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仿”领“写”,助力作文入门论文_黄叶婵

借“仿”领“写”,助力作文入门论文_黄叶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中心小学 511540

摘 要: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借“仿”领“写”,为孩子的写作铺好台阶、架好桥梁,有效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是引导学生作文入门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三种策略: 一、仿句子,写优美的语言;二、仿片段,写清晰的条理;三、仿篇章,写分明的结构。

关键词:仿写 作文入门 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作文教学却是块难啃的骨头,老师怕教,学生怕写。仿写是学生作文入门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比任何讲授都来得简单、来得清楚、来得有效。吕叔湘先生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借“仿”领“写”能有效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既可以使学生在依样画葫芦中,感悟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促进他们把佳作内化,进行再创作,为孩子的写作铺好台阶、架好桥梁。仿写,毋庸置疑是一个引导学生作文起步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仿写训练呢?

一、仿句子,写优美的语言

仿句子,主要是让学生抓住词语搭配关系,掌握句式和修辞特点进行仿写。许多名家作品句式灵活多变,修辞丰富漂亮,值得学生进行模仿。因此,我在作文入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修辞的模仿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灵活运用所积累的优美词句,使习作的语言更准确灵动、魅力无穷。

1.仿比喻,语言生动。

比喻句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如《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文中的比喻句“雨丝细细的,柔柔的,像花絮一般,随风飘散,然后轻轻地把种子撒在大地上。”作者运用比喻句对春天小雨的特点进行了描绘和渲染,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显得文采斐然,感染力强。我以此为范本,让学生进行仿写: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积极性高,纷纷尝试,仿出了令人满意的句子:

(1)升旗台旁的木棉树高高的,直直的,像一位英勇的战士,守卫着我们的校园。

(2)云朵白白的,软软的,像一根棉花糖,香甜可口。

(3)湖水静静的,绿绿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美极了……

学生通过联想,找出木棉树、云朵、湖水等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进行描绘,形象生动,唤起读者美的感受。

2.仿拟人,语言形象。

拟人句就是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四季童话》“秋姐姐挎着篮子,开始采集最香、最甜、最饱满的果子。”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秋天“姐姐”的身份以及“挎着、采集”的动作,让无生命的秋天活跃起来,使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抒发更引人入胜,让人更亲切更形象地感受到秋天真是一个果实累累、瓜果飘香的季节。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拟人句的魅力后,让学生进行仿写:

(1)校园的紫荆树因为春雨的滋润,一朵朵粉红的花儿向着我们微笑。

(2)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

(3)山上的小溪流哗啦哗啦,哗啦哗啦,高兴得你推我挤……

学生运用拟人手法,把紫荆花、星星、小溪流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使得描绘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3.仿排比,语言细腻。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如《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运用排比句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将漓江水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漓江水独特迷人的美,更感受到作者热情洋溢的赞美。此时,我便顺势进行仿写训练:

(1)家乡的山真美呀,美得让人以为误入仙境;家乡的水真甜呀,甜得让人喝过一口就难忘;家乡的故事真多呀,多得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2)大海的水真蓝啊,像天一样;大海的水真汹啊,像狮子发威;大海的水真宽啊,像无边无际的草原。

(3)郁金香真美啊,一朵朵亭亭玉立,宛如出水芙蓉;郁金香真多啊,五颜六色,仿佛置身在一片花海中;郁金香真香啊,香得能引来许多蜜蜂……

在阅读学生所写的句子时,欣喜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把事物刻画得细致入微,语句层次分明,他们不仅掌握了排比的写法,部分学生还能娴熟地运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仿片段,写清晰的条理

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往往会想到哪写到哪,缺乏条理性、整体性。实践证明,要提高中年段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抓住“段式训练”,将段的“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我会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

1.仿“总分”结构,层次分明。

“总分”结构就是表示总叙和分述的关系的结构方式,是写作中最常见且十分重要的段式。中年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写作,通过反复的仿写训练,不断强化“总分”的段式概念,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总分”的段式写法。《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作者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再分写“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间”的云雾的形态来突出“千姿百态”的特点。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总起句,圈出关键词——千姿百态,再让学生说说其余两句对庐山云雾的哪些形态进行了具体分述,理清段落层次。

以此为范本,创设“放风筝”的主题,让学生进行“总分”段式的仿写。这是其中一名学生仿写的片段: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色的“小蝴蝶”扇动着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鲜红色的“大金鱼”,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在水里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有那精致的“小飞机”,闪着银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这段话第一句总写风筝“越来越多”,很“热闹”,然后第二、三、四句具体写了三种风筝放飞的情景,条理清晰,把总——分的技巧自然结合,让放风筝的热闹跃然纸上。

