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血液中心第八采血队 四川 彭州 611930)
【摘要】 目的:探究初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一般血站300例首次献血者进行本次医学探究,并随机将献血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献血者进行心理状况评估,比较两组献血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对比分析两组献血者的SAS得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满意度为8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数初次无偿献血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进行针对性干预,能有效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绪,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高了献血者的护理满意率,并愿意再次参加无偿献血。
【关键词】初次无偿献血;心理状态;护理干预;固定献血者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317-02
无偿献血的献血者无私的将自己的血液奉献给他人使用,挽救了他人的生命,没有索取任何回报,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行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赞扬和尊重。医学研究发现,定期进行献血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提升机体的免疫能力与抵抗能力。但是很多人对于无偿献血并不了解,对于相关的医学常识以及血液生理知识缺乏认识,因此在初次献血过程中普遍存在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不良心理,对献血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帮助初次无偿献血者消除不良心理,使之成为固定献血者。本文以无偿献血站2015年7月份至2016年6月份期间的300例初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本次医学探究,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无偿献血站2015年7月份至2016年6月份期间的300例初次献血者进行本次医学探究,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献血者中男性195例,女性105例,献血者年龄18岁~52岁,平均年龄(28.6±4.1)岁。献血者中高中及以上文化201例,初中文化84例,小学及以下文化15例。对两组献血者的年龄等一般性信息进行比较,数据差别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
1.2 初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况分析
初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紧张心理 初次献血者第一次献血时都非常激动,也充满了热情,但是由于对相关医学常识和血液生理知识的不了解,基本处于一种陌生的状态,因此在献血时高度紧张;②恐惧心理:初次献血者对周围的环境与医务人员比较陌生,而平时对打针等较为恐惧,对献血后是否会感染疾病存在担忧等导致献血者出现恐惧心理;③焦虑心理:由于对献血缺乏必要的了解,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1.3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3]:①献血前护理干预:由于初次献血者对于周围环境、医务人员比较陌生因而在献血过程中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所以在献血前护理人员要对献血者的顾虑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态度要热情,讲解要细心,消除献血者的顾虑;②献血中护理:在血液采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与献血者进行交流,态度要热情,体现出人性化关怀,让献血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同时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赢得献血者的信赖;③献血后护理:血液采集完成后护理人员要将相关注意事项告知献血者,提醒献血者多注意休息,感谢献血者做出的无私奉献,告知献血者不需要担心,不会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
1.4 评价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献血者的进行心理状况评估,比较两组献血者的护理效果。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探究中,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15.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献血者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对两组献血者的SAS得分进行比较,两组数据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比分析两组献血者的SAS得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比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如表所示,观察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满意度为8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无偿献血是一种非常高尚、无私的公益行为,所以无偿献血者应该受到全社会的爱戴与赞扬。我国自从《献血法》开始实施以来,社会公众大多数都已经接受,并通过实际行动表示支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献血热情在不断升高。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民众对于基本的医学常识和血液生理学知识了解不够,因而对于献血还存在这一些担忧,尤其是关于献血的安全性、是否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献血积极性。而初次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于献血者持续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初次献血者的这种不良心理,对于献血者的心理健康以及我国献血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由于很多献血者对于打针这样的行为都存有畏惧心理,因此血站血液采集人员要不断提升采血穿刺技能、不断改善血液采集现场的环境,让献血者从心理上放松对于采血时的紧张、恐惧心理。在对初次献血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时,还要结合献血者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研究证明,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恐惧心理,从而提高心理护理的的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5]。同时也提高了献血者后续献血的持续性,保障了临床血液供应充足和用血安全。在本次医学探究中,通过实施心理鼓励干预措施,观察组献血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者(P<0.05),对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9.7%(P<0.05)。护理人员作为无偿献血者的直接服务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态度,加强护理服务训练,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以更加热情的态度赢得献血者的信赖,消除献血者不良心理情绪,使之从初次献血变成多次献血的固定者,保障临床用血充足。
综合上述,多数初次无偿献血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进行针对性干预,能有效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并提高了献血者的护理满意率,保证献血者后续献血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时宝红,雷庆,蒋媛媛,刘娟.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4,31:126-127.
[2]钟茗.初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34:212-213.
[3]朱莉丽,潘振英,黄丹.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03:132-133.
[4]李霞,谢丽萍.初次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心理障碍的护理策略[J].西部医学,2015,03:472-474.
[5]蒋永红.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24:103-105.
论文作者:冯述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献血者论文; 心理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无偿献血论文; 医学论文; 满意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