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后,企业绩效到底怎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企业论文,MB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MBO的实施效果如何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我们选取几家上市公司,对其实施股权激励或MBO前后的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简单的对比。
结果发现:总体上,企业生产效率、现金流和企业的价值没有发生特别显著的变化,上市公司业务也没有显著变化。变化的是现有战略的变化和执行效果上的变化。
我们在评价上市公司管理者收购是否取得成功时,不仅要看上市公司业绩指标是否得到改善,更要看反映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等反映公司资产质量的指标是否有实质性的提高。
对于刚刚完成MBO的公司来说,生存问题是第一位的,比发展更具现实意义。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整合来稳定局面,渡过充满变数和风险的调整期。在这期间,内部经营管理的整合以及外部资本市场的调整是管理者必须努力攻克的两道难关。
管理者收购之后,原先的公司经营者成为公司大股东,成为公司的主人。他们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本来就相当熟悉,在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之后,他们从企业生产销售以及战略发展等多个环节出发,从业务盈利活动的重新聚焦、成本的削减、顾客信心的重建、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开发新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企业成功的判断标准的制定等等方面入手。最终为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变,为增加业务收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入奠定了基础。另外管理者收购活动是和社会因素以及企业的文化、行为和战略性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一定的社会以及经济大背景的影响。在内部经营管理的整合的过程中,有时也事与愿违。由于体制上形成的惯性,收购后的管理者未能摆脱旧体制的影响,文化、政治、管理和融资上的因素会联合起来形成阻力,阻挠了管理者队伍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所以最终也会导致股权计划的失败。
通过管理者收购计划的实施使普通员工及原管理者成为公司的股东,作为公司权益的持有人,只有当公司的资本增值时,才能得到最终收益。所以判断股权激励计划和MBO计划的成功与否,还是要从长期利益着眼,看股东权益是否实现最大化。仅仅停留在股权制度创新的尝试上还是不够的。
标签:股权激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