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绿洲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绿洲论文,环境问题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属干旱内陆区,自然资源组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发展大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能源和原材料等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中国21世纪重要的资源接替区。由于在干旱区开发与建设中没有处理好干旱区生态系统内生态发展的有限稳态机制与农业开发的无限扩张机制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干旱区自组织能力和生态自调解功能的认识不深入,致使环境呈现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因此,研究绿洲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命题。
1 绿洲的现状
干旱区和绿洲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面积达4773.4万km[2],占陆地面积的32.1%。而中国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面积达455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47%(钱云,1999)。新疆干旱区面积达121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八分之一,占新疆土地面积的73%,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其中绝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在广阔无限的干旱区分布着数以千计和万计的绿洲,大到几十万ha,小到十几ha,1333.3ha以上大小绿洲有200多块,各绿洲往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新疆平均每km[2]不到12人,远低于全国119人/km[2]的水平,但从绿洲分析,绿洲地区人口密度却已达288人/km[2],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高出近一倍,接近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平均人口密度。
新疆绿洲大部分属于人工天然复合绿洲和人工绿洲,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碱滩、沼泽、沙窝以及荒漠戈壁开垦形成的,真正无人干预的绿洲几乎不存在。如塔里木盆地喀什绿洲、阿克苏绿洲和和田绿洲,现成为新疆乃至全国的粮食、棉花以及糖、油生产基地。而自然绿洲和人工绿洲的比例为11∶9,人工绿洲呈增加趋势,见表1所示。
表1 人工绿洲面积变化表[3] (单位:km[2])
Table 1 The Area Change of artificial Oasis(km[2])
1949 1998增加倍数 年均增长率(%)
全疆 20535.40 61905.013.01
6.14
北疆 6254.02
30635.134.90
10.00
东疆 1111.67
3176.36 2.86
5.84
南疆 13134.50 28093.492.14
4.37
2 绿洲土地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疆绿洲生态环境退化是人为活动与自然因素相结合形成的区域景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的过程。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叠加在自然因素之上对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扩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绿洲生态恶化的原因既有先天性生态脆弱的原因,更有人口增加过快、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其实质是人类在无序扩张、土地资源的外延开发过度,超过了绿洲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极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失调的结果。“新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中,因不合理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而形成的占85%”(宋郁东,2001)。
2.1 水资源环境恶化
河流流程缩短,湖泊干涸、萎缩,泥沙含量增加,水矿化度增高。河流上游大规模开荒,引走大量的水,使下游水量减少,流程缩短,一些河流甚至出现断流。塔里木河流域自1972年从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断流,河道缩短了320km。克里雅河季节性河缩短100km以上,常年径流缩短了105km。50年代新疆湖泊总面积为8800km[2],80年代后期为5505km[2],减少37.5%,扣除新增水库水面,实际也缩小了15%以上,平均年缩减30km[2]之多(张家宝,1999)。由于农田大量排水洗盐,大量盐分被带入河流和湖泊,河水、湖水盐化,矿化度不断增加。塔河在1958年以前是一条淡水河,干流河水矿化度均未超过1.0g/L,1985~1998年阿拉尔、新渠满及卡拉年平均矿化度分别为1.85g/L、1.37g/L和1.34g/L。同时,干流阿拉尔、新渠满和英巴扎全年平均为五级重污染水。博斯腾湖已从淡水湖变成微咸湖,有机物污染日趋严重。已严重地威胁流域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刘晏良,2000)。
图1 绿洲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图
Fig.1 Eco-envirommental Chages of Oasis and their Causes
2.2 土壤条件恶化
土地利用不合理,重用轻养,有机肥施用不足,养地作物苜蓿、绿肥及豆科作物面积小,不能合理轮作倒茬,土壤肥力下降。重灌轻排,灌排失调,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1966—1988年,新疆耕地有效养分N、P和K分别减少52.4%,16.3%和10.2%。中低产田面积有扩大趋势,占89%。盐碱土总面积8.48万km[2],其中强盐渍化占18%,中强度盐渍化的占33%,轻度盐渍化的占49%。塔河中下游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09%,受盐碱危害的占耕地31.3%。5年来,新疆沙地、盐碱地以每年2.2万ha的速度扩展,累计增加12万ha。1975—2001年化肥施肥量增加了15.48倍,1993—2001年单位面积化肥施肥量增加了151%,有增无减,居高不下。南疆地区氮、磷、钾肥施用每公顷平均分别为33%、46%、42%,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表2 单位面积施肥量(2001年)
