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坚琛
(广西上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上林 530500)
【摘要】 因水源污染而引发的疾病,具有影响人群范围广、社会负面影响大等特点,如果不能及时切断病源、控制疾病的传播,将会造成重大损失。本文对上林县明亮镇九龙村的一起因水源被肠道致病菌污染所引发的事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希望能够对同类事件的处理有所启发。
【关键词】 上林县;污染水源;肠道致病菌;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037-02
前言
2014年 7月24日,南宁市上林县明亮镇九龙村部分村民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及伴有发烧等症状,出现上述症状的村民共有26人,无重症及死亡病例。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村民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的检测,判断该事件是水源被肠道致病菌污染所引起的。
1.事件的发生
该村常住人口875人,饮用水为集中式供水,主要设施有水井、水塔及管网,但水质没有经过消毒直接供给村民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
2014年7月24日8:30,明亮镇卫生院门诊医生接诊该村首例患者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及伴有发烧等临床表现,其后陆陆续续接到类似病例。医生怀疑是村民食物中毒,便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调查发病人数为26人。
2.对该事件的调查与定性
2.1 病例定义
(1)7月24日在该村发生的病例;
(2)腹泻1次以上/24h者;
(3)呕吐1次以上/24h者;
(4)出现发热(腋温≥37.5℃)伴腹泻、腹痛中2项或是2项以上者。
符合第一与第二条、第一与第三或是第一与第四条可判断为此次事件病例。根据本病例定义,截至至7月27日一共出现26例病例,发病率为2.97%(26/875)。
首例病人王伟,男,18岁,23日晚上9:00许发病。症状为腹痛腹泻,腹泻为水样便,并无粘液便或血便,直到次日早上8:00左右自己感觉病情加重并开始出现发烧症状就到卫生院就诊。
2.2 疾病分布情况
(1)时间分布
7月25日发病达到最高峰为15例,其分布图见图示。
图1 发病时间分布表
(2)人群分布
通过对本次患病人员的统计,男性病例为11例,女性病例为15例,男女比例为1:1.4。18岁以下为主要的发病对象,发病率为1.54%(14/875);15~60岁的发病率为0.54%(3/875);6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1.01%(9/875)。
(3)地区分布
该村的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饮用集中式供水,而未饮用集中式供水的村民没有发病。
2.3 卫生学调查
(1)水源调查
该村的环境卫生总体上是不错的。大部分的村民没有饮用生水的习惯。而集中式供水一般来说村民都将其作为漱口、洗脸以及清洗蔬菜和水果等生活用水,且近段时间该村没有大型集体聚餐的情况。
该村的水井距离总水塔大约有1.5公里左右,水井建于1993年,井深60~80米,有水房,日均供水量100吨,水源主要为熔岩水,水井经过输水钢管连接水塔,然后通过水塔及输水管网供应农户。水源没有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卫生处理。水房占地约4平方米,地基高出地面约30厘米。水房后面是水田,距离后墙1.5米左右有一个小水池,全村污水沟又与水池相连,污水沟上游养猪场等,今年7月20日台风“威马逊”横扫上林,当地暴雨引发的大量污水排到水池,水井周围受到严重污染。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6例病人中腹泻19例,日1~8次;发热21例,温度为38~40摄氏度;腹痛14例;呕吐4例,每天2~3次。5例病人的血常规检测:4例白细胞正常,1例稍高;3例中性细胞偏高;5例淋巴细胞占比减少。
(3)治疗情况
所有病人经对症及抗菌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病程为2~4天,没有重症和死亡的病例。
(4)水质监测情况
出厂水菌落总数2800CFU/ml,总大肠菌群为69MPN/100ml,耐热大肠菌群为68MPN/100ml,大肠埃氏菌27M/100ml,以上四项指标均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一份农户所采的末梢水样本中分离出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一病例肛拭子分离出德尔卑沙门氏菌。
(5)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人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判定该事件为一起肠道致病菌污染水源引起的,主要依据有:①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腹泻、腹痛及发烧为主,患者的发病情况与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引起的相关症状十分的符合;②水质微生物指标超标,在一份农户所采的末梢水样本及病例肛拭子分离出了肠道致病菌。③这一事件由于上林县大范围降雨之后发生的,水井周围及水井受到严重污染。④病人分布与井水供水范围一致。⑤有关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进行病因排查,疾控人员对该村水井进行卫生处理,例如对水井进行清洗与消毒后,没有新发的病例,疫情得到控制。⑥近段时间该村没有大型集体聚餐的情况,所以排除了食物中毒的可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造成本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暴雨后水井周围受到严重污染,污染的地表水渗透到水井,村民使用被致病菌污染的井水所致。
3.对事件的处理措施
3.1 净化水源
首先,停止供应可疑被污染的饮用水,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劝阻可疑污染的供水区域内的村民不饮、不用可疑污染水。对该村水井进行清洗与消毒等卫生处理,同时对供应到用户中的自来水要进行消毒处理,从而使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2 做好宣传工作
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村民卫生意识和防病知识,同时对管水人员进行必要的卫生知识培训及教育,积极推广新型卫生厕所和沼气池的建造及垃圾无害化处理,结合城乡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卫生面貌。
3.3 救助病人,控制病情的蔓延
对患者做好管理工作,例如,一个人发病,要排查家庭的其他成员是否有此症状,同时做好患者的呕吐物和分泌物的消毒处理工作,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注意个人卫生,从而防止二次感染。
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一切救治措施,应该采取“隔离”的办法,特别是对有消化道表现的罹患者,更应该注意“隔离”;病人多时,要组织输送救护;对重症者,要组织抢救。对可疑供水区域内的健康者(即易感者),进行预防性措施,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1]。
4.结束语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与管理,农村饮用水的突出问题,仍是生物性污染危害,因此,加强对农村饮用水的卫生防护和饮水消毒,防止肠道介水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是当前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主要任务,应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因地适宜地改善农村的供水条件和水质卫生状况,确保广大村民饮水卫生安全,从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春华.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安全供水的实践与思考[J].供水技术.2013(04) :89-90.
论文作者:李坚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水井论文; 病例论文; 上林县论文; 致病菌论文; 村民论文; 水源论文; 肠道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