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与政府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以河北省清河县经济崛起为例_民营经济论文

民营经济与政府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以河北省清河县的经济崛起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河县论文,河北省论文,为例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民营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识码 A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邢台市,总面积502km[2],人口35.4万。清河县在历史上曾长时期处于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前是河北省18个最贫困的县之一。但如今,清河县已成为邢台市的首富之县和河北省30经济强县之一。清河县由改革开放前的经济贫穷到如今经济发达的巨大变化,为我国其他经济落后地区的县市区政府探索区域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1 区域发展条件的低劣导致历史上的长期贫困

改革开放之初,清河县与其他县市区相比,其经济发展条件毫无优势可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禀赋没有优势。在邢台市,沙河市的资源禀赋是最好的,它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沙河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在邢台市是最高的。而清河县没有煤、石油、铁矿等优势的自然资源,资源禀赋较差。另外,清河县也没有具有知名度的地方特产,所以清河县的人们将此归纳为“两没有”,即“地下没矿产,地上没特产”。

(2)区位条件没有优势。清河县处于邢台市的外围,远离邢台市,与山东的一些县区接壤。区位上不靠山,不靠海,不靠近交通要道,对外联系不便,信息较闭塞;不靠近大中城市,远离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因此,清河县在区位条件上是“四不靠”。

(3)原有生产力水平低下。清河县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落后,县内没有像样的大中型企业,95%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4)无政府扶持和国家优惠政策。由于资源、市场、地理位置不具有优势,因此,国家和地区政府对清河县的经济发展未给予大力的扶持和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清河县在邢台市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5)内陆县城,对外开放程度低。由于清河县“四不靠、两没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投资环境不佳,改革开放之初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对外开放程度低,也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

由于以上原因,清河县在历史上长期以来经济都是很贫困的。改革开放之初,河北省下辖172个县(市、区),清河县是河北省18个最贫困的县之一。在邢台市,则是19个县市区中最穷的县,“年年吃救济,年年吃返销”。1982年,清河县农民人均收入仅83元,县政府财政都不能自给。

2 民营经济的兴起和政府的有效管理造就经济的快速崛起

然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清河县的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8年,清河县实现财政自给。1995年,清河县综合经济实力跃入河北省20强之列。2003年,清河县财政收入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802元,分别比20年前增长了60多倍。清河县在近年已成为邢台市的首富之县,无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还是财政收入,清河县都远高于其他县。近年清河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为邢台市平均水平的2倍。2005年,清河县为河北省30强县之一。2006年,清河县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 104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497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 802元。清河县现在已是邢台市乃至整个河北省的经济强县。在河北省30强县中,清河县的综合实力排名第27位,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第25位。但如果以更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需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农民人均收入来重新排名的话,则清河县的排名会大大提前。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在河北省30强县中分别排名第18位和第10位。

3 清河县经济崛起的原因探讨与分析

清河县是如何在30年内由过去的河北省最贫困的18个县之一而一跃成为如今河北省30强县之一的呢?从清河县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清河县经济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其境内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开明有效的政府管理。

3.1 民营经济——清河县经济崛起的最重要原因

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具有以下突出优点: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一致,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意识强;对市场敏感,反应快。因此,民营经济比国有经济更具有经济效益。

而清河县的民营经济非常发达。2006年,清河全县,来自民营企业的产值和税收,分别占91%和74%。清河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主要来自民营企业,因此,清河县被学者称为“北方温州”。清河县的民营企业家们缔造了清河县两头在外(原料输入,产品输出)、远进远出的具有区域优势的五大特色产业:羊绒、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合金和耐火材料等特色产业。