Table 2 The amounts of ferilizer appications per ha·(2001)
耕地面积 氮肥 磷肥钾肥
总量单位面积 总量 单位面积 总量
单位面积
(ha)
(T)kg/ha(T)
kg/ha
(T) Kg/ha
全疆总计 3439320
954437
277.5568891 165.459169 17.2
地方小计 2366560
627988
256.4402261 170.038604 16.3
北疆 1161240
226256
194.8115910 99.8 11035 9.5
东疆 88620 19659221.89020101.81500
16.9
南疆 1116700
382073
342.1277331 248.326069 23.3
兵团 1072760
326449
304.3166630 155.320565 19.2
资料来源:《2002年新疆统计年鉴》整理得
2.3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新疆是中国多种自然灾害群生的典型地区,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省区之一。1990—1996年新疆农业平均受灾害率虽低于全国,但成灾率却高达6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5.3个百分点。地震、洪水、旱灾、病虫害、风灾、冰雹、泥石流、滑坡和沙漠化、盐碱化等自然灾害给新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风灾由50年代的16次上升到80年代的105次,洪灾由50年代的67次上升到80年代的235次,雪霜、寒灾由50年代的24次上升到80年代的93次,雹灾由50年代的4次上升到80年代的28次。每年都有10万公顷以上的农作物由于受风灾损失而绝收。草场盐化和退化,导致鼠虫害发生频繁,全区累计蝗虫发生面积2400万ha,鼠害面积620万ha,每年损失牧草10万多吨。新疆86个县(市)有53个县(市)、兵团174个农牧团场88个受风沙危害,20多个贫困县几乎都与风沙灾害和干旱有关。沙尘暴特别浮尘天气的增多是生态破坏引起自然灾害加剧的典型例证。
2.4 生态多样性丧失
林业 几十年来新疆山区森林已减少五分之一,其中严重退化的面积达三分之一,荒漠河谷林(胡杨林)减少60%,荒漠灌木林(梭梭、红柳等)减少20%,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较50年代减少了47%,干流区减少了56.3%,下游最为严重,5.4万公顷原始胡杨林至1992年锐减到1.6万ha,减少70%,红柳灌木林有65—90%遭到破坏,“绿色走廊”已濒危消失的境地。准噶尔盆地80万ha梭梭林被破坏。克里雅河下游分布蝗沙柳、大沙枣、铃铛刺、酸马草等10种以上的植物已在当地消失,现尚存的7种植物正处在消失过程中。
草地、湿地 草场面积缩小,草地退化,产草量下降,品质变劣,草畜矛盾日益突出。新疆除天山中山带山地草场夏牧场退化不明显外,其余80%的牧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已有800多万ha草场沙化、盐渍化,有800万ha草场严重退化,草场产草量下降35.4—75.8%。新疆草地面积以每年13.7万ha的速度在减少,累计减少面积68.8万ha。80年代塔里木河干流区沼泽地为5.52万ha,至90年代减少为2.9万ha。新疆湿地总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280万ha,降至148万ha,减少近一半,仅只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0.8%。
野生动物 1985年以来,自治区破坏野生动物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损失国家级保护动物马鹿约2万只,鹅喉羚3万余只,北山羊数千只,盘羊、雪豹等均以百计,雪鸡以万计,雁鸭类不计其数。环境的变化导致野生动物灭绝、濒危、减少,在中国10种已灭绝的动物中新疆就占了三种:普氏野马、高鼻羚羊、新疆虎。分布在我区的新疆北鲵和新疆大头鱼正处在濒临灭绝的境地,新疆生态恶化的严重局面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2.5 土地沙漠化
目前“沙患”已经成为我国的心腹大患,新疆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广大的地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的塔克拉玛干流动沙漠就在新疆南部地区,塔克拉玛干区域和北疆的库尔班通沙漠是我国七大“沙患”源中五大境内策源地中的二大策源地。新疆沙漠化面积7959.38万公顷,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60%,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2000万ha,占全疆总面积的12%。新疆沙漠化以每年平均4万ha的速度扩展,约有66.67万ha农田,受风沙危害。表3所示塔河下游阿拉干地区土地沙漠化状况。
表3 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沙漠化土地变化表
Table.3 Desertification situations in Adagan region in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合计 极度沙漠化
强度沙漠化 中度沙漠化 轻度沙漠化
年代面积比例 面积 比例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面积
比例
(km[2])(%) (km[2])(%) (km[2])(%) (km[2])(%) (km[2]) (%)
1959 1371.22 86.98 476.15
30.2095.786.08
393.42
24.96
405.8725.74
1983 1406.29 92.63 497.63
31.5696.586.13
454.95
28.86
411.1326.08
1992 1487.26 94.34 532.24
33.76145.01
9.20
438.01
27.78
372.0023.60
1996 1494.29 94.78 555.41
35.23184.00
11.67 437.91
27.78
316.9720.10
数据来源:刘晏良.塔里木河中下游实地踏勘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3 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成因
新疆自然生态所具有的脆弱性、不稳定性、累加性以及遭受破坏后的不可逆转性,决定了绿洲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差。,若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不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破坏自然生态,新疆生态环境前景令人堪忧。新疆生态环境的恶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决定了新疆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易遭受破坏并且难以恢复;而人为不合理利用加速了绿洲生态环境的恶化进程。
