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迷失自我_育儿论文

不要让孩子迷失自我_育儿论文

别让孩子迷失自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别让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有许多同性恋者本来有可能不会发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却是出自家庭的原因,走向了同性恋的渊薮。因此,我们要注意——

别让孩子拒绝异性

正在医学院就学的小廖不幸选择了同性恋。他23岁,出身于一个高级医师的家庭。当年,父母参加援外医疗队去了坦桑尼亚,他由祖父带大。

他回忆说,那时,他最害怕在天黑以后听到女人的声音。因为,祖父有着一肚子从“聊斋”中移植的鬼狐故事,他对此苦笑着说:“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传说中的孤狸精、黄鼬精、吊死鬼……都是女的?那时,只要天色暗一些,我只要看到穿一身白或一身黑的女人,立刻就联想到她是来害我的女狐,女鬼,吓得不敢喘气。”

而且,早就死去了妻子的老祖父还有一套挂在嘴边的理论——有出息、有道德的男人应不近女色。

如果说,这位老人的守旧还是可以谅解的,而他的父母——受到高等教育、从事医学科学的人,对孩子的教育也因袭了这样的陈旧观念——他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后,父母连人体解剖、生理卫生等方面的书也对他有意封闭。在家庭中,听不到谈论女人,谈论恋爱和婚姻,暗中却对他是否和女孩子交往戒备森严。对收到的贺卡,母亲会留心严查,发现字体比较柔细纤秀,就追问是不是女同学……

小廖说,他从初二开始出现了同性恋的心理倾向,特别喜欢有男同学陪在身边,互相的身体接触有一种特别的快感,他无法遏止自己追求这种感觉。而在当时,从小形成的“异性恐惧”心理和家庭对他接触女孩子的戒备却使他从这种绝对不会被父母怀疑和干涉中去寻求既轻松又容易得到的满足了。

后来,他有意留要好的男同学在自己家做作业,目的是留他和自己睡在一起,直到高中时,发展到和一个特别要好的男同学发生频繁的互相手淫、拥抱,以至接吻。

他怀疑自己存在着这方面的生理基因,但他也不否认从小接受的性文化教育使自己还不懂得同性恋时就丧失了和女孩接触的勇气。

别粗暴戕伤孩子的初恋

粗暴地戕伤初恋,枯萎了他们的异性恋热情,把他们推向了苦难的另一侧。

清秀的小徐在金融部门任职,今年28岁。

他说,他对自己成为同性恋者,回忆不出小时候有什么异常表现。

事情是从高中一年级时突然变化的。

初中时,有个同桌的女同学就对他有特别的好感。初中毕业,那女同学终于送他一方自己绘了鲜艳的花草、堆砌出一个炽烈“爱”字的纪念卡。

他说,他接受后是兴奋的,而且从此进入了另一种交往,灯下水边、花前月下的携手徜徉,有着说不出的快活。

可是暴风雨突然袭来。女孩子的家长发现了他们来往的信件,逼问出了实情,竟找到他家,气势汹汹地要将此事告诉学校,要拉他到派出所“备案”,审问罪犯一样逼问他们交往中的每一个细节,还凶神恶煞地要他的父母立保证,对女孩今后出什么事要全权负责。

他说,那个持续到深夜的恶梦把以前的一切美好都砸了个粉碎。

面对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哭啼啼,他决意断绝初恋!

可是,从此以后,只要有女孩子对他表现好感(他确实是个容易引起女孩垂青的男孩),他就觉得是要重温恶梦,感到心惊肉跳。渐渐地,他竟觉得自己的初恋只是追求一种情调,而和同性在一起也同样能得到那种情调,于是,他的兴趣开始专注于和自己一样俊秀的男孩子,从容貌到感情一直到身体……

他的一段话发人深思。他说:“恋爱是一个人性发育成熟的必然表现。既然社会排斥同性恋,为什么又粗暴伤害孩子的异性恋呢?早恋,是那个年龄的必然表现;晚恋,不过是计划生育的需要。为什么要给孩子的早恋扣上许多脏帽子呢?为什么偏要让他体察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作另外的选择呢?为什么不给他们的早恋以科学的引导,使他们对异性恋有正确的认识呢?

