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西藏班发展历程及教育成效研究
刘 玉1,扎 西1,刘 国2
(1.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2.西藏自治区教育厅 西藏拉萨 850000)
摘 要: 为解决西藏人才匮乏问题,中央决定自1985年开始举办内地西藏班校。这一重要的教育援藏战略举措有效地促进了西藏教育的发展。办班以来,内地西藏班校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展示民族教育繁荣发展的一个窗口。本文立足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分析内地西藏班的发展历程及教育成效,认为内地西藏班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人才支撑,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了民族团结。同时,也在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农牧区、边境县发展和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内地西藏班;教育;成效
引言
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教育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一项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均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的保驾护航。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这充分说明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国疆域广阔、民族成分多元,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在教育发展上存在不平衡问题。民族教育事业,既事关我国的教育发展进程,也事关族际关系和谐。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教育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因此,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出台了各项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及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西藏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充分证明我国实行的民族教育政策是符合国情和实际的。
一、中国的民族教育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个人而言,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各民族和中华民族而言,有利于切实维护民族平等,推动各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逐步缩小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同时,维护族际关系和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而言,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全民人口素质,培养现代化公民,保护中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为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艺术的目的是在于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面貌,而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把客观世界的原本面貌准确无误地描绘出来。机械唯物论的观点是,它要求作者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把作者视觉范围内所见所感的事物,不掺杂任何主观想象的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形式和手法不允许夸张的表现,它们要求非常严格逼真的写实,这种观点在艺术上便形成自然主义的特征。艺术家让自己笔下描绘的形象和客观事物的自然形态达到逼真的地步,于是把一些科学的法则应用到艺术创作上来。所谓艺术上的“模仿说”我认为与这种主张的精神是大体一致的。
在制定公共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资源方面,党中央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都对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明确规定。《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扫除文盲,举办各类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普通高级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自治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规定,可以和国外进行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帮助、指导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帮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教育事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口支援,帮助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发展。国家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投入,并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其他教育事业,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在发达地区举办民族中学或者在普通中学开设民族班,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实施中等教育。”中央专门设立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研究处理民族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如教育部设置的民族教育司。资金投入方面,中央和地方设置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以保障民族教育发展的各项开支需要。2017年,国务院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民族地区优化高等学校布局,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鼓励支持民族地区和东中部省市双向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继续做好教育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加强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继续办好内地民族班,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健全与双语教学配套的升学、考试等政策措施。”[2]
选择使用PHILIPS-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双侧颈动脉,测定左右两侧颈动脉分叉近1 cm处IMT厚度,并计算两侧平均值。判断标准为:正常范围IMT<1.0 mm;1.0 mm<IMT<1.2 mm为内膜增厚,IMT>1.2 mm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内地西藏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目前的规模发展,其办学层次不断丰富,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成为西藏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在整个办学历程中,国家不断加大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力度,西藏和内地办班办校省市通力合作,紧密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相适应,应时代需求而不断探索、调整。从办学之初至今,内地西藏班一直不断改革和创新,其办学历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见表1。
总体而言,我国立足民族平等,立足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荣发展,除颁布法律作为保障外,在实际的民族工作中,还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民族教育政策措施。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差异性,保障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区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育。为建立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体系,国家举办了民族预科班、民族大学,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鼓励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推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在招生录取上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民族医药教育,实行组团式教育援藏,采取异地办学模式举办内地民族班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举办内地西藏班是促进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一项改革举措,办班以来的成功实践使其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教育繁荣发展的一个窗口。
二、内地西藏班发展概况
