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作用——“展望21世纪论坛”首次会议论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次论文,亚太地区论文,东南亚国家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东南亚国家正在联合自强,努力实现现代化,现在已经成为推动东亚经济腾飞,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
东南亚地区幅员辽阔,是一个横跨赤道两边,外周长达5000英里的半圆弧,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两大地理单元,经济资源非常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一地区海陆交错,海湾众多,一直是东西方交通要道,自古就是贸易集散地,不断吸收和融合多种文化,并且予以传播。
公元15世纪以来,东南亚国家先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附属国,长达数百年之久。二战后,东南亚国家摆脱了日军的占领,纷纷取得了民族独立,各国人民都有着要求发展、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强烈愿望。自6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选择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由于国内政局大多比较稳定,对种族问题的政策措施比较得当,社会相对安定,各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下半期以来,东盟各国抓住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先后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的方针,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世人注目。
新加坡首先脱颖而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一。新加坡和文莱人均国民收入现已超过20000美元。1985年以来,马来西亚、泰国经济增长迅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急起直追。1986到1990年泰国实行第六个长期计划期间,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1987—1989年连续3年在两位数以上。马来西亚1988—1991年年增长率均在8%以上。印尼1992—1994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4%、6.5%和7.3%。菲律宾这两年经济增长也较快。新入盟的越南这些年的改革成就显著。东盟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是东亚经济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近1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东盟各国已普遍改变殖民统治时代经济结构畸形、主要生产殖民地宗主国所需的经济作物、矿物和初级产品的现象。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各国还注意工农业均衡发展,实行国民经济多样化。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也在提高。1986年泰国人均收入为810美元,1991年翻了一番,达1607美元,1996年可能达到2780美元;马来西亚人均产值1986年为1830美元,1993年跃至3280美元。从东盟的经济发展来看,亚洲经济崛起并不是神话,而是取得独立后的亚洲人民运用勤劳和智慧进行艰苦工作和执行正确政策的结果。
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积极促进了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它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港口,它虽是个岛国,但它的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第12位。马来西亚的商品出口从1987年的138亿美元增至1993年的468亿美元,已跻身于“全球25个大出口国之列”。泰国1987年的出口总额为117.58亿美元,1993年增至366.46亿美元,年均增长在20%以上。1990—1993年亚太地区的进口增加额为2278亿美元,东盟(不包括新加坡)占13.6%。东盟各国还是国际资本投资的重要对象,如印尼截至1993年底,共吸引外资654亿美元。因此,东南亚地区已成为世界最活跃的需求市场之一,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东盟已制定了到2003年建立起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东盟各国还大多制定了要在21世纪初实现现代化的远景规划。马来西亚提出要在2020年成为充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印尼也计划再用25年即到2019年进入新兴工业国行列。届时,东盟将拥有10个国家,4.6亿人口,是世界上一个巨大的市场。
展望世纪之交,东盟经济仍可继续以较高速度发展。首先东盟国家都存在强烈的内在需求,一直保持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内部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同时在东亚内部已经逐步形成贸易和投资良性的自我循环机制,有利于东盟经济进一步增长。现在,“四小龙”已经是东盟国家的首要投资来源,东盟在东亚区域内的贸易往来也在不断增加。
东盟各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一是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90年代前半期,东盟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已有1400亿美元,但交通、电力和通讯等设施仍严重不足。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后10年,马、泰、菲、印尼等国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约4000亿美元。
二是科技力量比较薄弱。现在世界正在向信息化发展,而且,一些东盟国家已经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因此面临着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的问题,需要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三是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现象日益严重,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发展。
另外还有环境污染等问题。
今后5至10年对东盟经济发展来讲,可说是处于关键时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各国已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印尼把农业、人口与消除贫困作为国策的三个基本问题;马来西亚、泰国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并把振兴科技作为新的5年计划的主要内容。各国还在加大经济调整的力度,从而使经济增长获得新动力。亚太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可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对东盟发展来讲,有利条件将大于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估计东盟经济在90年代后半期仍可保持年均增长率7%左右,依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从而对亚太和世界经济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二
