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林业的经营思想——On management ideas of China#39;s forestry,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中国林业论文,management论文,ideas论文,Chin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在回顾我国数十年林业发展历程的前提下,深刻剖析了我国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济政策和经营方针的严重失误。通过对国内理论界多种林业经营思想的讨论,阐述了新的中国林业的经营思想,即建立生态经济型林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林业战略指导思想、重点、目标和措施,认为目前是真正研究解决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有利时机。
林业经营思想,是指明林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问题。正确的经营思想,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能够引导林业沿着健康持续的道路前进。反之,就会造成重大失误,而这种失误往往带有全局性。因此,林业经营思想是关系到林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森林除了生产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外,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个生态和社会问题。森林多姿多采的自然景观,是一个不能替代的奇妙世界。它吸引作家、文艺家、画家和诗人等产生激情和灵感,创作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传世之作。因此,森林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如果说,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是以破坏森林为代价,那么,时至今日,由于破坏森林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及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问题,使人们觉醒到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一、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48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中国林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建国初期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在东北、西南和东南等重点林区建立了130多个国有林业局,在一部分国有林区和荒山荒滩,建立了4200多个国有林场,成为向国家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重要基地。并普遍开展了护林防火,防治森林病虫害,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为了加强林业生产建设技术基础工作,提高林业科技水平,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地县和大型林业企业都设有调查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单位。全国设有3所林业大学和8所林学院以及18所农业大学(农学院)的林学院(系),专门培养林业专业人才。同时,大多数省、自治区都设立了中等林业专科学校。
48年来,全国林业职工已由1949年的数万人增加到240多万人,成为一支艰苦奋斗、能打硬仗的林业产业大军。
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原绿化蓬勃发展,成绩显著
在全国918个平原县中,已有不少县达到绿化标准,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林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平原农区扎下了根,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了昔日农区的经营模式。经营耕作的对象,由单层粮食作物变为乔灌草,粮林果,药菜杂等多层次多种类植物;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向农林牧副渔工交商等多业发展;空间环境的开发利用,由单一的田土资源,变为地下的矿藏,微生物和地面上的土地,水体以及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资源有规划的立体开发;由不惜代价争取粮食高产,变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集约经营,尽量争取少投入、多产出。这一现象不仅生动地表明了林业在农区的地位和作用,也预示着平原林业将步入一个新的境界——生态经济领域。
(二)防护林体系建设全面开展
“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沿海和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加上1995年国家批准的黄河中游,淮河太湖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四大新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将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迅速发展
我国从50年代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到1996年,全国共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99处,总面积达7185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7.2%。与此同时,还在不同地区划定了一批禁猎区、禁渔区、禁伐区,采取这些措施,使许多珍贵稀有或濒危动植物得到了保护。
我国参加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同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湿地亚太组织及与美、英、德、日、澳大利亚等国的自然保护组织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与日本、澳大利亚相继签署了政府间的候鸟保护协定。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还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野生生物的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等,不仅对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建立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且使全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有了法律和政策的依据与保障。
(四)森林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旧中国的森林工业十分落后,产品单一,作业方式原始。建国以来,国家有计划地开发天然林区。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天山、阿尔泰山、秦岭、白龙江、金沙江以及南方九省区,分别开发建设国有林区和南方集体林区,在国有林区先后建立了138个林业企业,在南方集体林区建立了采育场,成为向国家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重要基地。
林产工业已经从单一的制材工业发展到产品品种多、加工程度深的综合利用新阶段。其产品已从锯材及少量胶合板扩展到各类纤维板、胶合板、刨花板、木丝板、细木工板等多种产品系列。80年代开始生产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创花板等世界先进产品,部分产品已走向国际市场。松香、栲胶、紫胶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松香的年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
