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锦丽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向阳小学 745000
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在提供了材料后,提出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识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如概念教学中,在概念的抽象、概括时创设问题情境;计算教学中,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转化处设问促思;应用题教学中,在揭示数量关系时营造问题氛围等等。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产生惊、奇、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问题情境设计引入的方法
1.从身边生活实例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教学时要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要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从新旧知的差异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当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时,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为新知埋下伏笔,使学生在“复习”中,学习新知,激起认知冲突。当新旧知识有层次的区别时,在抓住已知和未知间的内在联系后,我们可以对旧知适度伸延,使学生的已知与伸延后的旧知间出现脱节,从而引出问题情境,在应用新旧知差异性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闭嘴”,把提出挑战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二、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的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利用所知的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问题情境
很多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经过比较、分类、抽象等思维活动,从中找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后通过概括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已学过的概念属性,弄清其本质,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概念的相似点,为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与已知的概念类比,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当然,也要注意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类比设想,直至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分为这样几步:
(1)复习相同加数连加,激发探究新算法的意向,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先出示一些相同加数连加的试题,让学生计算。当加数个数较多时,计算就十分繁琐。此时提出问题:“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没有较简便的算法?”
(2)引进并揭示新算法。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得出加法算式并改写为乘法算式如:
2+2+2+2+2+2=12→ 6个2 2×6=12
3+3+3+3+3=15→5个3 3×5=15
4+4+4+4=16→4个4 4×4=16
此时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
(3)总结归纳,形成程序性知识。提出“加法算式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
3.利用相关数学概念,创设引发猜想的问题情境
许多数学概念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点设计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引发猜想并验证,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新的概念。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可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数学概念间的本质属性,为新概念的产生创设适当的固着点,使其孕育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并富有现实意义的特点,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论文作者:毛锦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概念论文; 学生论文; 旧知论文; 算式论文; 加数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