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受挫的原因_德国社会民主党论文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受挫的原因_德国社会民主党论文

德国社会民主党缘何在大选中受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党论文,德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举世瞩目的德国大选揭晓了,计票结果显示:由反对派领袖梅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获得了35.2%的选票,而现任总理施罗德领导的执政党——社会民主党获得34.3%的选票。虽然两党选票只有不到一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是对社会民主党而言,其执政地位与大选前相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199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在沉寂了16年之后赢得选举上台执政的,2002年再次赢得选举,继续执政,只是好景不长,近年来德国社会民主党可谓内外交困,以至于不得不把原本明年举行的大选,提前一年举行,其在大选中的表现也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然而,深入分析德国社民党在大选中受挫的原因,总结执政党在改革进程中的得与失,对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百年老党的演变

要了解德国社民党的今天,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历史,它的价值理念。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老党,也是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中最具代表性的政党。它早年深受马克思的影响,具有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鲜明特性。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德国社会民主党从一个受歧视、受迫害的反体制的党变成了认同并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体制内的党,从长期在野的反对党变成了轮流坐庄的执政党。与此同时,它自身也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改良党、从工人阶级政党向人民党的转型。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和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前者信奉的是拉萨尔主义,但是,因为拉萨尔借用了不少马克思的观点,所以该组织也间接地接触到了一些马克思的思想。后者与前者相比,具有更激进的革命目标和革命意识。1875年5月这两个工人政党召开了合并大会,建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其纲领和党章中体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两党合并后,力量和影响迅速扩大,因而遭到“铁血首相”俾斯麦的镇压。1878年10月帝国国会通过了“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简称“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社会民主党由此被置于受歧视、受迫害的非法地位。残酷的镇压激起社会民主党人的强烈反抗意识,这一时期具有革命性的马克思的学说在党内深入人心。1890年9月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废除,社会民主党恢复了合法地位。改良主义开始在党内滋生蔓延,其理论上的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修正主义者伯恩斯坦。他要求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把党从一个革命政党转变为改良政党的要求。德国社民党虽然公开批判了修正主义。但是,随着社民党在议会斗争中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在实际工作中修正主义、改良主义仍在滋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发生了分裂。1918年革命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了执政舞台。随着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改良主义思想和政策很快便在党的纲领中得到确认。在纳粹统治时期,社会民主党再次遭到严酷的迫害,被迫转入地下开展反纳粹的斗争。二战胜利后,德国社民党得以重建,并重新回到改良主义的道路上,投身议会选举。在连续几次选举失败后,德国社会民主党认识到:战后德国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不顺应这种变化及时改变党的纲领和政策,党就难以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就难以走上执政舞台。于是党内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讨论的主题:一是甩掉意识形态上的“包袱”;二是改变党的性质,以适应社会变化。这次大讨论的结果是在1959年党的哥德斯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一个新的党纲。在这个纲领中,抛弃了一切马克思主义的词语和论证,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是:“自由、公正和互助”。《哥德斯堡纲领》还宣称:德国社民党要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变成一个人民的政党,德国社民党要向一切阶层,特别是中产阶层开放。

哥德斯堡代表大会被看成是德国社民党战后的一个转折点,是实现党的转型的标志,它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壮大和上台执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在这次代表大会后,党员人数迅速增长,得票率持续上升,1966年参加了大联合政府,1969年终于登上了执政舞台。此后,一直保持着德国第一大党的位置,并成为德国主要的执政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就这样,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为适应时代发展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德国社会民主党早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工人阶级政党,而是一个联系着更广泛的各阶层利益的政党,但是与其政治竞争对手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党相比,它主要代表的依然是领薪雇员和社会中的下层居民的利益,它的党员主要来自城市工人、职员、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和家庭妇女;它信奉民主社会主义,致力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福利政策、建立福利国家、福利制度;它的基本价值观是:“自由、公正、团结、互助”。

置身两难境地的改革

1998年在德国大选中,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一举击败了连续执政16年的基督教民主联盟,施罗德取科尔而代之,担任总理职务。2002年再次赢得选举,继续执掌政权。但是,坚持社会改革理想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实践中却遇到了极大的麻烦,陷入两难的境地,试图“超越左与右”的社会发展道路,使改革变成了左右为难的选择。

二战后德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被称之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或曰“莱茵资本主义”。它是以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的承诺为原则的。其基本特征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相互合作的政治体制;具有广泛保障作用的社会福利国家;传统的以性别为基础的劳动分工。由此形成了德国独特的以劳动贡献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模式,它与美国为代表的社会援助体制和英国、北欧国家的普遍福利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德国战后的经济奇迹也得益于此。

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并加剧。

苏东剧变,两德统一后,左、右翼政党都支持和迅速通过了1990年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通过西部各州的转移支付将东部地区的社会福利也纳入统一。但是,十年之后,以工资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和以税收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支出总和约占GDP的三分之一,全德领取退休金和社会救济的人口接近工资收入人口,德国财政支出的62%都用来偿还债务和社会福利,庞大的社会保险账户出现亏空,德国联邦政府债务也因此连年超过3%(GDP)的警戒线,国债超过1.3万亿欧元,受到欧盟委员会的不断批评。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德国的学术界、政界和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重新思考并进行德国福利制度的改革。

