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力量和政权之间的另一场竞争--巴基斯坦军事政变的内幕_谢里夫论文

军事力量和政权之间的另一场竞争--巴基斯坦军事政变的内幕_谢里夫论文

军权与政权的又一次较量——巴基斯坦“10#183;12”军事政变内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基斯坦论文,军权论文,政权论文,内幕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事难料,算人者反被人算

10月12日黄昏,卡拉奇国际机场。

一架从科伦坡起飞的巴基斯坦班机飞抵巴机场上空。在200 多名乘客中,有刚刚参加完斯里兰卡建军50周年庆典的巴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将军,他还不知道几个小时前自己已被免职。飞行员与地面联系降落时竟遭到拒绝。“但飞机所剩燃油只够飞到印度!”飞行员无助地说。地面的回答是“那就飞到印度去! ”飞行员随后被指令降落在离卡拉奇200多公里的纳瓦布沙阿。那儿已做好一切准备, 穆沙拉夫一到达就立即将其逮捕。就在飞机强行降落时,忠于穆沙拉夫的军队控制了机场,班机终于在燃料即将告罄时得以着陆。

无巧不成书。与此同时,效忠穆沙拉夫的军队冲进伊斯兰堡巴基斯坦电视台大楼内,而谢里夫总理的军事秘书正受命到电视台监督向全国播放陆军参谋长换人的新闻。尽管这位军事秘书拔出了手枪试图抵抗,但已无济于事。节目播出中断了。当谢里夫的弟弟打电话到电视台询问情况时,接听的军官调侃地说:“游戏结束了。”不久,电视画面出现这样的字幕:谢里夫政府已被解散,陆军参谋长将很快向全国发表讲话。次日凌晨2点45分,穆沙拉夫的形象出现在电视画面上, 他宣布:“军队采取行动是为了阻止巴不稳定局势继续发展下去……”

文武反目,卡吉尔“后遗症”作怪

此次军事政变的直接导火索是将相反目,但根子却在今年5月至7月间发生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巴卡吉尔边境冲突。冲突后期,谢里夫总理顶着国内重重压力访美并签署了巴美华盛顿宣言,直接促成了穆斯林武装分子的后撤行动。印巴紧张局势终于降温,但巴国内政治的暗流却开始涌动。

穆沙拉夫尽管平静地接受了谢里夫的决定,但“从未真正原谅总理屈服于美国而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卡吉尔冲突结束后,穆沙拉夫视察了几乎所有巴军防地,安抚将士,独自揽下“蒙羞卡吉尔”的一切责任。而谢里夫则先后派其弟等心腹访美,据说与美达成了“孤立塔利班、协助捉拿本·拉登、解除穆斯林武装分子的武装”等多项默契。分析家认为,穆沙拉夫的举动有效地将巴军团结在他身后,为其赢得了与谢里夫叫板的本钱;而谢里夫的举动则被军方视为“继续出卖国家利益并企图把外部势力引入巴国内事务”,进而加深了伊斯兰堡与拉瓦尔品第(巴陆军总部)间的裂痕。

由此,谢里夫和穆沙拉夫开始为最后摊牌预作准备。据报道,巴军高层于9月18日和24日举行秘密会议, 确定了一旦总理罢免穆沙拉夫军方将采取的应急措施。穆沙拉夫则开始加紧清除军中的亲谢里夫派。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此时谢里夫也得到了军方两次秘密会议内容的密报,遂下决心“先下手为强”,在穆沙拉夫出国期间动手。谁知后者早有准备,结果反而断送了自己为期31个月的政府。

不听老人言,谢里夫始有此败局

谢里夫的老父在儿子被罢免后曾表示,他一再告诫儿子要与军方保持良好关系,但被当做了耳旁风。看来,父亲似乎比当总理的儿子更了解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的底蕴。巴独立后的52年岁月有近一半(24年)是在军人当政下度过的。即使是在民选政府时期,军方幕后干政的影子也无处不在,其直接表现就是先后支持总统解散国民议会,搞垮了两届贝·布托政府和一届谢里夫政府。

谢里夫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在1997年的全国大选中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第二次上台执政。凭借这一雄厚资本,谢里夫开始向对手发起进攻:他成功修宪,削弱总统固有权力,迫使前总统莱加利辞职;后又通过法院指控政敌贝·布托,迫其远避海外。一时间谢里夫在巴国内无人能撄其锋。去年10月,谢里夫第一次尝试摸军方的老虎屁股。在前陆军参谋长卡拉迈特建议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给予军方更大政治发言权后,谢里夫要求其辞职,卡拉迈特顺从了。观察家指出,正是这次轻易得手使谢里夫产生自己已完全控制军队的错觉,直接诱发了他的第二次冒险。

