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正大焦化有限公司 271200)
摘要:我国的煤矿资源丰富,通过焦化配煤,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保证煤焦质量,这离不开合理科学的制备工艺。本文对焦化配煤的工艺控制进行了简单研究,主要研究了焦化配煤的煤料堆放合理性,消耗合理性以及各种型号配比的合理性,并结合某一配煤厂的实际运用对其生产实践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焦化配煤;工艺控制;研究;生产实践
引言
合理科学的焦化配煤工艺能够提升用焦质量的稳定性,对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研究煤场库存良好利用、配煤结构稳定性研究以及对焦煤资源的利用进行了研究。主要通过以A企业在细化煤种分类、优化配煤结构以及强化工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例,研究了焦化配煤的研究进展和生产实践,以下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一、堆取配料的前提
堆取配料的主要工作目的是提升用焦质量的稳定性,对库存煤资源进行合理运用,以及提升制备工艺的合理性。堆取配料的工作需要遵守以下的前提。首先,要严格遵守“首保强度降灰控硫”的基础原则,它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焦炭生产强度的稳定性[1]。其次,要根据炼制的条件不同,对不同种类的焦炭设定不同的质量判别标准,主要有M40、M10、Ad以及Sld等不同的型号,需要从炼焦车间进行质量控制。最后,要对焦煤的质量进行检查和修正;同时采取“区域配煤”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配煤调整,提升工艺的合理性,提高配煤工艺的效率;综合考虑现有的工艺技术水平,合理的定制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控制措施。
二、堆取配料的过程
(一)按堆放置,平铺直取
部分煤料的质量较为稳定,且各个种类之间较为接近,此时只需要按照大种类进行区分堆放即可,主要方式是“平铺直取”。例如,A企业在对煤质量相近但矿点不同的媒,采取了每2到3个矿点,在40到60m的区域内进行“平铺直取”。然后再进行分级,并做好表示,对应其质量贴上编码。
(二)煤岩把关,分类配比
有的煤料在分级别后,种类变化较多,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质量控制[2]。第一,要利用工业全分析进行煤料质量的检测,进行区分,第二,要根据煤矿开采岩石的种类不同进行区分,避免煤料的种类发生较大的混淆。
按煤岩反射率R变化区分类别。针对不同的R指标范围,划分不同煤类的具体品种,在进行分类确定时,结合已测定的全分析指标进行双重控制。例如:对于配合煤R值的变化,当瘦煤配比为8%,煤岩图反映为13%时说明瘦煤比例已超出范围,此时应反馈到进厂煤把关方面,分析各单种煤的混洗程度,查明配煤过程情况,调研各道工序有无重大变化。
(三)单质双堆,用旧留新
煤料放置时间过长会出现氧化变质的情况[3]。因此,在堆放时将同一质量的煤料放置在多个煤堆上,同时在使用时,挑选放置较久的煤堆,避免煤料变质。对于必须定期消化掉的长期库存煤,当优质品种供应量上升时,再有计划地配人该类煤种。采取单质双堆的措施,才能更容易实现吃旧存新。
例如,A企业的优质煤G、y的值分贝达到了92和98mm,如果放置时间超过了5个月,煤料的G、y值会下降到88和25mm,这样就能会增高采购的花费,实际用料可能需要1400元每吨,而采购时则需要达到1500元每吨的品质。通过用旧留新,采购压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冶金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近灰近距,高硫相间
有时,平铺直取的方式有一定的实行压力,需要采取“近灰近距,高硫相间”的方式进行堆放。当灰分较为接近时,则堆放在一起,这一做法能够避免灰分的波动,合理的运用堆放空间。另外,还需要进行高硫相间的方式进行堆放。例如,对于肥煤中的某些品种,当S分别达到0.60%、1.62%和1.30%时,采取l、3、2相邻堆放,以控制在取用S=0.60%料堆时同时取到S=1.62%的相邻煤堆的情况出现。
(五)优劣限量,保质控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先利用媒料种类的配比实验进行验证,得到基本正确的比例后,再进行推广。首先要确保焦炭质量稳定时的优质品种最低配比,同时考虑次质煤最高配比时的质量稳定程度[4]。不同时期不同煤质均有差别,应区别对待或计算预测。采取该措施,对于质量波动尤其是高灰、高硫煤的配入,能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近年来安钢在保持焦质稳定的同时,分阶段消化了5000t、9000t和6000t库存煤,在基本保证焦质稳定的同时可节约千余万元。“优质限量”就是先保证配料是优质的,然后保证其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最后再进行次质原料的逐步添加,避免在配比时煤料的质量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一般可以采取每一种类煤料占比降低,媒料种类的数量增多的方式避免某一类煤料质量发生变化,影响整体的质量。这种方式不仅使生产质量更加稳定,也会使存放的煤料有较为稳定的使用途径。
(六)模拟配料,合煤验质
为了提升煤参数和煤焦质量的稳定性,应该在实际配比前进行实验模拟,并进行相应的预算,结合生产指标确定生产方案[5]。在完成了预算程序后,要对方案进行实时的调整,合理考虑配煤实际环境和煤料质量的变化情况,运用以下的公式进行矫正:
F(M40)=123.5-2.35Vdaf+0.239G
F(M10)=8.959+3.18Vdaf-0.043G
其中M40、M10分别代表相应的煤料种类型号。
三、生产实践
针对市场资源环境变化很快的情况,A企业通过焦化配煤工艺拓展了市场,并提高了稀缺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供了质量稳定的媒燃料[6]。如下图所示,是A企业在2015年3月到2016年8月的质量指标控制情况。由下图可以看出,在这一时间段,煤焦的质量较为稳定,为企业提供了较强的竞争力。
图1 A企业2015年3月到2016年8月焦煤质量指标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对焦化配煤有了初步了解。并通过以A企业为例研究了主要技术流程,需要结合实际生产指标对煤料的库存进行合理的消耗,并对配比进行实时调整,确保其准确性。通过焦化配煤工艺,企业供煤质量的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规避了长期存放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进行推广。目前,我国的相关行业环境复杂多变,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配比的调整。同时,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自动智能化,提升相关工艺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亮.浅谈焦化配煤及其工艺控制的研究与生产实践[J].中国化工贸易,2014(9).
[2]韩国鹏,张正一,王维政.焦化配煤和工艺控制的研究与生产实践[J].化工管理,2015(20):202-202.
[3]孙轲.浅谈炼焦配煤技术[J].化工管理,2015(20):162-162.
[4]周君.焦化厂备煤及配煤综合系统中PLC的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6).
[5]胡美权.焦化除尘灰与焦化污泥添加配煤的研究[J].燃料与化工,2015,46(3):22-23.
[6]梁向飞.焦化固体废弃物在配煤炼焦中的试验与应用[J].煤化工,2015,43(4):19-21.
论文作者:吕文才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质量论文; 工艺论文; 种类论文; 稳定性论文; 稳定论文; 合理性论文; 企业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