内地西藏班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输送人才,助力于改变西藏原有教育结构不合理、人均受教育年限短、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办学以来,已累计招生15.19万余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中专以上急需人才5.6万余人,95%的学生都返回西藏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大多数学生都到基层,到西藏最急需人才的县、乡基层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涵盖教育、卫生、农牧、科技、文化、广电、水利、环保、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真正为西藏培养了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下得去的急需人才。在337.15万人口当中,内地西藏班毕业生只占约1%,但他们当中很多人成为所在领域的中坚力量。当前,西藏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产生各种新兴业态,对精通电子商务、计算机、文化传媒等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内地西藏班根据这种形势,及时进行改革,在各办班学校中不断加强理科教学,增加高校招生中的理工科专业比例。
(一)改革开放——举办内地西藏班的重要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对中国而言是重大的历史转折。相比全国其他地方,西藏实行改革开放的步伐稍慢一些。“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西藏的改革开放滞后于内地近6年。”[3]1990年4月胡锦涛在《当代中国的西藏》审稿会上谈到西藏新时期开端的问题时说:“过去,我与法唐同志和其他同志谈到西藏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说,从全国来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西藏来讲是1980年以来,在西藏历史上掀开了划时代的一页。”[4]1980年党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年4月,中央批转《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从西藏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科学水平,建设边疆,巩固国防,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西藏兴旺发达、繁荣富强起来。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指出西藏存在长期形成的特殊性,在西藏工作上要看到共性和特殊性,“这次会议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虽未取得一致意见,但为西藏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西藏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5] (P243)1984年成为西藏改革开放关键的一年,而正是这一年,中央首次提出要在内地发达省市为西藏办学,帮助西藏培养人才。1984年12月11日,教育部、国家计委下发《关于落实中央关于在内地为西藏办学培养人才指示的通知》(〔84〕教民字025号),指出“西藏自治区各方面人才奇缺,很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状况,除加强西藏自治区本身的教育外,还要到内地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办学。在内地办学,帮助西藏培养人才,有很多优越性。”“为落实中共中央中发〔1984〕22号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在内地创建西藏中学和举办西藏班,每年招收一千三百名至一千五百名藏族学生,着重为西藏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指示,初步商定在北京、兰州(或西安)、成都筹建三所西藏学校,力争一九八六年开始招生;在上海、天津……江西、云南等十六个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各选条件较好的一、二所中学举办西藏班,从一九八五年开始招生。”[6] (P6)1985年9月,西藏首批1300名小学毕业生进入内地16所初中学校学习,学制四年(含一年预科)。
送走了秋姑娘,冬爷爷缓步而来。慈祥的冬爷爷为我们召来了一场大雪,雪花像冬天里的小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校园里白茫茫的一片,像是冬爷爷为校园做了一件雪白色的衣裳。我们走进校园,忍不住大声欢呼,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
师资方面,为提高内地西藏班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教研能力,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西藏教育厅等组织不同学科教师的培训,如2017年10月旨在提高内地西藏班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而开展为期一周共51个学时的数学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师德修养、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除培训外,还举行赛课活动,如2016年,自治区中学德育研究中心举办初中优质政治课赛课活动,内地西藏班选派了5名教师参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内地西藏班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方式不断优化。截至2018年,在内地西藏班的初中、普通高中学校从事教学管理的教职工总人数达5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已建立起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二)内地西藏班发展现状
表1:内地西藏班办学历程
深圳ISKYIMAGE(爱天空影像)创始人。财经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经济学学士,经历十年职场历练,却被“影像之美”所吸引而转行摄影。2010年专业学习全科商业摄影,2011年因自己孩子的降临开始涉足儿童摄影。2015年创办ISKYIMAGE,2016年专项发展新生儿摄影。所获摄影专业奖项:2018PPAC十大国际摄影师称号、2017PPAC年终打印比赛第二名、2017WPPI线上比赛新生儿组银奖。
截止到2018年,全国共有21个省市的75所初高中、32所中职学校举办西藏班,共有在校生2万人,其中初中0.52万人,高中1.11万人、中职0.37万人。学生在内地西藏班生活学习,享受中央专项资金资助,资助标准为初中生每年每生4500元,包括进出藏交通补助费1000元、生活费2640元、医疗费250元、装备费150元、服装费150元、其他费用310元;高中生每年每生5400元。同时,办班省市也投入财政资金资助学生,高中生及初中生学习、生活费用要达到生均8000元以上,并可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适当提高补贴标准。此外,免除普通高中学生学费900元/学年。这些均是党和国家针对内地西藏班出台的特殊政策,以此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内地西藏班办班学校基本情况见表2。
自此,内地西藏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式开始。回顾西藏历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各行业人才,而当时区内条件难以满足这个要求。对此,党中央及时作出决策,开设内地西藏班,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内地西藏班办班以来,不断探索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机制逐步完善,成为异地办学的一个典范。随后,新疆、青海等也参照内地西藏班办学模式,先后开办了内地新疆班和青海班。
三、内地西藏班的教育成效
内地西藏班成立之初,即有明确的政策价值取向。作为中国的一项民族教育改革政策,除了对西藏教育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外,也对民族工作领域的其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应当说,这项政策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方面。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生的内地西藏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都是有目标指向性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讲,首先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指向是人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通过教育使人不断自我完善。“教育就发生在个体与世界的接触之中,其目的是获得这样一种教育,它可以使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均衡地得到发展……在一个教育的社会里,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来完善自己,并且通过这种方法来寻求在世俗世界中的解放。教育及其固有的功能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7] (P23-24)其次,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人是社会的人,人需要从生物人过渡到社会人。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学校则是另一个社会化场所。个体在与周围人的接触交往中不断认知自己的行为和角色,习得并接受社会文化,形塑成一个社会人。最后,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保障。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是长远的,可以改变人口的质量、素质,使其能适应一定社会的发展。同时,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渠道,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肩负着提升个人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任,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表2:内地西藏班校一览表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地区现代化速度加快,凸显了人才需求的急迫性。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从少数民族特点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西藏地处边疆,是多民族聚居区,西藏的教育事业事关经济社会建设,事关民族团结、边疆巩固,事关西藏各民族的进步发展和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西藏的教育发展起点较低,基础也较薄弱,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为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急需的各行各业人才,党中央采取异地办学模式,借助内地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助西藏发展教育事业,内地西藏班作为智力援藏的重要举措应运而生。