此间舆论认为,跳出政府与军方的种种恩怨,谢里夫政府倒台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他在国内树敌太多。谢里夫虽然在与总统、最高法院、宿敌等的角力中风光一时,但却得罪了相当一部分政治势力,今年初他与印总理瓦杰帕伊开展的“巴士外交”虽为他赢得国际声誉,但在国内却引起强烈争议;对“卡吉尔冲突”的处理及过于亲美的表现招致穆斯林保守政党的反感。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他未能有效惩治腐败和搞好经济。 巴经济近年来一直靠举债维持, 外债总额已高达320亿美元。谢里夫推行的经济改革也收效不大, “卡吉尔冲突”更给巴经济雪上加霜,从而使他失去民心。最新民意测验显示,巴国内75%的人支持军方罢免谢里夫政府。

马上得天下,能否马上治之?

穆沙拉夫兵不血刃接管政权后,发现自己面临的压力甚至大于政变之前:美国表示严重关注并要求尽快恢复民选政权,英联邦中止巴成员国资格,欧盟扬言制裁……十几天来这位56岁的将军在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老辣和干练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政治家。

当政变刚刚发生、国际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穆沙拉夫如何动作时,他没有莽动,而是走了重要的一步棋:争取总统塔拉尔的支持。分析家认为,穆沙拉夫的此举,意在向外界尤其是美国显示,军方无意改变巴的权力架构,保留国家元首意味着无论产生何种过渡性政权都仍将带有民主色彩;另外,塔拉尔总统与谢里夫关系密切,得到他的支持有利于军方顺利执政。塔拉尔总统28日会见英联邦代表团时敦促该组织“在现实地对巴国局势作出评估之前不要急于作出任何决定”,表明穆沙拉夫的努力已获成功。

此后,穆沙拉夫又迅速采取行动:实行紧急状态,搁置宪法,中止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就任首席执行官。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一切过程中穆沙拉夫始终注意坚持两条原则:第一,强调宪法并没有被废除,相反“国家将在首席执行官指令下尽可能地依据宪法进行治理”;第二,与“军法管制”划清界限。穆沙拉夫与当年推翻阿·布托政府的齐亚·哈克在头衔上的差别鲜明体现了这一点(哈克除出任首席执政官外还任总统)。此间舆论指出,“从避免不必要地刺激本已对军事政变和军法管制神经过敏的国际社会这一角度出发”,此招不失为明智之举,而且为其本人今后的进退和“转型”留下了余地。

穆沙拉夫从正式接管政权的头一天就宣布他的首要目标是振兴濒于破产的经济,打击腐败并已指示国家银行和中央税收委员会分别列出盗用公款者和逃税者清单,审查或冻结腐败政客的帐户。穆沙拉夫紧紧抓住经济和贪污这两件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大事,在巴国内赢得了一定好感。在对印关系方面,穆沙拉夫出人意料地向印度伸出橄榄枝,宣布巴单方面从印巴国际边境线撤军以缓和两国紧张局势,这被认为是争取美、印两国信任的举措;同时他没有忘记作出绝不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妥协的强硬姿态,以照顾国内穆斯林保守政党的情绪。

面对现实和潜在的对手,穆沙拉夫也颇讲究策略。他没有理会跃跃欲试的贝·布托从伦敦发出的要求回国的信号,反而说“她有很多问题”。至于谢里夫,则可能面对腐败、叛国、策划谋杀包括穆沙拉夫在内的PK-805航班所有乘客等多项指控,但穆沙拉夫特意指出, 是司法部门而非他决定谢里夫的命运。

穆沙拉夫已初步为他的政权勾勒出一个轮廓:由海、空军参谋长和分负法律、财政、外交和国家事务的专家组成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他出任主席;内阁处在国安会领导之下;国安会附设提供经常性建议的专家智囊团。

关于他何时向民选政府移交权力这一核心问题,穆沙拉夫面对记者连番追问曾抛出一句“我手头并没有这样一台电脑,一敲按键就能得出答案”。他的底线是“当我实现我对人民的承诺或者人民希望我离开时”。穆沙拉夫的下一步棋如何走,人们拭目以待。

标签:;  ;  ;  

军事力量和政权之间的另一场竞争--巴基斯坦军事政变的内幕_谢里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