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40年的民族大认同_斯大林论文

长达40年的民族大认同_斯大林论文

历时40年的民族大识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实践中,创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这些政策在全国推行,并且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使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革,也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建国初开始的民族识别工作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

为何进行民族识别

中国自古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见于史籍记载的族称数以百计,数千年间,往往以不同的“人”、“民人”、“种”、“种落”、“国”、“部”、“部落”、“族”等来表述不同的民族和部落。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对这些部落或民族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始终没有科学、统一的识别,以至于造成了称谓混乱、族落庞杂的局面。

1950年至1952年,中央政府先后派出中央访问团分赴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和内蒙古等民族地区进行慰问。除了宣传民族平等的基本政策外,中央访问团的领导和团员,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询访各地民族的名称(包括自称和他称)、人数、语言、历史,以及文化特点(包括风俗习惯)等。这些深入民族地区的慰问、宣传和询访,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创举,也为尔后进行民族识别作了初步的尝试。不仅受到少数民族热烈欢迎,参加访问的领导和专家,有幸为实现各兄弟民族平等团结、真正弄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民族而身体力行,也感到十分兴奋。比如,费孝通教授当时是40岁出头知名专家,先后担任中南和西南两个团的领导,并亲自深入广西、贵州民族地区访问、调查,至今难以忘怀这段经历。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的原因,各种自称和他称,名目纷繁。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达400多个,仅云南省就有260多个。在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政策过程中,诸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应有多少少数民族的名额、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帮助发展民族经济、开办民族学校、发展民族文化等,都需要首先弄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民族,上述400多种族称,哪些是汉族的一部分,哪些是少数民族?在确定是少数民族的诸称中,还要弄清楚哪些是单一民族,哪些是某一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这种为确定民族族别和族属而作的调查研究、征得各民族同意,经过法律程序认定,并由中央正式公布的工作过程,称为民族识别。这是推行民族平等政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识别民族成分依据什么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所报民族名称达400多个,依据什么来识别哪些是单一民族,哪些是某个民族中的一部分呢?

在当时,我们所能遵循的基本的理论依据,是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也明确指出“封建制度消灭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民族形成的过程”。这就是说,斯大林的定义是根据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诸民族来概括的。

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极不平衡。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资本主义社会前的各种社会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不同少数民族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是,在进行民族识别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述斯大林所说民族的4项基本特征与中国各民族实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于是引发出一场关于什么是民族和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学术讨论。虽然各家学术见解不同,但逐渐地认识到,从部落发展为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普遍的现象。民族存在已有几千年,从理论上概括出几个基本特征来划分不同民族,则只是近现代民族问题突出以后提出的课题;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地理、人文等背景下形成的民族,除了有最一般的同一性以外,事实上仍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不同特点。因而进行民族识别时,既需要遵照斯大林概括出来的4项基本特征,又必须尊重各兄弟民族的意愿和客观存在的差异,避免生搬硬套。

对于从事民族问题研究和参加民族识别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的意见,中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因此,虽然对什么是民族以及民族形成的科学研究与讨论没有停止,但并没有影响民族识别工作的进行,而且逐渐形成了我国识别民族成份的基本共识:只要是历史上形成的在语言、经济、文化、民族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经过识别确认为单一民族,广泛征询本民族意愿加以认定;在许多族称合并为一个民族时,选用哪一个族称作为全民族认同的族称,则依据“名从主人”的原则,通过本民族各层面代表人物的协商来确定。不论其人数多寡,社会发展如何,统统称为民族,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实践证明,中央的支持,既有利于关于民族及民族形成科学研究的活跃开展,也使民族识别顺利进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