(二)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了民族团结
内地西藏班属于异地办学,且学生年龄偏小。他们在内地读书生活,但毕业后绝大部分会回到西藏,使学生健康成长,并将他们培养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事关西藏的未来,事关西藏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立德树人是内地西藏班需要一以贯之的,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区情教育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价值观念,这是一项战略任务。1990年国家教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内地西藏班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教民厅〔1990〕013号),要求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和研究内地西藏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校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自开办以来,内地西藏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管理老师、任课老师、班主任等负责做好学生的生活管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出藏前,各地市教委负责对他们进行入学前的教育,包括爱国守法、遵守校纪、网络安全、民族团结等。学生到内地生活学习后,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巡回宣讲活动,教育部、西藏自治区先后邀请国家有关部委、西藏自治区内有关专家学者,对内地西藏班校开展党史、国情、区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等主题巡回宣讲,如2016年的“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2017年的“四讲四爱”等主题巡回宣讲活动,通过口述史、图片展示等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在新旧西藏对比中了解西藏发展的历史,学会感恩,热爱党和国家。内地西藏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上不断创新,重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教育,建立了民族团结教育月制度、时事政策教育制度、“结对子”教育制度、巡回宣讲制度、革命传统教育制度。各省市还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警民共建基地等。通过各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动“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目前,已有820多名学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有50多名预备党员,还有29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同学们入党的积极性很高,对“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有深刻的认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爱民族团结等已成为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共识。三十多年来,内地西藏班学生毕业后陆续参加工作,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西藏社会的团结、和谐稳定大局,为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繁荣进步默默奉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任何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今后教育目的,要造就实实在在能承担建设国家复兴民族责任的人才。而此项人才,简单说一句,先要造就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是一个万分痛切的教训。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想唯一的起码条件,他应该诚心爱护祖国。”[8] (P65)在边疆治理中,弘扬爱国主义是国家整合的必然要求,“中国古代的汉民族与内陆边疆诸民族尽管时常相互排斥,但大体上能够在中华帝国的松散框架下共存。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却是一个倡导同心、同质的机制。现代中国民族政治的主要形式,因此表现为内聚型的中华民族主义与分离型的内陆边疆民族主义之间的竞争。”[9] (P287)西藏是边疆民族地区,既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存在西藏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因此,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西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必须常抓不懈,要使各族群众自觉与分裂势力划清界限,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真正成为爱国守法的公民,成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可靠建设者。
(三)促进了人口较少民族、农牧区和边境县发展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农牧民的发展问题。国务院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期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善边民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外睦邻友好。针对人口较少民族,2005年出台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国家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资源分配上,不断加大向人口较少民族、农牧民群众和边境县的倾斜力度,教育资源的倾斜即是其中之一。内地西藏班的教育资源同样要在区内各民族各地区科学合理分配以促进教育公平,1988年4月2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务院西藏经济工作咨询小组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和发展西藏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88] 教民字005号),明确指出“内地西藏班和西藏中学不应只从城镇招生,也要注意招收西藏边境地区的学生,并根据实际需要,在招生规模和教学内容上不断加以改进,以利于促进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边境的安定、巩固。”[6] (P38)内地西藏班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招生录取方面向人口较少民族、边境地区、高寒高海拔地区、农牧民倾斜,70%的招生计划用于招收农牧民子女考生,使农牧民群众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2002年,在广东南海艺术高中学校举办较少民族班,专门招收门巴族、珞巴族等较少民族学生,年招生50人。内地西藏初中班对区内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僜人)考生,在同类招生录取控制线基础上降低20分录取。2004年,在山东济南西藏中学举办边境班,专门招收边境县、乡学生,年招生40人。这些举措使人口较少民族、边境地区、农牧民家庭中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充分发挥了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有效促进了人口较少民族、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状况。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国视野下,存在着西藏同东中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问题,在西藏自治区内,同样存在人口较少民族与其他民族,地市间、城乡间,边境地区与核心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缩小这些差距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从个体来讲,子代很容易受父代的影响,且很难脱离父代的社会特征,比如,父代的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影响子代掌握的资源和财富。从群体来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突破“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促进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和公平正义方面,教育发展水平及教育资源的分配显得非常重要。“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社会地位获得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个人的后天努力仍然至关重要,体现在个人拥有的教育资本和政治资本。我们的研究已经展示,受教育程度是一个比较恒定地对人们的社会地位获得起干预作用的变量。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作用幅度有所变化,但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推断,却始终成立。”[10]教育在缩小民族间、城乡间、区域间的差距方面的作用凸显。
