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伦市向荣镇中心小学 152300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这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种独特能力。据研究,这种能力大致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第一,在感知描述性的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的表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活动;第二,阅读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时,能迅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第三,能深刻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本质意义;第四,能体味语言文字的美;第五,凭借直觉,对语言文字的正误、优劣,有较强辨析能力。一个人具备上述几种能力,说明他的语感较强,而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具有较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我是这样训练学生语感的。
一、细心揣摩词句
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应有的语感,就必须注重启发学生从把握具体词句的阅读中唤起大脑中储存的表象,再现被概括了的事和物,并能抽取其间的潜义。具体做法如下。
1.理解文字信息,体会重点词句含义。如教学《三衢道中》最后一段,抓住“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个充满灵动气息的句子,先让学生默读成诵,然后让大家释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绿阴不减”让学生想象推敲,并找出课文1、2节描写天气、行程的词句,最后联系课文有关内容展开适当联想,从而获得了真切的感受。
2.结合语言环境,品味关键词句深意。《狼牙山五壮士》有这么两句话:“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抓住“屹立”、“远眺”、“回头望望”和“露出”,联系当时的环境、背景,就能体会五壮士忠于党、忠于革命、坚强不屈、不畏牺牲的品质,又使学生领会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达到提高语感的目的。
3.比较互换词句,鉴别语言文字的正误优劣。课文中的一些词句,用得十分贴切,可让学生换成其他词句比较。如《母亲的账单》一文最后一段描写小彼得被“母亲的账单”感动、震撼的情形: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小彼得“羞愧”的心情、“怦怦直跳”的心,充分显示出小彼得真正体会到了母亲默默奉献的伟大精神。“蹑手蹑脚”、“小心翼翼”、“藏进”、“塞进”的动作,将小彼得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把这几个关键词换成其他词句,都不能很好地刻画人物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创设特定的情境
教师通过范读、幻灯、录音、画片等多种形象教学手段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各种器官参与思维活动,使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写的情境之中,有助于学生自觉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得到应有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提高欣赏评析文章的能力。如古诗跳跃性大,学生不能经历描述的场面,难于浮现描绘的情景,若利用PPT课件、视频等声像结合的教学手段,就能弥补诗文或插图无法显示的艺术空白,从而沟通诗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获得鲜明的印象。
三、注重感情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形象和感情融合在一起,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气势韵味和语言美,有感情朗读本身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所以《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即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和停顿,把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那种不重视朗读训练,以间接的转述、繁琐的分析、或一问一答的方法代替朗读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四、积累生活经验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对生活有感受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做到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用来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才能做到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同样,也只有对生活有感受的读者,对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才能产生强烈的共振。如南方孩子读关于雪的文章就没有北方孩子感受深切,而阅读《植物妈妈有办法》,先让学生观察过这几种植物或视频,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因此,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调查采访、研学旅行等活动,成立语文课外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丰富生活经历,无疑对提高语感能力大有裨益。
五、重视智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愚笨之人“感觉迟钝”,这就说明一个人思维的敏锐程度与智力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着眼于发展智力。例如:一般文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小学生的直接见闻范围,学生阅读时,常常要根据具体词句对某种事物的描述,在脑子里再造事物的形象,必要时,还要动用储备的表象,进行创造性想象。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比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第一部分,可启发学生结合中国革命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情景,想象草地恶劣的天气、处处危机的自然环境的画面,认真体会小红军的绝望。这样,学生对课文才有深切的感受。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语感的质量,阅读中的“有所感”和“有所知”是紧密联系的,“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切地感觉它”,想得深,方能感觉得深。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形式发展学生思维,可以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不仅准确迅速,而且深刻。
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训练、多方渗透、潜移默化,才能成为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之一。
论文作者:王思琦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语感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词句论文; 彼得论文; 感情论文; 课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