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冲突情境创造“教学时刻”_心理学论文

创造冲突情境创造“教学时刻”_心理学论文

创设冲突情景营造“可教学时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景论文,冲突论文,时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教学时刻”(teachable moments)是指学生愿意学新知识的那一时刻(Brophy,1986年)。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引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乐学好学时,才能真正充当起学习活动的主体的角色,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可教学时刻”,激励学生认知性的内在学习动机,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教师要营造“可教学时刻”,离不开创设恰当的冲突情景。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具有冲突的情景之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与其旧知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不平衡”。而认知不平衡会使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为了解除这种紧张感,学习者就会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一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或者说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扩展,使之包含能解释当前现象的原理,那么,新旧知识就保持了平衡一致,认知不平衡所引起的紧张感就会解除,并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对认知动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固、比较有力的学习动机。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创设冲突情景,营造出“可教学时刻”呢?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引发适当的概念冲突,营造“可教学时刻”

所谓概念冲突,即新旧知识间出现的某种差距或矛盾。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应付环境时,如果环境一直没有什么变化,那么,环境对学习者就没有什么新的挑战,任务本身就显得枯燥无味。但如果环境变化太大,学习者被置于一个完全崭新的环境之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一点也用不上,那么,这种任务的挑战性就太高,会使学习者感到无能为力,结果也激发不了内在动机。最有利于激发动机的办法,是使学习者面对新的环境,面对新旧知识之间产生的某种冲突和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学习者经过自身努力能够加以消除的,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此时,环境就会对学生形成新的挑战,概念冲突就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高一《思想政治》下册“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就上下册教材知识之间引发了如下概念冲突:“既然上册教材中讲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怎样变化,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为什么这里又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也会水涨船高?这和上册教材中的提法是否矛盾?为什么?”在讲“我国的分配和消费”一课时,我根据上下册教材的内在联系,创设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如下冲突:“上册教材中说构成新商品价值的是c+v+m,本册教材中又说c+v+m构成了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与新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既然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值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值都由c+v+m构成,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值不反映剥削关系?”在讲高二《思想政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时,我又利用学生对假象的客观性与错觉的主观性之间的新旧认知误差,要求学生辨析以下观点:“假象就是虚假,虚假就是错觉,所以,假象就是错觉。”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进一步分析假象与错觉之间的关系。由于以上概念冲突都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发的,并且它又适当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因而为学生营造了新的环境,向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他们必须“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对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形成有价值的课堂冲突,营造“可教学时刻”

所谓有价值的课堂冲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认知心理与教材内容所引发的一种矛盾和冲突。要形成有价值的课堂冲突,必须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使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产生某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同时应使所提问题小而具体、新而有趣,并有适当的难度和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形成有价值的课堂冲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我在讲高一《思想政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价格,有时会降到二三百元,有时会涨至六七百元,但一般不会超过一辆桑塔那轿车的价格;一把红岩吊扇的价格无论怎样下跌,也不会跌至和一把普通纸扇相等的价格。应如何解释上述现象?”“商品价格的涨落与价值规律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在讲高二《思想政治》“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时,当学生起立站好后,我要求学生站定不动,然后提出以下问题:“现在大家都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我们所在教室的黑板及桌椅乃至整幢教学大楼的位置也未发生变化,但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应怎样理解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在讲“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同一电器的不同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按同一价格出售电器,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亏本?同一电器生产者出售同一型号的电器,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亏本?以上两种现象有什么区别?它们与价值规律的作用之间关系如何?为什么?”由于以上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认知不协调,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某种悬念,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由此形成了有价值的课堂冲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在此刻讲授新课内容,必然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触发“热点”,激起学生的思想冲突,营造“可教学时刻”

所谓热点问题,即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或较大争议的问题。从教学过程看,热点问题是指社会现实与教材内容之间易产生矛盾的问题,也是学生亟待了解并希望给予正确解答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触发热点,能激起学生的思想冲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认知心理学有关学习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Feather.1982年)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有获得有价值的结果的期望。就是说,人必须认识到他所从事的活动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同时,也预料自己有成功地获得这一结果的可能(即期望)。价值和期望是相乘的关系。任何一项为零,动机则为零。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价值,或自己不可能学好知识,那么,就很难具备积极的学习动机。

政治课教学也是这样。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课程,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够指导行动,学以致用。但是,由于政治课的部分教材内容与形势不相适应,加之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和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因而政治课教学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就使部分学生看不到政治课的价值,降低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进而影响了政治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改变这一现状,从教师方面讲,就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凡是有利于讲透基本原理、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理解社会热点的实例,教师都应大胆联系并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觉得政治课说得有理,学了有用,从而愿学乐学。

教师要触发并剖析热点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困惑和疑虑所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采用“质疑条”的方法来进行了解。所谓“质疑条”,就是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将其疑问记在纸条上,教师收集并筛选出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热点问题,将其汇入与教材内容相矛盾的情景之中,以此引发学生的思想冲突,激发其内在动机,使其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比如,在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时,我针对学生的疑虑,提出:“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为什么还存在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的现象?应如何认识和理解‘共同富裕’与现实社会的贫富悬殊?”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时,提出:“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我国的市场经济都实行宏观调控,这两种宏观调控有无本质区别?原因何在?”在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命运”时,提出:“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有哪些区别?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与资本主义的‘滞胀’现象是否相同?应如何看待‘通胀’现象?”由于以上热点都是在学生思考而不得其解后提出的,因而联系热点以引发思想冲突,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运用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剖析热点,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觉悟,进而提高了政治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潜心创设冲突情景,刻意营造“可教学时刻”,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认知性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Miller,1979年)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之处,引发美感。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学习将是一种令人激动的冒险活动,就很少有人会逃避这种活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觉醒,这种精神很可能持续人的一生。”

标签:;  ;  ;  

创造冲突情境创造“教学时刻”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