林业机械制造业已形成相当规模,从营林、采伐、集材、运材到加工利用,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有的生产流程已实现自动化。
(五)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体系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国有20多省(区)建立了专门的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进行了4次森林资源清查,摸清了全国森林资源底数。在全国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库,贮存和管理着全国2800多个县的森林资源数据。森林资源的调查规划设计,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制止乱砍滥伐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工作逐步得到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回顾几十年来我国林业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多年积累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溯本追源,在经营思想、管理体制、经济政策和经营方针等一系列总体决策上,忽视了林业的特点,违背了林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产生重大失误,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老林区可采资源萎缩,企业经济危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采取重取轻予的政策,单纯向森林索取,不承认林价,只计算采运成本,加上木材价格偏低,使资源消耗得不到必要的投入和补偿。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和林业产业的特殊性,以及林业企业社会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企业无力进行简单再生产,更谈不到扩大再生产。这种“重取轻予”的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掠夺政策,违背了资源再生产规律和价值规律。
——在投资政策上,长期以来,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单一的产业结构,资金与物资挂钩,木材采运按工业管理办法,收入只扣除采运成本,利润上交财政。忽视森林的保护培育和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的投入。当前,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仍然减少,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在清查间隔期内,其面积减少70.90万hm[2],年均减少27.10万hm[2],蓄积减少25337.21万hm[2],年均减少5473.17万hm[2],其中东北、内蒙古区减幅最大,年均减少面积20.12万hm[2],蓄积减少3213.50万hm[2]。由于可采资源减少,一些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采伐中龄林,形成“越穷越采,越采越穷”的恶性循环。造成企业经济危困的局面,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质上是个政治问题。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增加了林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产销脱节,责权分离。国有林区的木材生产计划是国家安排下达的,而企业归地方管理。为了完成向地方财政缴纳利税的任务,总是要靠多生产木材来增加收入,从而造成计划外采伐;加上企业安排职工家属和知识青年就业,又必须扩大采伐量。这种多头领导的体制,在世界各国也是少见的。在南方集体林区同样存在多头经营木材问题,造成乱伐森林的严重后果。
——采伐与更新方式不当,林区生态失调问题日益明显。
多年来主伐方式采取大面积皆伐,尽管强调了采育结合,但迹地更新树种单一,大多形成针叶纯林的单层林分。林木生长率低,病腐率高,虫害严重。野生动植物减少或消失,不能形成复合的生物群落,很难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土壤肥力下降,导致每hm[2]蓄积量和森林质量在持续下降,特别是由于整地不当,加上针叶纯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导致林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气候出现异常,旱涝灾害加剧。森林在气候和水文方面的作用日渐减弱。
多年来,老林区在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思想指导下,经济政策和投资政策不当,管理体制不顺,加上林业企业基础工作薄弱,经营粗放,管理落后,经济效益不高,可采资源日趋枯竭,这是现阶段我国老林区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二)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群众运动中,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形成面积不实,成活率不高,造林质量不好等许多问题
第1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103万hm[2]。年平均造林面积206万hm[2]。1958年林业部提出第2个五年计划再造林1.2亿hm[2],平均每年2400万hm[2]。要求5年内基本上绿化祖国。据统计1958年完成1733万hm[2],1959年完成1866万hm[2]。但面实不实,虚数很大,成活率很低。群众比喻说:“春满山,夏一半,秋不见”。由于50年代照搬苏联的经验,如树种选择、混交方式、造林密度、抚育管理等,不适合中国国情,普遍出现了单位面积植株过密,林木分化现象严重,树种单一,形成大面积纯林。许多地区造林后变成“小老树”。有的病虫害严重。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造林灭荒”的热潮。各级领导层层签定绿化责任状,限期消灭荒山。如果不讲区划规划设计,不分立地条件,不讲适地适树,只要栽上树就算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难免还会出现上述的类似问题。众所周知,林业一般地具有林木生长周期长,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一旦发生全局性的失误,其后果更加深远更加严重。1989年和1995年,中国林业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两本好书,一是《中国森林立地分类》,一是《中国森林立地类型》。作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建立了适合于我国条件的统一分类系统,对造林营林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作了详细的阐述,为林种和树种的布局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标志着林业基础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希望林业决策部门能够进一步重视增加造林营林工作中科技含量的问题,将决策置于科学的基础上,并符合林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也希望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制订一个本省区的中长期林业发展战略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是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林种树种和林下植物配置,确定林业生产建设布局、建设重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措施。因为重近利轻远谋,重局部轻全局,是不可取的。做为决策部门,如果胸中无全局,或脱离实际,就会指导不力,指挥不当,分不出轻重缓急,抓不住重点,则不利于推进林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回顾一下我国林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面向未来,振奋精神,振兴林业。对过去决策上的失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缺乏经验,特别是在几十年“左”的思想影响下,有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原因。