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技术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因素论文,建设中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论
当时代的脚步刚刚跨入21世纪的大门时,传来了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式启动的喜讯,这是我国党校图书情报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技术层面因素和非技术层面因素。
搞好数字图书馆建设,就技术层面而言,需要解决的有:海量信息的存储介质、管理软件和长期安全保存的技术;高速、宽带网络和动态灵活的边界控制;新型的智能化搜索引擎、多媒体自动识别实时处理等等。但非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也很多:如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体制因素、环境因素、人员因素等。数字图书馆建设,除了重视技术层面因素以外,有时这些非技术因素往往是影响数字图书馆正常运行的最大障碍。对此,我们不仅不应轻视和忽略,而且应当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2 非技术因素
2.1 经济因素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支撑,需要复杂的新技术支持,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这一切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美国数字图书馆之所以取得很大的研究成果,资金的大力投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资源建设。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信息资源的发展比一般生产资源的发展更需要原始资金的积累,资金是信息资源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支付各种数据库的租用费、文献信息的传递费、联机系统的联机费、网络通信费,以及购买电子出版物、印刷型文献的数字化、自身资源数据库建设等费用。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中,需要投入系统的维护费,即将数字信息迁移到新硬件和软件上的升级换代,以及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费等。这一大笔资金的投入,对于我国这样整体国力和国民人均收入水平都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困难。国家无法完全满足图书馆的经费需要,目前我们连最基本的购买文献的资金都难以保证的图书馆还为数不少,在这种资金匮乏的状况下,要加大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会使得本来就不足的经费更加捉襟见肘。由此可见,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现实、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2 人文因素
人文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人的观念、心理、意识等。
观念的因素首先表现在直线性的思维模式,有的人认为数字图书馆只是对本馆馆藏的数字化,只要将本馆的所有书刊或是音像制品全部经过数字化处理,就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变。有的人认为数字图书馆优点多多,会很快完全代替传统的图书馆,而传统的图书馆很快就会成为“展览品”甚至消亡。也有些人认为目前建设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只是技术难关等等,于是人们再一次把眼光移向“高新技术”,以为只要有了“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图书馆即指日可待了。
事实上,我们许多拥有计算机的图书馆,仍然是用传统的意识搞现代化。应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图书馆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仍然存在着不少观念和意识的桎梏。数字图书馆建设追求的是一种联合效益,需要馆与馆之间的分工合作,需要大家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优势,从而形成整体优势。这些道理虽然在冠冕堂皇的讲话和报告中一再强调,但实际行动往往又返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用封闭的方式搞开放。这就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在作祟。粟慧在《虚拟图书馆明天就来临吗?》一文中指出:传统意识就是那种缺乏系统的思维观念,不重视宏观管理,往往顾此失彼,横向联系少,协调能力弱,资源共享网络建设阻碍重重,办任何事情都从小团体利益出发的意识。由于这种传统意识的作祟,许多图书馆是在传统的业务思维中搞自动化设计。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且多为分散作战,形不成规模。这既赔了金钱又赔时间,也失去了网络的意义。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没有观念的大转变,数字图书馆建设将遇到的阻力更大。更令人担忧的是传统文化的旧意识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人们的行为或多或少地受其左右,植根并繁衍于分割、封闭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中。
其次,不同层次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中,观念、心理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的落差也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的差异,加之传统工作方法的影响以及本身的心理准备不足,各层次的人员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甚至抵触,形成领导层与基层人员的观念和心理落差。这种落差抵消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领导层所做的努力,形不成促进合作建设的原动力。而且这种阻碍是无形的,让人摸不着、攻不破,更为可怕。可以说,人文因素是一个比经济因素更为重要的因素。
2.3 体制因素
文献资源的特色化以及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同样也是影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因素。像我国国有企业一样,图书馆现行的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图书馆还是上级单位下属的一个行政单位,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其运行机制不是按读者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建立的。我国现行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分为三大系统: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这实际上是依据其上级主管单位的性质划分的,它分割和界定了各自的读者群,对非本馆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在思想上总觉得不是自己任务范围内的应尽义务,因而在服务上一般不能做到一视同仁,而作为读者,到别的系统和别的图书馆去看书找资料,心里也会觉得像走错了门一样地不是滋味和不自在。可见,体制对人的桎梏是何等的厉害!而在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图书馆主要是根据读者的性质和馆藏的性质划分的,而且全部对社会开放。在我国,由于图书馆的隶属关系不同,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
现行体制给图书馆带来的弊端:一是资金的浪费。特别是购书资金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造成图书重复购入,既浪费了资金,又使地区性的藏书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二是资源难以共享。不用说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很难到各大学、科研院所借书,就是同一系统的各馆之间互借互还,也很难行得通。三是对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缺乏权威性的指导与规划,协调起来十分困难。即使上级主管部门力争协调这一问题,也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管理体制的限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述说明,体制所造成的问题不仅在馆藏互补、地理优势、方便读者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在图书馆向网络化、数宇化方向迈进的进程中,也带来一定的限制。