3.1 自然、社会因素
人口因素 新疆18世纪末叶人口为11.8万人,19世纪中叶为27.8万,1949年为433.3万人,2001年达1876.2万人。51年间新疆人工绿洲扩大2.4倍,人口却增长了3.22倍,人口增长的速率大于人工绿洲的增幅。中国1965年人均耕地0.14ha/人,2002年下降到0.098ha/人,新疆由1965年人均耕地0.4ha/人,2001年下降到0.18ha/人,人均耕地减少的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绿洲人口压力对耕地明显增强,有加大对资源的开发的趋势。人类活动成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活动如果是科学合理,可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影响,反之,则会破坏生态环境。
贫困因素 贫穷、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是造成人为绿洲生态环境破坏又一原因。新疆目前尚有5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对森林、耕地和草地等资源的过度利用,甚至滥砍、滥牧、滥垦,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有些农牧团场及附近居民大量砍伐荒漠林作为薪炭;还有些地区滥挖、滥采甘草资源,是本已非常脆弱的荒漠生态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直接威胁到天然荒漠林的生存及人工绿洲的安全。生态环境退化,进而引起土地生产率的进一步下降,生活变得更为困难,贫困加剧,引起生态的失调。加之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及投入能力有限,易形成“贫困—生态环境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
自然地理因素 新疆远离海洋,自然地域相对封闭,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只能有少量能抵达新疆。南北疆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60mm及150~250mm,占全国六分之一土地面积的新疆降水量只占全国总量的4%。从单位土地面积的水资源占有量来分析,每平方公里4.8万m[3],为全国倒数第三位。虽然新疆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制约下,加上气候干旱,限制了土地开发利用规模。全球变暖、干旱加剧等自然因素影响,致使更新造林失败,幼树枯死。另外,病虫害的危害也是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
3.2 机制与体制因素
生态意识淡薄,监督机制薄弱 人们在长期拓展绿洲进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缺乏对干部任期内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考核,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地区行政负责人只重视经济指标增长,不重视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的现象。经济运行的形式依然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导向型的开发为主。处于河流上游的农业生产单位为了部门利益,在前提条件不顾的情况下,占据河流上游有利位置,将有限的水资源优先用于本部门开荒,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存在,绿洲内部的生态虽有很大改善,但绿洲外部生态环境仍有继续劣变的趋势,致使区域总体生态恶化。
政策的扭曲 50—70年代主要是解决粮食问题,政策鼓励大量开荒,吃饭与生存成为首要问题,自然顾及不到生态环境。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下,生产单位和个人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虽然有一些约束条件,监管和执行力度有限,但大政方针仍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才是生态环境。而政府和领导的政绩往往通过单产和农产品总量来衡量,由于政策的扭曲,致使局部地区出现超越客观规律的开发活动,引起区域性的生态环境恶化。总的来说,开发的效益不高,大多以扩张性为主。从新疆1949年~1996年的48年农业生产历史看,粮食单产在100公斤以下的年份达28年,100~200公斤的年份有9年,200~300公斤的年份有9年,1996年的粮食单产为330.8公斤。如果按土地详查面积去计算,粮食单产只有250公斤左右。
管理制度缺陷 土地开发利用政策重视荒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而对环境的保护及改善重视不够。在《土地法》中对用生态用地几乎没有明确规定,第三章土地利用和保护中,主要强调的是耕地保护,第十七条是这样规定的“开发国有荒山、荒地、滩涂用于农、林、牧、渔生产的,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使用”,诱发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而加大开荒的力度;“土地利用应符合江河、湖泊综合开发利用计划”,而在无江河、湖泊综合开发利用计划的地区,易发生土地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过于开荒,而埋下生态恶化的诱因种子。由于管理制度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体制,难于有效地对有限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合理配置;而土地管理制度的“滞后”,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受地方政府社会短期行为影响以及管理体制制约,对于违法用地和越权批地查处难,土地违法案件屡屡发生。
规划约束力不强 可操作性差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耕地动态平衡,而生态保护置于相对次要位置,无具体的实施办法,实际上是耕地保护规划。由于总体规划无超前性,规划体系不配套,土地用途管制难以到位,用地矛盾较多、土地纠纷不断,乱占耕地,毁林开荒,滥垦草场,越界用地、违法用地等情况时有发生。尽管法律、法规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方面的要求,但从总体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及执行缺乏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
