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路径研究论文_孙凡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路径研究论文_孙凡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W2015099),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高校课堂的教学规律及实效性研究》(JG18DB149),2019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建构研究》(2019lslktqn-064)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原则,在公开场合中多次提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共同发展新局面的思想,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就在于打造文化构建路径。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第一个理念是和平。和平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是人类团体之间既没有武装暴力的状态,和平不等于安全,但是和平对提高国家安全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和平是一个国家追求的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不能将和平与安全等同;和平是解决冲突矛盾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最有效手段,不能将争取和平作为提高国家安全能力的根本途径;和平的正义性是相对于非正义性而言的,强权政治下的和平具有非正义性,要区分开尊严和平与屈辱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是有尊严的和平,是以和平的正义性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改变的正是那种非正义性和平的不合理状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第二个理念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穷,摆脱落后,发展是国人的共同心愿和迫切要求。“发展”一词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备受人们关注,但究竟什么是发展,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从哲学层面上来说,发展具有世界观涵义和历史领域涵义。世界观意义上的发展由内在必然性决定的社会前进普遍历程,而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不断趋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历程。世界观上的涵义与社会历史领域的涵义具有内在共性的,都强调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看作是本国的要务,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没有给予每个国家以公平发展的机会,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占据了发展的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却处于不利地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发展是共同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本质是平等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第三个理念是和平。公平的涵义具有多义性,可分为一般公平和特殊公平。一般公平是指,包括效率和平等两项原则,也即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原则,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公平可定义为效率和平等,或者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特殊公平,顾名思义就是指效率和平等的一种或者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的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蕴含的公平理念既包括一般公平,又包括特殊公平,这种公平的新型国际秩序无疑是大部分国家所支持和向往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蕴含的文化实践路径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大举措,文化构建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同,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在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种义利观,确保其顺利实现。

(1)“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

长期以来,权力之争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主线,即使进入21世纪,对抗性思维仍不时出现。但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当下,各个国家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理应恪守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合则强,孤则弱”,才是新型权力的真谛。

(2)“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义利相兼的新型义利观

新型义利观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崭新表达方式,亦是中国传统“义利相兼”思想的当代延续和发展。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说,“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就是要在同发展中国家打交道的时候,坚持道义为先,更好地重视和照顾他们的需求。这传承了中国对外交往的优秀品格,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成为中国外交一面重要的旗帜”。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是中国新型义利观的核心要义。基于新型义利观,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倡议,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践行正确义利观,就要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这一立场是对中国新型义利观底线意识最直接的表述。

(3)“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中国古代先贤对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精辟之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文明互进共荣的精彩诠释。编织“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承认人类社会各种文明的平等地位,树立多种文明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要秉持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态度与原则。他向世界呼吁,不要用“文明冲突论”来试图制造文明之间的对立,也不要用“普世价值观”来试图消解其他不同文明,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只要不抱偏见,坦然接受文明平等的理念,就能理解文明互进和文明共荣的道理。

(4)“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结伴不结盟”的新型交往观

“结伴不结盟”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双赢互利的共同体,而不是基于零和自利的共同体。习近平明确提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各国都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能够基于自愿自觉形成一种自然聚合。“结伴不结盟”,就是要破除周边国家和少数大国对中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的恐慌,对冲大国崛起的结构性矛盾观念。中国主张要和平不要冲突、要合作不要对立、要公平不要强权、要共赢不要零和,我们着眼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走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对外交往新路。

最后,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习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概念到意识、从意识上升为共识,还需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世界各国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的时候,经济将作为纽带把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在一起,人类将真正迈向世界史,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将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王毅.促进和保护人权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2-27(21).

[6]王伟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J].中国社会科学,2015(10)

作者简介:孙凡(1983-),女,满族,辽宁抚顺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中外文化比较。

论文作者:孙凡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路径研究论文_孙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