55个少数民族得以确认歧视性族称得以纠正

1950~1952年的民族识别工作初步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1953年中央派出畲民识别调查组,分赴浙江、福建等省调查研究畲民族属,认定畲民既不是有特殊风俗习惯和历史传说的汉族一支,也不是瑶族的一支,而是一个单一民族。同年在中央民委领导下,中央民族学院派出了达斡尔族调查组,分赴黑龙江、内蒙古达斡尔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确认达斡尔是一个单一民族,而不是蒙古族的一支。在新疆的民族识别中,除了对俄罗斯、维吾尔族等一些歧视性族称和异称加以更正,1954年还将清代沿袭下来的“索伦人”正名为达斡尔族。

1954年中央民委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在云南操彝语而拥有数十种不同自称或他称的大约300万人当中,经过历史、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调查研究,与当地各层面代表人物协商,认定上述数十种不同族称的群体,都是属于彝族的不同支系,而与四川凉山区的彝族虽然社会形态有明显不同,却属于同一个民族。此外还将云南文山地区的“侬人”、“沙人”、“天保”、“黑衣”、“隆安”、“土佬”等众多族称的群体,归属于壮族。如此等等。结果1953年云南所报260多种族称,顺利地归属于22个族。类似情况,在其他省(区)大同而小异。

经过几年的工作,民族识别已取得重要的进展,1954年第一批确认了38个民族。1954年以后,识别工作逐渐形成高潮。

1955年派出广东疍民、畲民识别调查小组;

同年中央民委组织贵州省民委和中央民族学院等单位人员到贵州省进行民族识别调查研究;

1956年,中央民委向湘、鄂等省派出了土家族民族识别调查组,同时,川、黔、云、桂、湘、鄂、粤、甘、青、藏等少数民族分布较集中的省(区),还进行了较有系统的民族识别调查。

除了这些专题调查,从1956年开始中央又着手组织对少数民族全面的社会历史调查。1958年,组成16个调查组,分赴各省(区)民族聚居区,深入调查各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语言及文化艺术等,至1964年才基本结束。人数最多时达到1700余人,其中仅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师生就有200余人参加了调查。全面的社会历史调查与民族识别专题调查的成果相结合,使民族成分的确认进展迅速,1964年公布了第二批得到确认的15个民族。

1966~1976年民族识别也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受到严重的干扰而陷于停顿。1978年以后识别工作着手恢复,1982年又有两个民族得到确认。至此,在得到确认的单一民族中,少数民族55个,加上汉族,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在中央公布的民族名称中,有些原有用的汉字名称仍有些不确切或带有一定贬义,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获得本民族认可之后,1963年4月改“佧佤族”为佤族,1965年10月改“僮族”为壮族,1985年9月改“崩龙族”为德昂族,1986年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民族识别工作基本结束

1982年55个少数民族已得到确认,但有些人群原归入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他们要求恢复少数民族成分或更改原来填写的少数民族成分。1982年以后要求作这种民族成分更改的人数达500万,其中有260万人经过识别已得到恢复或更改。主要是:居住在辽宁省和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满族;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边区的土家族;湖南、湖北两省的苗族和侗族;贵州、云南两省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截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绝大多数人的民族成分都已经明确地得到确认。民族识别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目前,在祖国大陆还有一些人群,要求继续识别和确认他们的民族归属,台湾的高山族也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征得本民族同意,确定现在统称为高山族的台湾少数民族的多种族称,是一个民族中的不同分支还是本来就属于不同的几个少数民族。其它如香港、澳门回归之后,也还会有一些由于当地历史与居民构成的特点带来的民族识别问题。但从总体上说,全国性大规模民族识别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有些遗留问题和地区性特殊民族识别问题,有了半个世纪民族识别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有了半个世纪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在中央领导下是较为容易妥善地得到解决的。

中国的各民族,一方面都有本民族长久发展的历史与文化,又长期地共同生活在统一的中国,共同创造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各民族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整体性。除了数千年间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中国这个铁的事实以外,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也反复证明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殖民地统治面前,任何一个民族单独进行独立解放都不可能实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中国各民族联合成一个中华民族整体,才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同样,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发展有先后,也只有中国各民族同心协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能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在现代化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复兴。

标签:;  

长达40年的民族大认同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