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责任审计论文,现状论文,措施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其“经济责任”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基于特定职务而应履行、承担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和义务。随着2010年中办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2014年7月七部委《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的出台,高校也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仅对离任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同时开展任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规范学校各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改善经济管理环境,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审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下面我们将以某高校2012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为例,探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随着领导干部岗位调整聘任工作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高校处级领导干部定期岗位聘任调整已成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常规举措。2012年恰逢某高校正处级领导干部换届岗位聘任调整,对象涉及全校54个部门,其中职能管理部门24个,学院20个,后勤集团、校医院、资产经营公司等直属机构11个。该校组织部门根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文件精神,拟将全校53名正处级领导干部纳入这一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其中离任23个,届期(仍在原岗位任职)30个。由于该校从事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短缺,组织部门与审计部门沟通,考虑将任职不足两年且仍在原岗位任职的暂不列入此轮审计计划。经过筛查,符合条件的审计项目43个,其中离任23个,届期20个。从以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可看出,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为: (一)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被重视,审计对象基本实现全覆盖。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高校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以岗位聘任为一届期,在领导干部换届后,均会进行一次较大面积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涉及全校各部门正处级行政领导干部。 (二)审计程序上越来越规范。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程序上通常由组织部门上报学校党委常委研究通过,再由组织部门下达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最后由审计部门负责实施。 (三)审计对象岗位职责不同,呈现被审计领导干部岗位多样性。从54个领导干部任职岗位来看,学院20个,占全部审计对象37%;职能管理部门23个,占全部审计对象43%;后勤集团、经营公司及校医院、图书馆直属机构等11个,占全部审计对象20%。 (四)既有届满连任领导干部审计,又有离任领导干部审计。43个项目中,连任项目20个,占全部审计项目46.5%,离任项目23个,占全部审计项目53.5%,占比各将近一半。 (五)先上岗后审计情况较普遍。学校组织部门在领导干部换届聘任过程中,忙于干部聘任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在被审计领导干部就任新的岗位后,组织部门才安排委托。由于高校审计人员有限,再加上组织部门委托需要经过一定程序,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不够及时,存在滞后现象。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高校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人员配备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目前大多高校单独设置了审计部门,但是受学校岗位职数限制,审计部门工作人员数量基本维持在3-7左右。因而形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增大与审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的矛盾。以该校为例,2012年底专门从事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不足3人,而且面临一名审计经验丰富老同志退休,新聘审计人员刚入职的现实情况,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审计内容涉及面较广,包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执行、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民主理财、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而且大多离任干部任期时间跨度长,再加上各高校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四年一次的领导干部轮岗已成为常态,内部审计人员要在较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批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风险较大。 (二)审计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机构不健全。根据两办《规定》及七部委《实施细则》规定,各高校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内部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根据各高校内部机构设置差别而有所不同,一般由纪检、组织、审计、财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通过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促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制度健全完善,形成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联席会议通过下设办公室,起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制度和办法,草拟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总结审计工作经验教训。但部分高校并未建立类似的组织机构,或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实质上也并未有效开展工作。 (三)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经费来源由单一靠财政拨款已转变为多渠道资金筹措,而且在支出上也愈加繁杂,使得审计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虽然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多年,但因为审计对象、部门、行业的差异,至今未建立较为统一而系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上缺乏科学、客观的标准,致使其在实践中难于操作。就当前情况看,有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各高校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根据实践经验和主观判断,在缺乏标准情况下对经济责任的评判也会存在一些偏差。 三、改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与措施。 (一)建立健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按照两办《规定》要求,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涉及面较广,涵盖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有关的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法规执行权等运用情况和绩效情况,还涉及廉洁从政规定等方面。只有依靠纪检监察、组织、审计、资产、财务等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应有的工作成效。同时联席会议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平台。要做好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要协调好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二要认真研究、及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各高校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并从制度上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及工作程序,形成整体合力;使各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成果运用等环节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使之真正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平台,并发挥长效机制。 (二)加强审计流程管理,提高审计质量。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因对象所在单位性质不同而内容有所差别,但内部审计流程基本相同。审计流程是从审计立项开始到审计报告结果出具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操作规范,加强审计流程管理及风险点控制是提高审计效率、保障工作质量的关键。常见工作流程如下: 1.审计立项阶段流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或领导小组拟定年度审计计划→报党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组织部门下达审计委托书。 2.审计准备阶段流程。