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_政治论文

民族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_政治论文

国家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聚力论文,政治论文,国家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09)03-0005-04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社会领域中,毫无例外的会受到外界各种现实、观念、行为的冲击、影响,同时又会形成形形色色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力量反过来作用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在社会和个人的复杂相互作用中,会产生出共同的价值观念,会形成共性的价值导向,维系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凝聚力。研究社会凝聚力,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深化,探索社会凝聚力的多种形态。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出,这是有关社会凝聚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民族凝聚力是在特定民族的共同价值导向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把民族这一人类共同体中全体成员集聚结合在一起,逐步达到情感、观念、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相互认同,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并推动特定民族不断向前发展。民族之所以能产生认同,就在于民族成员对特定民族文化所产生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

文化认同实质是一种“自我认同”。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认为,美国应该发扬盎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是美国的根本“特性”,否则美国就有分化和衰落的危险。这说明,这种文化构成了美国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成为“文化自我”,对这种文化自我的认同,成长出独特的美国;如果失去这种“文化认同”,美国也就不再是美国。其实,何止美国如此,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也不例外,对文化自我的认同,促使产生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维系着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民族自身的凝聚力。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认同”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但是,简单的“认同”。由于缺乏文化基础的支撑,很难有长期的凝聚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对“时尚”的追逐,似乎是一种价值体现,但“时尚”常常是一个大泡沫,它并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没有给人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它随时可能变成幻影无踪无迹,不能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凝聚力更多地只能由文化认同来作为基础。因此,新形势下,文化认同对提升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长盛不衰、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要靠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来共同促成,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了解、体悟和弘扬。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使中华民族这一民族群体和全体成员结成有机整体,并推动中华民族整体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这种凝聚力来源于世代民族成员对共同创造的五千年底蕴丰厚绚丽多彩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也正是有这种文化认同才促使古老的文明古国能屹立于当今世界的现代文明之林。

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不同国度、不同制度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考验,人们在思考民族凝聚力的同时,也要思考、审视国家凝聚力。不管是单民族还是多民族的国家,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民族凝聚力,还要再进一步对共同利益、社会理想、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等进行选择,从而逐渐形成多数人认可的政治理念,达到政治上的认同。这就形成了新的凝聚力,即国家凝聚力。所谓国家凝聚力,就是指一个国家中,不同的民族、群体,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和政治力量,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社会的共同理想、目标等方面达成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聚合力、吸引力。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交错之处,但这两者还是不同的,关键是在于认同基础的不同。从民族凝聚力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升,这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发展的过程,政治认同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深刻把握国家凝聚力提升的必然性,必须把对国家凝聚力问题置于“政治认同”这个背景之中。

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尽管文化认同不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但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认同同样对国家凝聚力的形成有明显的作用,没有文化上的认同就不可能出现政治上的认同,文化认同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进一步产生出政治认同。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更是日益密切,民族凝聚力向国家凝聚力的提升正是表明从民族的文化认同向政治认同的发展,这种认同已从单民族的或是多民族的视野扩展为政治性的全局性的国家性的视野了。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上的依赖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特定民族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也同样是紧密相关不可截然分开的。文化是一个宽泛而复杂的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意识形态与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有契合之处,二者都具有形成民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凝聚功能,并自然而然的转化为政治认同。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蕴含着“崇尚统一”的理念,自古至今,希冀江山一统、力斥分裂倾向、追求和谐大同,成为民族共同认可的观念和行动,这为实现从文化认同发展到政治认同形成国家凝聚力提供了可能。在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之时,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同心同德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提升国家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介质的民族自我肯定、自我同一、自我激励和自我凝聚。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对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殷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可并予以内化,使中华民族整体更有包容性和亲和力。国家凝聚力的产生则须顺应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趋势,寻求文化认同的方式,探索文化认同的路径,善于抓住契机,实现政治认同,使国家凝聚力日益明显,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和全体国民。在当前,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分化使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存在不同的心理取向,利益矛盾随之明显;政治心理的复杂化、政治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及政治文化的分化,阻碍政治文化的社会凝聚和整合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强化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消除消极心理,引导政治认同,求同存异,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要如此,就要在对文化认同的同时,力促政治认同。

一个国家,其政治体系要维护其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认同和维持稳定的政治秩序,首先要使其意识形态得以建立并得到国民的接受,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整合政治力量凝聚社会成员的功能。这就是政治认同,是文化认同所不能达到的程度。政治认同表现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表现为对民族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过程、政治权威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理解、认可、支持和服从,本质上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是人的政治信念和信仰,也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从对政治认同的分析和研究中,能找到国家凝聚力理论的意义之源与理论之根。政治认同理论与国家凝聚力理论作为反映社会进步的参照内容之一,为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而对国家凝聚力的认识和实践中的推进,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内容。

就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其路径、方法方式必须从多方面去探索,而且要长期不懈进行这种探索。在当前,从提高政治认同度入手,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努力,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同,用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去凝练人的意志,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处处体现,从而产生制度的凝聚力;中国目前实行“一国两制”,作为主体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要发挥政治制度的核心吸引力,使不同制度也产生向心力。要通过对政党的认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更稳固;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亲和力,更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从而产生政治力量的凝聚力。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人们指导思想更明确,理想信念更坚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人心,道德风貌焕然一新,产生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要通过对公共利益的认同,坚持以人为本,使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保障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从而产生利益的凝聚力。总之,政治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体现在各种具体的事情中,非政治的事情可能隐含着极大的政治;政治认同也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体现出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才有利于政治认同,有利于增强当代中国的凝聚力。由增强民族凝聚力到增强国家凝聚力,这是一种新的境界,需要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收稿日期:2009-06-16

标签:;  ;  ;  ;  ;  ;  ;  

民族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