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本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唯物史观,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征”。人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产物。后来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就劳动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从人类发生学的方面,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生命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整个人类的特性,如自由创造、社会性等等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的历史就是通过劳动自我创造的历史。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劳动的自由是人类的基本的自由,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类的异化。马克思特别分析了分工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联系的中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的二重性:一方面,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结果,分工自身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不但带来了不断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是精神生产从一般人类生产中分化出来的必要条件和表现,分工也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又是基本的社会关系。因此,分工的发展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扩大。但是,另一方面,分工的专门化又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它使人长期甚至终生都固定在某一专业、技能之上,使人的其它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造成人的职业上的痴呆、智力和体力上的畸形化,造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城市与农村的对立……。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人们从旧的分工体系中解放出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天赋,从事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是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为自己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强调“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人不受分工的限制,完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工作,社会自觉、有效地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因而“我有可能随我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61页]。 在以劳动为主体的实践过程中,人形成各种各样的能力。所谓能力,就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调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整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能力,等等。关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常用“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等等来表达。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它的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 页)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存在于物质生活条件、历史文化环境之中。社会关系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一切历史的、现存的、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关系。其中与劳动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但人是一个具有知、情、意的能动的社会动物,适应和改造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当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适应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进行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就能极大地反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革命的群众的盛大节日”(列宁语),人们就会爆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力量,成为旧的社会关系的破坏者、新生活的创造者。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一切剥削制度都被消灭,它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需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但由于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正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他们是以他们曾是的样子而相互交往的,他们是如他们曾是的样子而‘从自己’出发的,至于他们曾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则是无所谓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514——515页)。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需要(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利益与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突出了社会关系对满足人的需要的制约关系。需要和生产都是人类存在的必要前提。需要是生产的要素和内在动力。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需要和生产为基础的。需要和劳动一样体现着人的发展水平和自由程度。因此,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包括人的自然需要(物质生活资料)、社会需要(如交往)和精神需要(如审美、荣誉、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途径。
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就人的自然属性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一切天赋都得到充分发展。马克思多次强调人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个性是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统一的表现,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内容。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和最高指标。它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以个人独特的个性或行为特征、以心理品质和能力素质等充分发展为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没有个性,物的关系、偶然性压抑人的个性,使人成为片面发展的个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有个性的人才能代替“偶然的人”、“片面的人”,人的独特性、整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整个社会才能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联合体。
二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发展在当代的表现。要想正确地理解人的现代化,除了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外,我们还必须了解我们社会的人的发展状况和现代化的特征。前者的基本事实是: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但总体上落后且发展很不平衡。
全面实现现代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是,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远远不能包涵现代化的全部内容,甚至不能包涵它的主要内容。它至多列出了现代化的几个“硬件”,而有限的几个硬件是不能使自己运作起来的。所谓的“软件”应包涵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按我们的理解,所谓中国的现代化就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社会的人转变成现代社会的人,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形态而言,应由粗壮或孱弱型向健美型方向发展。传统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并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所以,人要么去做过分繁重、单一的体力劳动,身体某些部位过分发达或畸形,而其他部位长期得不到充分的活动和锻炼,造成身体的部分萎缩,不能正常发育;要么长期不参加体力劳动,又不重视锻炼,身体得不到相应的活动而孱弱、多病。而现代化的人虽然劳动紧张、生活节奏加快,但工作时间逐渐减少,有较充分的自由活动和休息时间,并随着生活质量、审美能力的提高,人的体格将越来越健壮、健美。
2.在心理、性格、观念方面,传统社会的人质朴、保守、狭隘、忍让或暴躁,属经验型思维模式;而现代社会的人则是积极、开朗、理智、豁达、强调个性独立、解放、自主自决和社会公德。属理性思维模式。
3.在劳动、就业方面,传统社会分工很不发达,劳动对人的文化知识要求不高,劳动技能基本上靠个人积累、传授。人们长期固定在某一工作中,而且长期生活、固定在某一地域,社会交往极其有限。而在现代社会,分工更细密、更多样化、专门化。在就业方面,人们有很大的选择范围,自主性大大增强,而且通过学习和培训,人们的知识、技能更新加快,可以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工厂、办公室的电脑化、智能化将逐渐减少行业之间技能差别,为人们自由地跨行业地选择自己的工作打下了可靠的现实基础。健全的法制,使人的各种自由、权利得到保障。教育的普及和迅速发展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现实基础。
4.在社会关系方面,在传统社会中,民主、法制很不健全,社会生活靠某种权威和习惯维系,人们的交往范围极其有限,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深度、广度也受到很大的先天的和人为的限制。管理国家和社会是作为一种阶级特权存在的,社会基本上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不合理现象。而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法制制度比较健全,民众越来越积极、有效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参政、议政的水平大大提高,民主法制意识逐渐增强,法律和社会公德指导着个人生活,个人的交往、表达能力日益受到重视……。人们的社会关系得到很大的丰富、发展,更加合理化、正常化。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个性、才能得到正常的、很大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性、创造性大大增强。
但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具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人的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旧分工被消灭,并已实现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按需分配,不存在阶级剥削和对抗,人们对社会关系有很大的主动性和调控能力,人们的道德水平、文化水平空前提高,等等。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虽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但这种公有制的水平不高,且很不完善,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还存在剥削和分配不公,甚至贫富分化;分工已获得很大发展,但旧的分工体系仍然存在;高度的分工专业化还依然束缚人的发展,使人具有有职业特长的奴隶的性质;社会产品按劳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方面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次,在将来的现代化社会中,民主和法制虽然高度发展、社会生活的民主度、法制化,人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但人们在事实上不平等。因此社会生活的民主、法制化仍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则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享有真正的自由、平等,人的主体性、个性获得充分而自由的提高。
在这里,我们应该对市场经济对人之发展的影响的二重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独立是其必然产物或者说是商品经济的人格化表现。人们的各种劳动、由劳动而形成的社会地位在质上是一样的,人在经济意义上没有质的区别,如经理和车夫都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商品的交换以独立的所有权,自由的人格为前提,以自由竞争为条件,以等价交换为原则,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契约关系,要求意志和行动自由。在市场的自由、平等基础上,人的个性获得较充分的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格,个人和个人利益受到尊重并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运行的轴心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但是,人的这种独立性在商品社会中是片面的、有限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人对物(商品、金钱)的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这种依赖性表现为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客体化,人受物的统治,社会关系的商品化决定了人的商品化。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个人从原始共同体意义上的对集体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的人或世界历史的个人。但是,市场经济规律作为“一只无形的手”,盲目地支配社会和人间的祸福。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受劳动性质、劳动形式、劳动地域的束缚。社会生活条件和分工的多样化给人在日常生活、职业选择上以很大的自由,但社会关系的不合理,特别是分工的高度专业化又使人成为社会关系的奴隶或机器的一个部件,它压抑人的多种多样的兴趣、天赋和才能,甚至社会人为地培养、造就这种人的片面化和畸形。
当然,市场经济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中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中,人们对社会关系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自主自决性,商品生产更重视人的需要和社会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把二者协调起来。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虽然它仍以获利为动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它不可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个体行为以获取最大个人利益为目标,企业效益高于社会效益,人的发展是通过商品形式自发地表现出来,“社会进步以社会个体牺牲为代价”(马克思语)。在公有制基础上,虽然也存在这种现象,但二者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在全社会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得到自觉的有效的调节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