同时,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极度尖锐化,全球竞争暴露了德国经济的僵化及其结构性的缺陷。

但是,科尔政府因忙于“消化”德国统一,无暇他顾。结果,1998年社民党上台执政时,德国的发展已经陷入困境。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而且经济效率受到抑制。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德国高新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急剧下降。面对这种现实,作为执政党唯有改革才能带领德国走出困境。然而,作为左翼党的领袖,施罗德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所以这一改革确实是社民党政治任务上的重大改变,是一次重要的转折。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高工资、高福利、高税收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国家经济模式难以为继,改革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是社民党长期高举的旗帜,是民主社会主义在政策层面的体现,对其开刀必将背离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伤害社民党所代表的中下层人民的切身利益,搞不好就会引火烧身,自取灭亡。因此,这场改革对社民党来说自然是艰难而沉重的,因为社民党有史以来就是通过建设和发展社会福利制度而取得政治上的成功的。正像有人预言的那样,德国社民党政府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

“2010年改革方案”引发执政危机

面对挑战与考验,施罗德政府还是锐意进取地选择了改革,并宣称是“没有回头路的改革”。在第一任期内,他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改革措施,在经济政策领域,提出了一个包括降低公司税率,减少个人收入税率和削减政府支出达150亿欧元的经济振兴计划,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1999—2001年德国确实经历了一个经济增长期。比如2000年的GDP增长3%,全国范围内的失业人口也曾下降到360万。在社会政策方面,提出了初步成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但是,到2001年底,德国经济又进入衰退,GDP增长率仅为0.6%,失业人口迅速回升到390万左右。徘徊在10%左右的失业率和400万左右的失业人口是德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对此,在2002年大选中“起死回生”的施罗德蝉联执政后,不得不对德国经济采取更强硬的改革措施,同时改革也向社会各个领域的纵深推进。施罗德指出,大幅削减社会福利虽然很痛苦,但如果想为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条件,人们就别无选择。德国需要面对事实的勇气和做出改变的意愿。在2003年纪念德国社民党建党140周年的时候,德国社民党推出了它的改革纲领“2010年改革方案”,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改革措施:1、改革劳动和就业的市场规制:以放松限定为主导,降低雇主解雇雇员的难度、减少失业救济金的额度和时限,即合并失业救济金和社会救济金,把失业救济金标准降低到社会救济金的水平;改组联邦劳动局,强化其就业服务功能。2、改革社会安全体制:改革医疗体制,包括加强身体的预防性检查和降低退休金水平。3、鼓励手工业和改善小型制造业的工作条件。4、继续改革税法,削减公共支出;鼓励投资改善居住和社区基础设施;修改法律,促进合作社金融。5、鼓励企业进行雇员的假期培训;增加对中小学的教育投资;增加公共部门对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增加更多针对年轻人的鼓励和培训计划。

毫无疑问施罗德政府的改革目的是要改善国内的经济环境,给德国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使德国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需要,重振欧洲第一经济体往日的雄风,但是这个改革方案中的许多政策触动了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比如在失业保险方面,政府制定了更加严格的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条件,并降低失业救济金的额度,缩短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时间;在医疗保险方面,增加病人承担费用的比例,非处方药原则上一律该由个人支付,等等。通常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都是钢性的,福利只增不减,人人能够接受,而要大幅度的削减,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显得异常脆弱。由于德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已经相当完善,社会保障思想深入人心,中下层人民当然不愿意失去“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因此,施罗德政府的改革方案一经推出,便引起党内外的强烈不满,执政党的危机一触即发。

在党内,施罗德的改革计划推出后,出现了思想混乱。虽然近年来围绕改革问题社民党内进行了连续几年的全党大讨论,对改革目标似乎达成了共识。但是,面对这样一份改革方案,党内许多人还是公开指责这是对社民党和人民的背叛。为此,许多党员宣布退党,仅2003年就有38000多人退出社民党。 基层党员对施罗德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日益不满。左派人士批评施罗德推行有利于雇主的政策,而背叛了自己的出身。面对党内的这种情绪,施罗德宣布辞去党主席职务。2004年7月,社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党内的左翼人士另立山头,成立了“劳动与社会公正竞选联盟”。

在社会上,施罗德的改革方案可谓一枚炮弹,引起社会的动荡。在德国东部地区拥有20%的支持率、同时也是社民党在柏林市的执政伙伴——原东德统一社会党(共产党)的继承者民主社会党将“2010改革方案”比作是广大“失业者和病患为资本主义的危机买单”。2003年5月24日,全国14个城市9万人走上街头抗议。11月8日,10万人在柏林再次举行了由民社党、服务业工会和反全球化激进团体等共同组织的大规模抗议游行。更让社民党“不能承受之重”的是在地方选举中的一路受挫。今年5月社民党在其执政长达39年的大本营北威州以37.3 %的选票惨败给基督教民主党的44.8%,拱手让出这个全德第一大州的执政权。

就这样,内外交困的施罗德总理宣布提前举行大选。大选结果,使社民党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或许这就是执政党为改革所付出的代价。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改革是民心所向,但是,改革向何处去,社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党心民心所向才是改革得以进行下去的保证,否则执政党自身的命运都难以保证,再好的改革目标和改革计划也会付诸东流。

标签:;  ;  ;  ;  ;  ;  ;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受挫的原因_德国社会民主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