2.仿“方位顺序”,条理清晰。

按方位顺序描写,指按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顺序,有条不紊地加以描述。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方位顺序进行描写,不仅能清晰完整地再现景物,而且还能增加景物的立体感。《虎门销烟》中的第四自然段“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本段遵循了方位顺序,运用“前面、后面、周围”三个方位词对销烟池的构造进行了清晰完整的介绍,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我以此为范本,提出主题《我的卧室》,让学生运用“方位顺序”进行仿写。下面是一位学生仿写的片段:我的卧室干净简洁,十分舒适。走进卧室,首先看到的是卧室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小床。床上铺着绣有小兔子图案的床单,床头左侧摆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被子上面放着绣有小狗式样的枕头。床的左边是书柜,书柜由上下两格组成。上格摆放着如《稻草人》、《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海底总动员》等儿童读物;书柜的下格摆放着学习用品。床的右边是衣柜,衣柜里摆放着我一年四季的衣服。床尾右侧是一扇落地窗,挂着天蓝色绣有云朵图案的窗帘。透过这扇窗,我可以欣赏小区优美的风景。这名学生以卧室门口为观察点,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了小床、书柜、衣柜和落地窗,条理清晰,让读者对卧室的布置一目了然。

3.仿“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完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三年级上册《一个小山村的故事》第一自然段“山脚下,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人们每天都能听见鸟儿在林子里婉转地歌唱,看到鱼儿在小河中自由自在地游逛。”作者描写了树木葱郁、小河清澈、鸟儿歌唱、鱼儿游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把小山村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抒发了自己对小山村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在教学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仿写来学习作者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带孩子们在校园里走走,仔细观察一处校园景物,去展现校园的美丽。

如下是一位学生的习作片段:踏进校门,一眼便看见高高地耸立在校道左边的白色钟楼,好像一位魁梧的战士守卫着我们的校园。校道右边是一座花坛,花坛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芬芳扑鼻,常常引来花蝴蝶和小蜜蜂翩翩起舞。一朵粉红的花儿好像在说:“校园可真美丽呀!”还没有长大的小树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小榕树下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正在树荫下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钟楼、花坛里的花儿、蝴蝶和蜜蜂、小树、孩子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写出了校园的美丽,更饱含了浓浓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三、仿篇章,写分明的结构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结构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是文章层次、段落的安排方式。它是文章的形式要素,是表达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结构安排得好,会使主题鲜明突出,整篇文章显得完整、统一、和谐,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仿“时间顺序”,显完整。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文章通常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易让人读懂。介绍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件事的发展过程等,都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这样的作文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

如《孔子学琴》一文,课文后面几个自然段按“一晃十天过去了”、“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过了多少天”这样一个时间的顺序,详细叙述了孔子学而不倦、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琴艺,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让读者完整地了解孔子学琴的全过程。

我们也可以以《欢乐的春节》为题,指导学生仿照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进行写作。重点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必须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凌晨、破晓、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半夜、午夜等,借助时间的词语来引领内容,安排段落,使习作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内容完整。

2.仿“移步换景法”,显和谐。

“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如《奇异的植物世界》,这是一篇参观记,写小星和同学们在向导李叔叔的带领下参观植物园的过程,从中展现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一步一景,一个自然段写一种奇异的植物。

教学时,我把这篇课文作为范本,指导学生以《我的校园》为题,采用“移步换景”的顺序进行仿写。重点指导学生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后所见到的最有特色的景物具体地描绘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避免记流水账。

3.仿“定点换景法”,显统一。

我们观察事物时,将所站的位置叫做立足点。定点换景法,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观察时作者的立足点始终不能发生变化,必须固定在一个基点上。

如《观潮》一文,作者始终站在同一位置——海塘大堤,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钱塘江大潮,先写“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再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接着“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最后“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立足点不变,而景色不断地变化,从而描绘出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深深震撼。

教学时,我把这篇课文作为范本,指导学生以《夕阳》为题,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进行仿写。重点指导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观察的需要,选择最理想的立足点,因为表现同一事物时,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其次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即使不用文字专门说明,也应该在描写中让读者领会得到。第三,描写时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即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等,这样才可以把景物写得层次分明、鲜明逼真,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综上述之,如果能够有效借助仿写这个途径,以句段为基础,以篇的形成为目的,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学生作文入门就水到渠成了。并且它一定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助推器,让孩子们的习作妙笔生花、别样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秦世全 作文写作教学初探[J].教学交流,2009,(1)。

[3]吴劭斌 仿写,让语言丰富起来[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年,11期。

论文作者:黄叶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  ;  ;  ;  ;  ;  ;  ;  

借“仿”领“写”,助力作文入门论文_黄叶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