二是对林业的认识不全面。我国林业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和林业系统广大干部和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晶,但却经历了曲折而坎坷的发展道路。1958年“大炼钢铁”,“大办食堂”,使山地丘陵地区1000多万hm[2]的森林,无偿地作为能源付之一炬,造成了建国后中国森林的第1次大破坏。60年代,中国又出现了第2次生育高峰,每年以1500万人的速度增长,给现有耕地带来巨大压力,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到处大面积毁林开荒,特别是十年“文革”,全国森林资源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从而形成了中国森林的第2次大破坏。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1985年对南方九省区开放木材市场,由于没有认真地调查研究,未能相应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便匆忙放开价格,无形中助长了乱砍滥伐之风,这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后果。这种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原因波及到森林的大破坏,作为各级林业部门是无法扭转的。一部近半个世纪中国林业现代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里有成功的欣喜,有失败的慨叹,经验教训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面向未来,又感到大有希望。我们总结历史教训,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集中一点,就是经营思想上的失误,就是没有摆正林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们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已经成熟起来了。
三、关于林业经营思想的种种论述
近10多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十分关心林业经营思想问题,都在著书立说,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
——“生态林业”论。强调发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所具有的空间、时间、种群、生产和演替等优势,使生物种群配合和食物链多次循环利用所形成的结构,生产力达到最大,经济效益最高,又能净化美化环境的一套生物技术体系,形成综合效益的新型体系的产业。“生态林业”决不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其实质是从生产角度强调森林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原则,摒弃单纯追求木材生产,不考虑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正确处理木材生产与生态利用的关系,把维护森林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这应该是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格局的指导原则。具体地说,我国林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应该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按自然区域,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区划,规划设计,建立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经济型的林业生产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
——“现代林业”论。认为现代林业是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认为现代林业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产物,是现代科学知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宣传,提高认识,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法制化,同时透过新技术的采用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经营森林和扩大森林效益的能力,使林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林业二元结构”论。其实质是公益林业和商业林业这样两类功能性质不同,经营机制有别的林业。
——“木材培育”论和“林业分工论”。“木材培育”论,主张在面积不大但立地条件优越、交通方便的宜林地,采用科学营林方法,营造速生丰产林,以资金的高投入和先进技术,实行集约经营,追求木材高产和高效益。“林业分工”论,主张在国土中划出少量土地发展工业人工林,逐步承担起全国所需大部分商品木材任务,称为“商品林业”。另外,划出一部分称为“公益林业”,包括城市林业,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专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再划出一部分“多功能林业”,是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的中间过渡形态。
还有的学者提出“全面经营”论,“效益协同”论,“知识密集型林产业”以及“社会林业”等。
上述种种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对林业经营的理论基础和由此而形成的经营思想,是随着人们对森林的认识逐渐深化的一个过程。当前,在国际社会生态意识觉醒和环境危机感增强的新形势下,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应当是认真研究解决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有利时机了。
四、对中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一)林业面临的形势严峻,要转变思想观念
历史的脚步,已经临近21世纪门口。作为地球生物圈的一员,人类将带着种种困惑和与自然界的重重矛盾,忧心忡忡地开始进入新纪元。
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创建最多,破坏最大,损失最重的一个世纪。在过去近百年中,战争与和平,科学与愚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截然相反的人类行为和反差极大的社会现象,交织成一幅幅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历史画面,显示着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环境取得辉煌胜利和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又欠下了多少孳债,埋下了多少隐患,引发了多少灾难和遭到多么无情的报复与惩罚。
——全球淡水、能源、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野生生物物种大量灭绝和濒于灭绝;
所有这一切,都致命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摧残着地球的承受能力,从而给繁衍失控的人类带来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
中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自然生态和再生资源的状况也十分严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将会更加严重。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任,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制定21世纪林业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明确认识和理解林业和森林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改变传统林业的旧观念和旧的生产方式,以及障碍林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
(二)认清我国林业的两种发展趋势