3.1.1 羊绒产业

羊绒产业是清河县民营经济兴旺发达的导火索。1978年,清河县杨二庄农民业务员戴子禄,在内蒙古东胜绒毛厂发现该厂扔掉的下脚料含有短小羊绒,拉回4t羊绒下脚料,并用改造后的梳棉机加工出了1t多短绒,赚了4万元,惊人的利润震动了县内外。于是,村民纷纷效仿,羊绒产业由此在至今仍不产一根羊毛的清河县扎下了根并逐渐发展起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清河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毛绒加工经销集散地、世界闻名的绒毛制品生产基地。全世界的羊绒80%在中国,清河县的羊绒又占了全国的60%~70%。因此清河县享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盛誉。2002年,清河县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羊绒纺织名城”和“中国羊绒之都”称号。

羊绒产业是清河的主要支柱产业。但清河羊绒的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都在区外。它的原料几乎100%来自内蒙古、青海等牧区,加工的羊绒产品90%输出到区外和国外。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不能不说是清河县的民营企业家利用市场创造的一个伟大奇迹。

2006年,清河县加工经营各类无毛绒10 000多t,其中山羊绒4 000多t,占全国总量的66%,绵羊绒7 000多t,占全国总量的90%;年纺各类绒纱2 000t,生产各种羊绒制品300多万件,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0%和20%。2006年羊绒行业完成产值138亿元,是“九五”末的2.4倍。

3.1.2 汽摩配件产业

1982年,清河县的一些乡镇农民利用锤子、钳子等简单的生产工具加工生产摩托车拉线等汽车、摩托车配件。如今,汽摩配件产业已成为支撑清河县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企业遍及全县近百个专业村。全县共有生产经营企业1 700多家,固定资产超百万的企业近百家,超千万的企业十几家。产品品种200多个,主要产品有橡胶制品、钢索、拉线、滤芯、标准件、密封条、内饰件等。其中操纵钢索产量占全国的50%,密封条占25%,滤芯占10%。已具备为高中档轿车、轻型车、卡车全配套的能力。与一汽集团、二汽集团、哈飞集团、北京切诺基、柳州五菱、保定长城等国内50多个汽车厂家建立起稳定配套协作关系,并出口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有20多家企业通过了IS09000、IS09001国际质量认证,部分产品开始批量出口。清河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密封件生产基地。

3.2 开明有效的政府管理——清河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与邢台市其他县、市、区相比,清河政府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更大的扶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清河县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是最具有开放意识和行政作为的。

3.2.1 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改革开放之初,清河县政府制定提出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四个轮子一起转,哪个轮子快就着重发展哪个”的政策。1984年,清河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明确支持家庭工业发展,表彰家庭工业成绩显著的民营企业家,给规模企业以各种优惠政策,并鼓励公务员下海经商。此后不久,清河政府又做出了不合当时潮流但却受到清河人拥护的“以家庭工业为突破口,振兴清河经济”的战略决策。清河县政府为民营经济营造的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激发了民间企业家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清河县的民营经济由此而获得极大的发展。清河县政府从不小看民营企业,他们全方位地转向为民营企业服务。清河政府因重视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而获得良好的口碑。清河县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被清河政府官员概括成五句话:“你赚钱我保护,你发展我铺路,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你违法我查处”。

3.2.2保护民营企业家的经济利益,保证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我国很多地方的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复苏和发展。清河县的羊绒产业在此时期开始兴起。清河民间的一些个体、私营业主因经营良好而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暴发户”。为防止乡镇干部对这些经济能人吃拿卡要,保护羊绒产业这一幼稚产业的发展壮大,清河政府在1984年成立“保护大户办公室”。与清河县形成对比的是,当时清河县的邻县南宫产生了油脂加工业,临西产生了轴承业,但由于乡镇干部的吃拿卡要,这两个县的两个产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受到了抑制,发展缓慢。现在南宫的油脂加工业和临西的轴承业虽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与清河的羊绒业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此外,清河县委、县政府对重点企业发放“尚方剑”、“保护卡”,明确规定不经县委、县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准到重点企业搞各种各样的检查。一经发现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要严加惩罚。20世纪90年代初,为鼓励民营企业家做大做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除当时民营企业家对国家政策变化的忧虑,清河政府出台政策规定,民营企业家固定投资或纳税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进入政府挂职,从政治上肯定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这种做法虽然后来受到一些媒体和学者的质疑,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的这种做法的确给清河县当时的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刺激了企业家们扩大再投资和纳税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壮大。