投入不足 新疆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农业所占比重:“六五”期间为8.9%,“七五”期间为7.8%,“八五”期间已降为3.6%。用于环境生态建设的费用更少。从1981—2001年更新改造投资中三废治理投资只占到0.3%—1.8%,年平均不足1%。在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投资少,致使保护措施难以到位。
3.3 人为因素
绿洲土地合理利用是保护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以及维持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保持绿洲稳定的基础。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浪费和资源有效利用率过低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掠夺性开发,必然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灭绝,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楼兰文明失落为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不毛之地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巨大的负面效应的结果,灭顶之灾也是土地资源利用不当所致[14]。
过度开荒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土地开垦面积扩大,与1949年相比新疆耕地面积增长了322%。1988—1996年新疆各类开荒用地面积42.3万ha,其中非法、自行开垦占30%。大体是垦三增一,弃耕率达33.7%,上游开荒下游撂荒、重复开荒、盲目开荒的现象严重。近20年,年年开荒,年年撂荒,开荒与撂荒基本平衡,耕地衰退和丧失的速率高。盲目开垦荒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削弱了对地表的保护,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化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致使绿洲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紊乱,生物多样性屡遭破坏,难于自身恢复,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和水土流失等速度加快。下表说明了塔河流域五地州历年耕地面积(含兵团)的变化状况。
表4 塔里木河流域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含兵团) (单位:万hm[2])
Table 4 Area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in Tarim River Basin (10[4]ha)
地区1949
1955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1998
2002
巴州3.48
7.41
15.76 15.63 15.28 15.81 16.82
19.83 21.84
阿克苏 22.64 28.87 43.09 42.92 45.51 40.12 42.76
47.26 47.68
克州2.53
3.23
5.46
4.79
4.22
4.12
4.044.13
3.49
喀什29.38 37.89 48.09 48.53 45.46 44.68 44.78
47.22 47.17
和田12.61 14.88 19.63 19.12 16.42 16.07 16.13
17.81 17.69
合计70.64 92.28 132.03 130.99 122.89 120.80 124.53 136.25 137.87
资料来源:1980—2003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整理得
塔里木河流域耕地50年间增长了92.9%,基本上翻了一翻,中上游耕地增加了73.3%,下游耕地增加了469.8%。过度垦殖是造成塔河流域耕地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放牧,滥垦草地 草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放牧、重牧轻养,草地退化严重,造成牧草繁殖更新能力降低,以致牧草数量减少,产量降低,形成草场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近50年间仅羊饲养头数就增加了10倍,1957—2001年增加了近3倍,位于西北五省首位。对荒漠植被的过牧和草地的滥垦导致绿洲—荒漠生态交错带的生态恶化。因草原过度放牧致使土地沙漠化面积占沙漠化总面积的28.3%[13]。
过度采伐 森林资源是森林生态环境的基础,同时也是绿洲生态稳定的天然屏障。森林生态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减少,2000年新疆有林地面积151.6万ha,森林覆盖率1.14%,远低于全国12%的水平,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及河水断流,致使林地面积不断缩小,是绿洲与荒漠之间的过渡生态防护林带缩小或者消失。沙漠化扩展蔓延加快,超过了植树造林和“三北”防护林带建设速度,形势极为严重。过度采挖药材加速了荒漠进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采集的无序,形成掠夺性的采集,过度采伐,植物资源遭到摧残性的开发,致使甘草、麻黄草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整体生态效益降低。以过度采伐诱因土地沙漠化面积占沙漠化总面积的31.8%[13]。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20世纪30~40年代,塔河干流阿拉尔站年径流量在60亿m[3]以上,至90年代减少到43亿m[3],且每年仍以0.3亿m[3]的速度继续减少;下游卡拉的来水量,由50年代的14.80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2.39亿m[3]。由于塔河治理严重滞后,加之随意掘口乱引漫灌,消耗了大量径流,中游大约有2.0~3.0亿m[3]的水资源漫流浪费。塔河干流上、中游每年耗水近40亿m[3](1986~1995),单位河长平均年耗水量分别为370万m[3]和580万m[3],中游段为上游段的1.57倍;水资源利用粗放,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32~0.46,每亩毛用水定额在1000m[3]以上;平原水库过多,蒸发渗漏损失大,年蒸发渗漏损失水量约20亿m[3]。农田大水漫灌与排灌失当,使耕地次生盐渍化、沼泽化普遍发生。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成为脆弱生态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朱震达[13]认为以水资源利用不当为主的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3%。