首先,数据库制作的规范化和标准程度低。受体制的影响,目前数据库的建设是各自为政,分别基于不同的系统,这些低水平的数据库在本馆或小范围内或许能够使用,一旦上网联机在全国范围内调用,它们的缺陷立即会显露出来,有的甚至会严重到无法上网交换而成为废库,造成了新的重复浪费。其次,我们建设的数据库在类型上比较单一,书目、题录数据库居多,其他全文型、多媒体数据偏少。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发现:书目数据库只能给用户检索提供帮助,不能满足其获取文献信息的要求。因此只有书目数据库的图书馆即使设施再先进,也是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目前一些具有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设施优势、资金优势和地理优势的机构尚且只能做一些书目数据库工作,普通图书馆则可想而知了。第三,目前许多馆的现代化技术工作基本上还是在重复传统的业务流程。因而在实现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功效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数字化建设需要技术、设备、人力、资金,更需要体制的保证。因此,体制的因素我们不可忽视。
2.4 环境因素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图书馆也不例外,其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它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信息法规建设滞后,外部环境较差。
首先,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活中,认为图书馆可有可无的习惯势力还比较大,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对图书馆的概念还比较薄弱,图书馆意识自然是淡薄的。可以说,真正能够把图书馆看作是教育事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社会经济腾飞的基础来认识的人还比较少。图书馆在经费、人员、设备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多少与其有关。
其次,投资环境还没有形成气候。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因此除了政府投入以外,还需形成一个公司、企业、个人多方组成的多元的投资机制和环境。而目前的图书馆则往往是在依靠国家的投入建立了基础框架后,维护和更新工作得不到保证,投资回报率低,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因此,一些企业和个人几乎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没有多元的投资环境,就很难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再次,我国的网络环境也不甚理想。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形式是网上交流。网络环境下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如信息安全、信息保密、信息污染、信息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只凭借技术手段解决,必须辅之以政策管理和法规的约束,共同创造一个开发利用网上信息的良好环境。美国政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信息政策法规如《电信法》、《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美国个人隐私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等。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明确的优惠扶持和政策倾斜的具体措施;在信息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也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信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安全和保密等目前都无法可依,政策和法规环境很不理想。
最后,我国的用户环境也比较差。现代化的用户环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用户自身的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人口中知识层次和信息能力低的人多,不会使用计算机的人多,这是制约我国用户使用网上信息的最大障碍。二是用户拥有信息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的普及率和通信网络的入网率。据统计,美国两亿人口中有1亿网民。而中国10多亿人口,目前只有1千多万网民,说明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总数量少,不能满足读者,甚至工作人员的需要。设备档次低,网络设施也不完善,加之检索功能、服务功能差,影响了用户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三是通信网络的带宽。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还很不理想,网上堵塞严重。人们还不可能通过“光纤”网络随时随地地获取数字信息,加之数据通信线路的资源费用偏高,用户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国用户的环境远没有达到现代化用户环境三要素的要求。目前,我国民众的信息意识还普遍不强,图书信息机构被利用的程度还相当低,信息研究水平也十分有限,缺少优质高效的信息源,也缺少一个集中服务方式的信息互联网。如果把一个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用户对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地方,其作用会应环境之差而大打折扣。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引进国际上的DIALOG、ORBIT等跨国情报检索大型系统,结果因读者不适应网络检索的环境,检索用户寥寥无几,造成成百上千万美元的损失。这一教训,我们不应当忘记。
2.5 人员因素
数字图书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物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不难设想,在一个虚拟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中,图书馆员的作用所占比率将会更大。从目前的情况看,现有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无法适应数字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因此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将成为图书馆必须全力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数字图书馆就无法正常运转。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类型教育的兴起,从表面上看,图书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实际上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图书馆内虽不乏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好学深思、钻研业务、锐意进取并取得显著成绩者,但为数甚少,相当多数的人仍是满足于能应付眼前最基本的工作。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除了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融合信息技术专家的工作模式。现代化的图书馆需要具有较强的捕捉、分析和整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数字图书馆员。而在当前图书馆的转型过程中,一些馆员就显得缺乏浓厚的底蕴或者说是缺乏后劲。这使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如果不改变目前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状况,那么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无法正常运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一方面为图书馆事业摆脱困境和落后面貌带来了光明的前景,使图书馆的职能发挥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并非一日之功,它要求的技术水平支持要高、信息存储要有序、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要高。综观我国目前发展的现实,经费投入少、技术起点低、体制僵化、协作程度弱、信息庞杂且无序、人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等,这些非技术因素既束缚了图书馆的手脚,也阻碍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程。党校系统图书馆并没有游离于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因此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上述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压力。在此情况下,我们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采取积极而慎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