚刚开题。中华民族应该充分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应该坦然地介绍自己的优秀文化。
三个阶段
中国出版业有意识地向世界发行本国图书,基本上是建国以后的事。如果简单勾勒一下这一历程,可以大致看到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外宣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发挥出版物的政治文化宣传功能,很少从产业经济效益出发去拓展国际市场。向国际图书市场提供的主要是各种外文版的反映中国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的出版物,以及少量外文版的文学经典作品。
二是自发阶段。这个阶段是随着对外开放到来的。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书展、订购、版权贸易以及其他外销的途径,中国出版物自发地进入国际图书市场。除了外文版图书外,中文图书销量逐渐上升。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出版业与国际同行处在初级接触中,对国际市场及操作规则还很陌生,因而带有某种盲目性。
三是自觉阶段。这是中国出版业目前正在逐渐进入的阶段。“外向型出版”概念的出现就标志着这个阶段的到来,其特征是中国出版业开始自觉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国际文化交融。近年来,国内出版机构注意研究国际图书市场行情,根据国际市场需要生产外向型图书,除了外文读物及中文读物外,对外汉语教学读物、外汉双语对照读物也有异军突起之势,外销机构的增设、出版产业集团意识的增强、对国际出版行业活动的积极参与等,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出版正开始以自觉、主动的姿态走向国际出版的大循环。
五项课题
当前中国出版业进入国际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应该充分地估计所存在的困难,尽可能地克服主观盲目性。对中国出版界来说,许多国际行情与规则需要熟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简单地归纳一下,有以下五个方面:
▲深入地了解国际图书市场动向。了解世界对中国文化资源的需求状况,了解中国出版物的海外读者结构及文化心理,还要了解中国出版物在内容、结构乃至印刷装帧上所存在的差距。只有及时掌握有关信息,才能有效地进入国际图书市场,取得应有的一席之地。
▲以现代产业集团的方式进入国际图书市场。要研究国外成功的出版企业的经验,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出版技术,研究中外销售模式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进行销售机构布局,克服散兵游勇式的分散经营,充分利用集团力量在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掌握进入国际图书市场的各种手段。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参与国际出版行业的交流,研究如何利用国外出版力量开展国际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等问题。掌握国际出版交流竞争的各种手段,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适应国际图书市场需要的现代出版产业队伍。要介绍国外新的出版观念,使中国的编辑、发行人员以及经营管理者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素质。
▲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融。出版不仅仅是产业,它还是文化积累与传播的工具,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要研究世界对中国文化资源的需求状况,要介绍中国优秀的文化,这是拓展和培育中国出版物进入国际市场的基础。只有促使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也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出版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标签:图书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