水资源配置矛盾 水资源短缺,自然诱发了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产生,而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考虑的是生产和生活用水,生态用水自然放在次要位置。目前,新疆大部分河流的引水率已超过60%,到了引水的临界点。塔里木河流域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比50年代增加了1.5倍和1.8倍,而同期灌溉用水量比50年代增加了2倍多,大量挤占了下游生态用水,河流被层层截流、引流,导致中下河床断流,干流下游发生间歇性断流的形势十分严峻,造成下游绿洲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使其沿岸的天然林以及原有的人工林系统由于长期缺水而衰亡,直接影响着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量夺取自然生态用水是引发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
4 结语
随着西部大开发,新疆的生态建设也被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并且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生态环境整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实施“生产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开发治理协调共进”的全方位的干旱区环境治理措施,并且要正确处理好并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人口增长及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认识滞后与土地开发迫切性之间的矛盾。首先要解决贫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掠夺式资源开发等短视行为的根源;其次是调整人们经济行为和生态工程措施并举,重点控制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行径;第三是生态重建和恢复顺应自然,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建设为辅的原则,才能使新疆生态环境得到根本的改观。具体主要集中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防护林建设、荒漠植被保护、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以及生态农业耕种制度建设等方面。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新疆的生态建设投入,但先期欠账太多,任务依然艰巨。所实施的重大的生态保护政策和工程见表5。
表5 重大的生态保护政策和工程情况表
Table.5 Situations of importan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 Projects
类别项目名称
组织与投资机构 期限与规模内 容
政策 国有荒山、荒地造林种 新疆人民政府 全疆
土地使用权50年不变,免
草和生态建设(1) 交土地出让金
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新疆兵团 新疆兵团174个团场 组织实施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国家改革与发展委
员会和中国石油天 投资2.2亿元
3年时间、436公里防护林
林生态工程(2)
然气公司
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综国家 2001—2005年投资107
输水工程、防护林建设、节
合整治工程 亿元 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应用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三北四期工程(3) 新疆人民政府 2003年投入12亿元
草场建设(3) 新疆人民政府 2003—2010年投资65亿 建设灌溉草地5.7万ha、生
生态元 态移民安置
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国家
2003—2010年伊犁州直
建设18.6万ha灌溉饲草
资源保障建设工程(4) 各县市投资20.22亿元料基地
工程
人工造林6.5万ha,封沙育
国务院正式批准实 林育草18.35万ha,退耕还
和田生态建设规划(5)施总投资13亿元
林5.1万ha,人工种草17.
1万ha
日本协力基金贷款新
疆节水灌溉工程项日本国际协力银行 投资19.75亿元,新疆9田间节水工程项目建设期6
目(6) 贷款和国家财政部 个地州,33个县市年,宽限期为10年
2001—2005年26.7万 滴灌技术、软管灌技术、地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7)
新疆兵团
ha耕地 埋式滴灌技术
资料来源:(1)到新疆投资生态建设可长期享受优惠政策.新华网乌鲁木齐,http://serve.xjl69.net/news/,2003/8/12;(2)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全面启动,新华网乌鲁木齐http://serve.xyl69.net/news/,2003年8月22日;(3)新疆今年农业投资将达到100亿元,新华网乌鲁木齐,http://serve.xjl69.net/news/,2003/5/28;(4)国家投入20亿元用于伊犁州草原建设,新华网乌鲁木齐,http://serve.xjl69.net/news/,2003/6/23?;(5)斥资13亿元防沙治沙 新疆和田地区生态建设工程启动,新疆日报,2002/11/22;(6)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援助11亿外资输入新疆节水工程,http://serve.xjl69.net/news/,2003/5/16?9:24;(7)兵团建成全国最大的节水灌溉示范区,新华网乌鲁木齐,http://serve.xjl69.net/news/,2003/6/30。
通过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客观、合理、科学对绿洲水土利用进行评价,掌握区域水土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及时调整水土利用行为或生态建设计划,使其有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水土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最大化。
标签:绿洲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破坏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时政论文; 绿洲农业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