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 广东连州 513400)
【摘要】目的 探讨纳米银消毒凝胶对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表面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方法 采用纳米银消毒凝胶对配药后输液瓶外盖表面实施抑菌保护,并同时与其它几种消毒液处理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制配药后从第30min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污染的输液瓶外盖数量与总菌落数均有所增加,同时细菌种类也变得更多,经鉴定前后所出现的污染菌种主要包括有G+杆菌、微球菌、类酵母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比较5种不同处理方案各时间段输液瓶外盖出现的微生物污染的个数,均以采用纳米银消毒凝胶消毒保护的抑菌方案最少,与其他抑菌方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银消毒凝胶对制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表面细菌生长具显著抑制效果,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纳米银凝胶 抑制 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表面 细菌生长
【中图分类号】R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033-02
静脉输液是当前临床开展治疗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但同时基于我们在日常的液体配制相关护理工作中通常采用集中加药方法,故输液瓶外盖开启配药后一般需在治疗室常温置放,而在长时间放置以及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其外盖表面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细菌生长,继而极有可能对液体造成再污染并在输液过程中导致某些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基于此,为进一步确保临床治疗效果与提升护理质量,尽可能地降低液体污染风险就逐渐成为一个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此方面的既往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另其采用的方法在一段时期内的应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不尽相同的弊端,比如个别消毒方法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极易导致消毒剂本身对液体造成污染等。故本课题为在充分总结既往经验基础上,继而采用新型高科技纳米银消毒凝胶并通过一定处理方式对配药后输液瓶外盖表面实施抑菌保护,并同时与其它几种消毒液及相关方法处理的结果进行对比,旨在为进一步降低临床因输液瓶外盖表面细菌所致不良输液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我校附属医院治疗室收集启封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共计1500个作为本研究之对象,为最大程度统一研究基线,所有输液瓶外盖的收集时间段均保持大体一致,并按照国家医院消毒卫生II类环境要求始终保持治疗室操作间的严格无菌环境,同时指定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配药的全程操作,最后将配备好的液体均放置在治疗室的治疗台上。将此收集获得的1500个输液瓶外盖随机分为5组,300个/组。
1.2其他材料
其他材料均选用质量合格的医用材料,主要包括有:无菌生理盐水、75%酒精、碘伏消毒液、灭菌棉球、胶布、无菌伤口贴、常规手消毒液、无菌湿棉球拭子、无菌吸头、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培养基以及恒温培养箱等。
1.3处理方案
输液甁外盖开启,液体内配置药物后,对瓶盖表面进行以下保护措施:方案1:纳米银消毒凝胶消毒保护(武汉益生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吉食药监(准)字2005第2640175);方案2:放置1个酒精棉球,外压1条胶布粘贴;方案3:放置1个碘伏棉球,外压1条胶布粘贴;方案4:使用无菌伤口贴粘贴瓶盖;方案5:用常规手消毒液消毒后无菌伤口贴粘贴瓶盖。每组300甁。封存后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45min、60min、75min、90min十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微生物采样计数,由专人将无菌湿棉球拭子在瓶口涂擦2圈,将拭子投入装有无菌生理盐水的灭菌试管中,经充分振摇后,用无菌吸管吸取1ml接种于营养肉汤进行增菌培养,置于35℃温箱48h,若有细菌生长,对细菌按常规方法进行鉴定。其中,采样与培养方法具体均严格参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中的相关规定执行。最后对所有采样时间点细菌生长情况(主要包括细菌污染例数、总菌落数以及细菌种类等)进行考察,同时给予相关统计学处理以进行组间抑菌效果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分别对5组的10个采样时间点细菌培养阳性率进行χ2检验,统计数据采用PEMS3.1软件进行处理,数据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制配药后所有输液瓶外盖表面在各存封时间段的细菌污染情况统计
配药后25min内所有输液瓶外盖表面均未任何微生物污染,而从第30min开始,即检测到部分输液瓶外盖表面开始出现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但细菌种类与总菌落数均相对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污染的输液瓶外盖数量与总菌落数均有所增加,同时细菌种类也变得更多,经鉴定前后所出现的污染菌种主要包括有G+杆菌、微球菌、类酵母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详见表1。