3.2.3 扶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为扶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清河县政府先后成立了以下几大机构:1984年成立“保护大户办公室”;1987年成立“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及房产管理局”;1992年成立“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1996年成立“汽车摩托车配件促进局”;1998年成立“羊绒产业发展促进局”。其所创建的羊绒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和羊绒产业发展局,不仅为羊绒业户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而且健全了羊绒及制品出口制单、商检、打包、货运、结算一条龙服务体系。自1990年开始举办首届清河羊绒国际交易会,每年举办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这极大地提高了清河羊绒产业的知名度。2000年以来,清河县又建设了三大特色产业园:国际羊绒科技园区;汽摩产业园区;金牛金贸区。现在清河县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吸引了大批港澳及国外资本及知名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如英国道森、意大利哥伦布、香港伟新等大集团以及国内的鄂尔多斯等企业。

3.2.4 改造国有企业,确立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

清河县在过去曾倾全县之力兴办过众多的国有企业,但绝大多数最终都因管理、经营不善等原因而破产倒闭。清河政府从实际出发,转而支持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后,清河县有10多家国有企业,90年代则减为6家左右。20世纪末,清河政府又对仅存的几家国有企业进行变卖、转包等改造,以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并更加集中精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目前,清河县除了一个小型国营企业外,其他全部是民营企业。清河全县,来自民营企业的产值和税收,分别占91%和74%。清河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主要来自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已确立了在清河的主体地位。

3.2.5 不干预民营经济的经营运作,不掠富于民营企业家,藏富于民

清河政府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利益,但清河政府并不插手干预民营经济的运作和管理,做到了政府职能在经济发展中既不“越位”又不“错位”。2000年左右对国有企业改造后,清河政府现在比以前更多地充当起“收税人”的角色,“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收税”。此外,政府不掠富于民营企业家,藏富于民,清河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与河北省30强县中的一些“官富民穷”的县(如涉县)不同的是,清河县是“官富民更富”。表1为笔者从河北省30强县中选出的与清河县具有较强可比性的三个县(市)。从表1中可以看到,虽然河北省30强县中的涉县、黄骅和沙河市的总面积、总人口以及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都要优于清河县,但他们创造了和清河县相近的国内生产总值,而清河县政府的财政收入远小于这三个县,农民人均收入高于这三个县。因此,清河县人民从经济发展中获益较多。在清河县有“万元户不算富,十万元才起步,百万元刚上路,千万元才算富”的说法。

4 结语

从以上对清河县由改革开放前河北省18个最贫困的县之一而跃为如今河北省30强县之一的经济崛起的分析中,可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4.1发展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清河县虽然没有迁安、武安、任丘等丰富的铁矿、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没有黄骅临海及靠近大中城市的区位条件,但清河县的民营企业家穷则思变,在实践中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由家庭工业起步,发展个体和私营等民营经济,并使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羊绒、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合金和耐火材料等五大特色产业。清河县由过去的贫困县而成为如今的经济强县的经济崛起,最重要的就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它的成功,说明发展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对我国其他落后的县市区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我国中西部地区存在国有企业比重过高、民营经济比例太小的问题,国有经济的一枝独大和民营经济的不发达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这与清河县通过发展民营经济以振兴县域经济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西部落后地区要获得经济的大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片面重视发展国有经济的观念和做法,走发展民营经济的道路。

4.2 政府管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在清河县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清河政府职能的合理行使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清河政府在过去倾力发展国有经济走了弯路,但清河政府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方向,转变政府职能,从实际情况出发,超常规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进行了开明有效的政府管理,消除了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约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清河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说明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证明适度、合理的政府管理和行政干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重大作用,为我国其他落后地区的县市区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如何合理发挥政府职能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正确行使并及时转换政府职能,合理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管理作用,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民营经济与政府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以河北省清河县经济崛起为例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