未来的大东盟将是亚太地区多极格局中的一极,对维护亚太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冷战后的亚太地区已经出现多种力量并存、又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其中东盟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但在最初几年其活动主要是调解和改善内部关系、健全和巩固组织。直至1976年召开第一次首脑会议,开创了东盟加强政治协调和经济合作的新时期。这次会议通过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规定:“缔约国将努力加强合作,以推动地区的和平、和谐与稳定事业。”以后在柬埔寨问题上,东盟基本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其作用十分明显和突出。冷战后,在建立亚太安全机制方面,东盟根据亚太地区的特点,通过建立东盟地区论坛(ARF)和同一些国家建立对话伙伴关系,对维护地区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到本世纪末,东盟将扩大为具有10个国家的大东盟,国民生产总值可能达8000亿美元。而且,这一地区又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和波斯湾之间的交通要道、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纽带。大东盟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后,它在维护地区和平和密切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条件的限制,东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难以形成类似欧盟那样的统一大市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大多等同,相互间也存在很大竞争性。但是,地区贸易合作将不断增强(目前地区贸易占东盟国家总贸易额的20%左右),互补工业建设项目也会增多,财政金融、能源、粮食和通讯等方面的合作都会更加密切,特别是一些共同开发合作的经济增长三角区会取得有效成果,从而有助于东盟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由于各国情不同,东盟国家相互间也存在不少矛盾和摩擦,可是由于共同利益的需要,以及多年形成的协调精神,东盟仍具很大的凝聚力,特别是在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上仍会以一个声音说话。东盟作为亚太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力量正在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二战后,原东盟6国同美国关系比较密切,现在美国仍是东南亚国家资金和技术的重要来源之一和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东南亚也是美国许多重要原料的供应地。可是从80年代下半期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五六十年代由美国支配、控制、干涉东南亚事务为特征的关系不再继续。东盟国家对美国的强权政治已表示不满以至坚决反对;双方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同时,贸易摩擦也在加深。
60年代以来,日本在经济上逐步重返东南亚,政治上也打算发展与东南亚“成熟的伙伴关系”。日本已成为东盟最大的投资国和十分重要的贸易对象。东南亚是日本有着重大利益的地区,东南亚国家也需要借助日本的资金与技术来发展自己。可是,由于日本的东南亚政策的政治色彩不断加深,东南亚国家对日本过去的侵略历史难以忘怀,对其未来意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疑虑;而且由于日本在技术转让方面限制甚严,日本市场又相当封闭,一些国家也担心自己的经济将受制于日本。
近来,中国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作为中国近邻的东盟国家,自然深感关切。它们更加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但也有一些人存在某些疑虑。面对亚太地区日益向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东盟国家着重强调“独立和积极”的外交政策,采取多边交往,注重经济和大国均衡的方针,争取东南亚地区的长期稳定与繁荣。作为亚太地区未来的一极,东盟将对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
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现在又同属发展中国家,要求和平、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的共同愿望使相互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同东南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东南亚是中国南方的近邻,相互交往可上溯到中国的汉代,迄今已有2000年历史。公元5世纪以后友好交往更加频繁,贸易活动十分昌盛。
在这长期交往中,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相互关系一直十分友好。虽然当时的中国封建王朝国力强盛,并以大国自居,但对东南亚从来没有建立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以中国明朝使者郑和7次南下为例,他曾经率领远比哥伦布等人拥有的更为强大的舰队,但是并没有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殖民统治和海上控制网,更没有在海上称雄、争霸。
二是经济往来互通有无,互惠互利。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运,经东南亚沿海地区,直达印度洋、红海沿岸国家;同时又从东南亚和印度洋国家进口大宗香料、珍珠、宝石,所以又称之为“香料之路”。这种贸易基本上是平等的。
三是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古代中国同周围邻邦的文化交流,更是内容丰富,根深叶茂。长期的接触与交流对相互的文化繁荣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逐步侵占东南亚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也沦为西方列强激烈争夺的半殖民地。双方虽难有直接交往,但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斗争中,中国同东南亚人民总是互相同情和互相支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东南亚各国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改变了亚洲的面貌。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同一些东南亚国家关系曾出现困难,但在求同存异的方针指引下,大家共同努力,使在印尼召开的万隆亚非会议取得巨大成功,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70年代,中国同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建交,中国还同东盟国家在和平解决柬埔寨问题上积极合作,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80年代后期,中国同所有东盟国家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相互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近些年来,中国同东盟国家高级互访不断,为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推动各方面的合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中国同东盟国家虽然政治制度不同,对某些问题也存在分歧,但是除了某些领土、领海争执,相互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大家都高度重视国内的经济建设,努力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争取实现现代化;都希望巩固和发展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求改变目前严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十分珍视东方固有的良好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反对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强加于人。中国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高度评价东盟作为一个区域性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维护本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中国积极支持东盟地区论坛,坚决支持东盟国家建立东南亚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主张。关于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中国政府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并且表示愿意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海洋法,通过和平谈判去解决。中国相信有关国家也会以保持地区和平与稳定这一大局为重,采取和平协商的政策。南海问题不会成为双方合作道路上的障碍。
中国同东盟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一些产品出口方面出现某些竞争,如纺织品等,这是自然现象。可是从总体来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近些年来,中国同东盟的贸易增长很快,但同各自的进出口总额相比,仍均只占很少比例。中国同东盟的经济合作前景广阔。双方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都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在对方投资和进行经济合作有助于共同繁荣。中国同东盟在区域性经济合作方面也大有可为,如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的湄公河流域综合开发,直通亚洲南北的铁路建设。在科技领域也可进一步合作与交流。在普遍关心的消除贫困、环境保护、技术转让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可拓展合作。
总之,面对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兴起这一总趋势,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一定会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