表1 制配药后所有输液瓶外盖表面在各存封时间段的细菌污染情况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重要的给药途径,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机构对全国医院住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当日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平均为73.53%,最高的医院达到99.80%,充分说明静脉输液的普遍性,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开启的静脉输入液体须注明时间,无污染等情况,在2h内使用,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住院患者输液一般在上午统一进行,因输液患者多,为保证输液患者的输液不中断,临床上通常采用集中加药的方法开展工作,即在给患者接上一瓶液体后,由专人开始配置下一瓶药液,药液配置后在治疗室常温置放。由于每个患者静脉输液速度不同,放置在治疗室的时间不同,防护不好,有可能造成再污染。也有部分医院拥有配置中心,配好的静脉输液瓶需进行转送,期间输液瓶口要防止微生物污染,因为污染的液体瓶塞作为细菌的载体和新的污染,又可能通过加换液体造成液体污染。从而引起输液反应,严重者危机生命。然而,输液瓶外盖开启配药后瓶盖表面能否细菌生长?或多长时间能抑制细菌生长?怎样抑制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外仅有少量报道,但目前并未有确切答案,而我们在早起的研究中发现:用几种常规消毒液和洗手液等消毒,外盖开启配药后瓶盖表面并观察瓶外盖表面细菌生长,发现不同消毒液消毒后,输液瓶外盖表面仍有不同类型的细菌生长,故推测不同的细菌对不同的消毒液产生了耐药。基于此,找出一个对细菌不易产生耐药及广谱的消毒物来保护输液瓶外盖开启配药后的瓶盖表面,自然就成为了当前护理工作中亟待深入研究的新的课题方向。
与此同时,随着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以及医疗系统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病人的自我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有些病人需要静脉输液给药周期较长,因此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其中,采用必要的消毒抑菌措施来最大程度降低药源性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研究资料指出,纳米技术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新技术之一,其相关纳米材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化工及其他工业领域,在此基础上,国内外研究人员将纳米材料和技术与银的特性相结合,研制出纳米银材料并将其应用到了诸如建筑涂料、环境净化、医疗、医药、陶瓷、塑料、纸制品、纺织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实则主要就是运用纳米银独特的抗菌性能和抗菌机制。而纳米银消毒凝胶是一种可通过分子交换作用以及扩散电离作用来破坏细菌蛋白质结构继而发挥杀菌作用的消毒凝胶,同时该材料不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白色念珠球菌、真菌、酵母菌等病原体微生物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相对更不易产生耐药性。如果通过本研究证实:纳米银消毒凝胶能较好地抑制配药后其外盖表面细菌的生长,那么本研究无疑将对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确保病人的安全及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可估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经多种抑菌方案处理的情况下,制配药后从第30min开始,即检测到部分输液瓶外盖表面开始出现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但细菌种类与总菌落数均相对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污染的输液瓶外盖数量与总菌落数均有所增加,同时细菌种类也变得更多,经鉴定前后所出现的污染菌种主要包括有G+杆菌、微球菌、类酵母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另一方面,从封存30min检测到有微生物污染之时起直到既定考察时间点结束,比较5种不同处理方案各时间段输液瓶外盖出现的微生物污染的个数,均以采用纳米银消毒凝胶消毒保护的抑菌方案最少,与其他抑菌方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与常规消毒液及相关抑菌方案比较,纳米银消毒凝胶对制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表面细菌生长具更为显著的抑制效果,故其一旦应用于临床,势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输液反应、减轻病人痛苦及减少院感事件发生并避免医疗纠纷,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泳,郑明珠,程科萍,等.拉环式塑料输液瓶瓶口消毒与否的细菌检测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5(13):1162-1163.
[2] 周飞琴.输液瓶盖贴膜封存静脉输液瓶口的细菌学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0(22):91-93.
[3] 黄桂莺,杨梅莺,陈素英.输液瓶外盖启封后瓶塞细菌数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5(7):65-66.
[4] 兰瑞鲜,石美玉,李和中,等.静脉输液瓶口消毒加药后放置时间的细菌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2(33):3-4.
[5] 谢敏,赵俊捷.75%酒精棉球覆盖输液瓶口不同时间段的细菌污染情况调查[J].中国基层医药,2005,4(6):737.
[6] 王兰芳,李京力,尹晋雯.静脉输液注射治疗盘的细菌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3(4):363.
[7] 屈广花.输液椅细菌监测与消毒时间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 (22) :98-99.
[8] 郭春兰,王萍.爱可欣敷料(纳米消毒银凝胶)在预防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研究[J].中国医院感染杂志,2008,18(4):511-512.
[9] 刘焕亮,王慧杰,袭著革.纳米银的抗菌原理及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8):736-739.
论文作者:黄燕婷,梁惠冰,谭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5
标签:细菌论文; 消毒液论文; 输液瓶论文; 凝胶论文; 表面论文; 静脉论文; 生长论文; 《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