(四)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世界各国、各民族间都存在文化差异,对待异文化,需要一种开放的态度。“只有对其他文化差异真正承认和接受,才能打开理解、友谊和合作的大门……他者不但对于个体,而且对于群体、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建构性的作用。”[7] (P144-146)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才使得中华文化的形成成为可能。中华文化的成分是多元的,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忽略少数民族文化而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或者将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不对的。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发展。
我国严寒地区的绿色建筑大多停留在概念的阶段,缺乏因地制宜的技术。严寒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要求较多,不仅需要满足建筑一般特性,也要符合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标准,并且需要与当地的地域特点以及气候特征相结合。对于寒冷的东北地区来讲,建筑节能分为建筑物自身节能和供热系统节能两个方面。本文从节地、节能和节水三方面分析构建严寒地区实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
西藏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交流,而人是文化交流的载体。相对于中国其他省区,西藏区内人口向区外流动较少,“六普数据表明,西藏跨省(市、自治区)流出人口5.5万人,也是全国大陆所有省、市、自治区中跨省流出人口数最少的。”[11]内地西藏班是异地办学,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到内地生活学习,很多学生从小学阶段直到大学一直在内地求学,长期在内地生活,他们在异文化空间里,扮演着文化交流者的重要角色,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不同的民族以及各异的文化。教育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和国家民委曾明确提出在民族班当中要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资源中心,要求学校“购置、配备各民族文种的有关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风土人情、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书刊和音像资料,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 (P185)推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内地西藏班办班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积极推动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搭建内地西藏班学生与本地学生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借鉴的平台。在课余活动中,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各种载体,使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融入当地社会,如开展“三联三进一交友”、各族师生“手拉手·心连心”“我在XX有个家”等活动。同时,积极利用办班省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各组成部分,如山东泰安一中为西藏班学生开展“一山、一水、一圣人”实践活动,游览曲阜“三孔”,了解儒家文化,登泰山、参观民俗博物馆,以各种生动的方式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此外,还通过各种形式让内地群众了解西藏各民族的文化,如上海共康中学举办“舞动青春·唱响未来”沪台青少年同台才艺交流活动,使台湾学生与西藏班学生通过才艺展示和交流互动,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很多内地西藏班校通过结对子、进社区等方式,开阔了西藏班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亲身感受中不断认知他者与自我,积极向内地人民展示西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增强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在文化交流中让各族人民更深刻地感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启 示
改革开放40年来,内地西藏班作为智力支边、智力援藏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为西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同样也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内地西藏班的办学历程及效果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是成功的,也给予了如下启示:
第一,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当前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内地西藏班的人才培养必须有时代意识、战略高度和前瞻性,紧密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培养的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常见的大学英语评价方式是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出勤、作业等平时成绩,或者参考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但是单一的语言能力评价标准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能适应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因此需要改善评价的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将英语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纳入评价标准中,以此展现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二,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强“五个认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每一个民族的力量。同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凝聚各方。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迈向更高的台阶,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立德树人,德字在先。内地西藏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须常抓不懈,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学习现代文化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不可偏废。异地办学,要使学生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继承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西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雕塑、天文历算、医学等,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充分体现了雪域高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力量、增添了光彩。历史上,这些文化发展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各民族长期的交流借鉴。因此,要继续重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断学习现代文化,加强同各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开放、包容、共进中更好地实现文化自觉,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 .2017年10月18日.
[2] 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3] 白少双,严庆.过程的视角:内地西藏班办学效应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14(5).
[4] 胡锦涛同志在《当代中国的西藏》审稿会上的讲话[A] .西藏党史资料,1990(3).
[5] 王小彬.经略西藏——新中国西藏工作6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教育援藏内地办学文件资料汇编[Z] .
[7] [德]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育人类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8] 钱穆.文化与教育[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刘晓原.边疆中国——二十世纪周边暨民族关系史述[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
[10] 有关中国社会流动机制的几个结论[EB/OL]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10/08/content_5674538.htm.
[11] 石人炳,石玲.西藏流动人口状况与特点——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
中图分类号: G7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88(2019)02-0112-08
收稿日期: 2019-01-26
作者简介: 刘玉(1987-),女,宁夏银川人,现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在西藏的实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下的西藏社会形态发展研究”(项目号:15XKS040);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西藏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现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杨小峻]
[校 对 康桂芳]
标签:内地西藏班论文; 教育论文; 成效论文;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