一是老林区可采资源枯竭,木材产量在下降,木材消费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变化,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木材的供给将是十分紧张的。同时,现有木材利用率低,产品的规格、品种及质量,不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造成结构性短缺,而这种短缺,又进一步加剧木材供应总量不足的紧张局面,这是我国木材工业所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趋势是:(1)营造用材林,向定向培育发展。营造造纸、坑木、胶合板、火柴等专用林,达到速生丰产,材尽其用,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2)林纸结合,势在必行。(3)木片生产将有大的发展。(4)竹材的利用将会更加广泛。(5)林区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是平原、丘陵、山区的林业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平原林业正在崛起;防护林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山地丘陵区在保护、培育和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因地制宜,多林种配合,乔灌草结合,长中短结合,以短养长,通过搞活微观经济来达到提高宏观生态效益的目的。我们逐渐把造林绿化与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整体上走林农复合经营的道路,发展林业与发展地方经济结合,在林业资金短缺情况下,坚持以劳务投入作为林业的主要投入。当然,今后应注意加强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和资金利用率为主来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走少投入多产出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从最近10多年的发展趋势看,今后以林为主,综合治理,优化开发,发展山区林区经济的势头方兴未艾。封山育林,封沙育草育林,投入少,成本低,成林早,见效快,各地因地制宜地大搞封山育林的势头有增无减;经济林的迅速发展和林产品的开发利用,成为山区林区经济的支柱之一,也是贫困山区林区脱贫致富,振兴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建立生态经济型林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内外林业的理论与实践都证明,生态经济理论是发展林业唯一正确的理论。林业是一个独立的产业,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包括乔灌草、野生动物和微生物为内容的产业。是与改善环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作为一个巨大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的特点,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我们发展森林资源,科学经营森林,这个生态系统就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系统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下的组合,成为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在生产和管理上,运用经济的、技术的、管理的以及政策、法规等其它社会手段,合理地调节这个系统的经济活动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建立起一种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相结合的协调型机制,使之实现生态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林区,它是一个大的生态经济系统。一个林业局管理的范围,也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而在无林少林地区植树造林或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是恢复和建立新的生态经济系统。
(四)林业发展战略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林业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50年代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方针。在第1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林业的发展,这个方针又改为“普遍护林护山,大力造林育林,合理采伐利用木材”。60年代初林业部提出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林业建设方针。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在1962年11月提出了“林业的经营,一定要合理采伐,采育结合,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全国林业生产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但是,时隔不久,1966-1976年这个期间,林业事业也同其它建设事业一样,遭到了严重的摧残与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加以确定。这一方针的核心是保护森林,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被率和森林质量。
随着国家战略重点向现代化建设转移,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很有必要重新研究林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使之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应该是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潜力,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生物资源,从实际出发,兴办一、二、三产业。山区林区不是贫困的同义语,潜力在山区、林区,希望也在山区、林区,是大有可为的。
在战略重点上,应该是放在国有林区和南方集体林区。具体说,即现有138个国有林业局,4200多个国有林场,790多个自然保护区,10个防护林建设体系。这是我国林业的基础和命脉。忽视了这些重点,就是舍本逐末,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在战略目标上,应该将提高森林覆被率,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产量,提高质量,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作为奋斗目标。
在战略措施上,要调整林业管理体制;实行国家扶持,给林业一些宽松的政策,使之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尽快地走出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低谷;大力加强林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办林业。
来稿日期 1997年6月
ON MANAGEMENT IDEAS OF CHNA'S FORESTRY
Dong Zhiyong
Ministry of Forestry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erious mistakenofforestry management,system,economic policy underreviewingforestry development in several decades in China.The thoughtof new China's forestry management is establishment ofecological forestry.It is the road,of forestry development.Ithas been put forward that new forestry strategydirectionthoughts,focal point,goaland countermeasure to suitnew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