别让孩子陷入孤独

我们自视清高的传统士大夫文化总把孤独和寂寞标榜为精神生活的一种高境界。

我们只是把自己宥于枯燥的生活模式,我们从不反省自己的心灵孤独,更无视于孩子的孤独和寂寞。

今年26岁,身穿法官制服的小谢这样讲述了他由孤独而发生同性恋的经历——

他是父母的独子。父母都是搞冶炼科研专业的知名专家。他说,他从小就感受到的家庭,是个宁静得连走路的声音都会让人震撼的环境。留过洋的父母住在同样留过洋曾创办过工厂的外公留下的一幢小洋楼里,每人有每人的卧室、书房,一家人相聚的时刻只是在吃晚饭的一间小餐厅里。

他小的时候,被外婆和一个年老的保姆带着,时时响在耳边的叮嘱,只是“别和外边的‘野孩子’们一起玩”。

没有交流,没有欢声笑语,养成了他从小沉默寡言、喜欢独处的性格。当然,生活上的一切也都是静悄悄为他准备好的。

境遇终于发生了转机。他考入了一所远离家乡的北方名牌大学。他面对新的生活茫然失措,他不习惯别人放肆地说笑,不习惯别人撕掳着的打闹,不习惯别人的散漫又不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不习惯求人接受帮助……入学不到两个月,他不知悄悄哭过几次,几次想卷铺盖退学回家。

这时,同寝室来了个大几岁、从部队来的插班生。他热情爽朗,几乎不用打招呼,就主动帮小谢料理了好多事,主动为小谢的待人接物出主意。

渐渐,小谢觉得离不开他了,后来发展到只要他不在身边,就心神不宁,悄悄到处去找。甚至,看到他和别的同学亲热地在一起就觉得一股无名的嫉火中烧……

一次,小谢病了,他送小谢去看病,背进抱出。伏在他的背上,小谢感到肉体接触的无名冲动,竟悄悄吻他的头发。这一次产生的欢愉成了一种刺激,小谢开始有意识地寻求和他身体接触的机会,一直到开动脑筋,和他进行平时很少开的玩笑。他为自己能抱住他,能倒在他身上感到兴奋和满足。人们发现小谢的性格改变了不少,却不知道他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驱动着……

终于有一次,两人看电影,小谢暗中装着无意依偎到他身上,装着无意攥住了他的手,而他却吻了小谢的额头一下,笑着说:“咱俩可别发展成‘同性恋’啊!”

这句话,一下子在小谢心里落地生根。他竟因此判断了自己,又如此发展了这种判断,直到以后……小谢自己承认,和这个同学并没发生性行为。可是,他却从此明确地向同性交往,从中寻求被人理解,被人爱怜的心灵慰藉,只有这种交往,才使他觉得自己不孤独。

……

我们还可以讲述许多形形色色的故事,例如残缺家庭对孩子性心理的影响,一个不懂得爱和怎样去爱的父亲和母亲,一个母亲过分强悍、父亲过分懦弱的家庭……如此等等会怎样使孩子泯灭了自己对异性恋的认可,而去释放和宣泄自己的同性恋情结的。

我们并非以此猎奇。

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们对同性恋现象缺乏正视,但这种现象不只悄然存在,而且近年来出现惊人的上升趋势。国外的科学界也证明,不论是内分泌、脑构造还是遗传基因的差异,同性恋在人群中的存在是客观的,存在这种差异的人如果从观念到意识接受了异性恋,就不会成为同性恋。

我们只想提醒家长们,既然不想让孩子接受同性恋,就要从环境、心理和性格的疏导方面给他们一个认可异性恋的宽松,而防止他们的迷失……

但愿这种提醒会给大家一个警觉。

图/唐云辉

标签:;  

不要让孩子迷失自我_育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