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头并进:加强世界历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齐头并进论文,世界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历史学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许多学科和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各项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离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也与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符,世界历史学科建设和研究亟需加强。
在新时期,加强世界历史学科建设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世界历史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现实,更好地了解当今“世情”。而深入了解“世情”,则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国情。对国情和世情的把握是否准确,关系到我们在应对各种挑战中能否制定出正确策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各项事业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历史学科是一个基础性学科,加强世界历史研究有利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发展,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水平。在当今世界,西方大国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国际事务和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对我们来说,加强世界历史研究,一定意义上就是要更好地争夺解释世界历史的权力,扩大话语权。世界历史学科考察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如果说有哪一学科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关系最为密切,那么这一学科当之无愧地是世界历史。
更加重视学科建设
尽管这些年来我国世界历史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学科体系还不健全,研究队伍比较薄弱,许多专题史与国别史无人研究。与中国史相比,世界历史学科无论在人员数量还是史料基础以及重视程度上,都有明显的巨大差距。这种状况与我国有关部门的认识状况和具体政策有很大关系。在国家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世界历史学科只是一个二级学科,仅作为历史学中的几分之一,历史学科中绝大多数是中国史的学科。学科布局关系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立项数目和全国各学科博士、硕士点的多寡。在这方面,世界历史学科与中国历史的学科相比应该说处于十分明显的弱势地位,与一些“热门学科”或“显学”就更不可比了。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确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术单位更加重视和关心。世界历史研究机构需要增加,队伍编制需要扩大,各有关方面的投入需要增多。
推进薄弱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
毋庸讳言,中国世界史研究与国际世界史研究水平有着明显差距。而要提高我国世界史研究水平,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实现赶超,在现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要下大功夫抓好薄弱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工作,建立缺门专业,开辟新的领域。我国的世界史专家都要有自己擅长的专业和研究领域,都要在自己的专业和领域力争赶超国际水平。研究工作要立足于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尤其要防止变相抄袭。有些专业和学科国外有,但我们没有;有些专业和学科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但还很薄弱。打基础对我们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是学术创新。一个个局部的研究基础打好了,我国的整体世界史研究水平才能上得去。在加强基础研究当中,我们要注意同时重视大国历史和小国历史,既注意研究发达国家的历史,也注意研究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不断地填补我国世界史研究中的空白领域,形成比较齐全的专题史、断代史、国别史、地区史的有机布局,为我国世界历史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世界历史学科是一个特殊学科,需要众多的特殊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我认为复合型人才要具备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第一要有扎实的史学基本功底。要学习和弘扬我国传统史学优点,培养“史家四长”——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第二要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第三要有较强的外语(不限于一种外语),包括古代文字的应用能力。目前,世界历史研究人员懂小语种的少,懂古代文字的更少,这阻碍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第四要有比较丰富的跨学科知识。第五要对当今世情、国情有比较深刻的把握。深刻认识当今世界形势,是深入研究世界历史的需要;对当代世界的认识,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我们探讨世界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有关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下大功夫。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周期比较长,需要较多的投入,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有关管理部门应该采取适合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政策。应该说,当前我国的教学科研体制机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因素。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学术界泛起的浮躁之风也妨碍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正确对待西方史学
西方史学在当今国际学术界占有优势地位,要加强中国世界历史研究就有一个如何对待西方史学的态度问题。在这方面,要防止盲目排斥、一概否定的倾向,也要防止盲目崇拜、照抄照搬的倾向。当前,尤其要注意反对奉西方史学为圭臬的洋教条。正如张宏毅先生所指出的,我国学术界要警惕西方思维的侵蚀。如何对待西方史学,明末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策略是值得借鉴的。徐光启在谈到西洋历法时,提出的策略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这一策略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学术时,目的是为了实现超胜,而不是照搬。这里徐光启提出了“超胜”策略,先是翻译西方的学术,然后进行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徐光启很重视翻译工作,但是翻译的目的不是“抄”,而是为了“超”。当前,我国世界史研究者在学习借鉴西方史学过程中,要在“超”字上下功夫,而不能在“抄”字上费功夫。这里的“翻译”,不能理解为仅仅对西方著述的翻译出版。今天从事世界史研究工作,撰写世界史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实际上事先都得有一个消化吸收过程,就是要把国外的研究资料和有关学术观点理解消化。对待西方史学,我们也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西方史学哪些应该借鉴吸收,哪些应该批判拒绝,学术界可以开展讨论,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方史学。在学习借鉴西方史学当中,我们要坚持科学严谨的学风,决不应把洋浮躁风带到中国学术界来。
努力构建科学的学术交流平台
目前我国世界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相互之间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多,交流的渠道还不够通畅,合作方式也有待丰富和完善;研究工作单兵作战多,探索性、开创性集体攻关少;集体课题往往不受科研人员重视,有的集体课题研究质量也不够理想。这些问题不利于我国世界历史研究总体水平的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世界历史研究领域的机构之间和广大学者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构建有利于世界历史学科发展的健全的交流合作平台。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努力寻找整合世界史研究力量的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合理的整体布局。世界史学界要有计划地设立一些科研攻关项目,发挥集体力量,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扩大在国际史学界的话语权,增强我国世界史研究在世界史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