确定审计人员,成立审计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审计小组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报审计部领导审批→在实施审计工作前3日,向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下达审计通知书、述职报告提纲和被审计单位所需提供资料清单→召开审计工作进点会→被审计人和被审计单位一般在7个工作日内提供述职报告和相关审计所需资料。 3.审计实施阶段流程。审计小组按照审计工作方案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取证→编制和审核工作底稿。 4.审计报告阶段流程。审计小组撰写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报部领导审核→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意见,无论有无意见,均应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回复→有异议→沟通后,决定是否修改审计报告→就修改部分再次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意见→无异议→出具正式审计报告,报审计部领导审批(部分学校还报分管校级领导审批)→向相关职能部门、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送达审计报告。 5.审计整改、归档流程。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30日内进行审计整改,并填制《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反馈书》送交审计部→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不定期向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通报整改情况→审计资料整理、归档。 (三)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审计项目。2015年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要根据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的职责权限,突出审计重点”。同时指出,现在审计中普遍存在应付式、走过场、形式化、花架子式的审计。为解决高校批量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委托部门在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阶段,应考量各方面实际情况,有必要将被审计领导干部工作性质进行分类,在分类基础上,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进行审计,这也是贯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指导原则的要求。 高校按照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岗位职责、经济规模大小和岗位风险等级等标准,将其划分为“必审”、“抽审”两个层次进行管理。这是ABC管理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灵活运用。“必审”对象之一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单位,如学校后勤保障部、校办产业、附属单位等;第二类是经济管理责任较大的职能部门,这些部门虽然没有创收收入,但工作岗位风险相对较大,且管理经费相对较多;第三类是经费较多的学院,学院存在办学收入、科研收入及预算下拨经费等,考虑到高校审计力量因素,一般“必审”对象应控制在所有部门总体的1/3以内。其他列为抽审项目,在完成“必审”项目后,适当安排“抽审”项目计划。这样既能集中精力抓住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又能兼顾其他审计项目,从而用最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四)紧紧围绕审计报告内容,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如何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紧紧围绕审计报告内容,目标明确实施审计。教育部在对高校校长进行审计时,报告框架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基本情况、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业绩、审计结果、审计建议。其中在基本情况中介绍校长任职情况、学校收支总体情况、审计范围及方法;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业绩中包括五个方面:深化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学科建设、办学质量方面,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突出办学特色、自主创新方面,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审计结果也从五个方面陈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情况,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内部管理和对所属单位监管情况,校长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在审计建议中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建议。高校内部审计就各自办学特色及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同,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可借鉴教育部对校长审计的报告框架,规范审计报告内容,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更有针对性。 目前高校经济责任量化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完善,这也影响了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增加了审计的评价风险。高校有别于经营公司及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标,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不能仅由经济评价指标构成。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以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经费自给率、经济目标计划完成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作为对高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的评价已不适合,针对不同的单位及部门,探索建立不同的量化评价指标,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将有助于解决审计评价难、审计建议建设性不强等问题。如采用科研项目新增数、科研收入合同到账率、科研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考核学院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组织科研的能力;用学院经费自给率、学院创收经费增长率等指标评价领导任职期间组织自筹经费的能力及自筹经费增长情况,考核干部的经营能力及绩效;通过资产利用率、更新率、内控制度健全率等各种量化指标全方位考核干部履职情况,作出科学公正的审计评价。除以上指标外,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初,干部管理部门根据不同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和相应的经济职责,通过书面形式签订相关协议,用以约定考核标准、主要责任、目标任务等,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部门以协议内容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五)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提高审计技能。大数据时代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审计工作带来更多机遇,许多以前做不到的统计数据,现在通过大数据平台,很容易取得。大数据平台基础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的建设和完善,使各部门间通过业务往来关系建立了必然的内在联系。审计人员通过分析业务间往来数据,例如一个基建项目,从规划部门可行性研究开始,经过概算,上报审批,勘探设计,招投标选择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图纸设计,施工,验收,结算审计,办理交接入固定资产账,整个项目完成,涉及规划部门、基本建设部门、招投标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后勤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等,都通过这一个业务建立起了联系。如果学校建立起大数据平台,这一业务就会在大平台上流转,审计人员也可多层面提取审计证据,使审计证据更完整充分,从而发现风险控制点及制度上的缺陷,发现问题。这同样也给审计工作带来更大挑战,需要审计人员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学习掌握更多业务知识、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审计技能。 (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除在审计流程上加强管控外,还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在业务素质方面:一是可从兄弟院校实务案例中吸取经验,交流心得,提高业务水平;二是例会制度不可少,在例会上针对及时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打造业务精通的审计团队;三是通过系统内部专业培训,吸取新的知识,审计人员平时忙于完成工作任务,先进的审计理念和知识更新还需名师指引,借助每年的培训学习提高认识、开阔眼界,站得更高,才会做得更好;四是专业考评,专业考评也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一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平时不注重理论总结的,也会就其工作的某一方面深入下去做些理论学习研究。现在互联网较为发达,学习提高途径更多,只有不断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审计工作质量才会不断提高。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经济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岗位评价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离任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