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宝山农场学校 池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这些要求就明确地指明初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每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其实并不够重视语文的学习,甚至表现出的是漠视。班里有个学生高某,他很喜欢学理科,他上语文课时从来都是随心情,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还有就是学生郑某,是个语文基本功还可以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还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中考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有几次上课都因为他们而停下来整顿课堂的学习。
还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中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习题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这些问题真是让我很头疼,也不知道如何提高,但总结下来,发现也有一定的成因。有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养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的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中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来自课外,有些学生却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中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呢?
一、针对“习惯点”狠抓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不少老师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经验模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新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植入原有的经验世界中寻求解释,课学教学变化不大,这些教学“习惯点”,正是教师应该深入反思的地方。
“踏花归去马蹄轻”“深山藏古寺”之类绘画故事也许大家耳熟能详。赵佶曾以“嫩绿枝头红一点”为题考画师,因“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是诗的愿意,大多应试者都用红花绿叶来装点春色,或在绿阴丛中露出红花一朵。高居榜首者则在绿树成阴的阁亭中,画一仕女倚栏而立,唯有其樱桃小口的“一点红”与嫩绿枝头相辅相成,点出主题。真可谓突破习惯图创新,出人意料见水准呀!
二、寻找“局外点”注重案例研究的实效性
案例最具可思可学性。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寻找局外点,构建创造面”的反思,具有可比性,更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实践中可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提供单一课堂案例,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执教者的情感投入,问题的设置,学生回答问题和教师的评点,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三维目标……实施情况如何?二是积极参加“同课异构”活动,根据对比案例,让更多的教师观察评比。
案例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不胜枚举,宋朝“蝴蝶梦中家万里”的诗意,曾被不少考生弄得支离破碎,王亨所绘的苏武牧羊图却独出心裁:苏武思乡,席地而坐,然双蝶追逐其间,画中林木扶疏,上立子规,而月正当空,木影在地,犹闻啼声,从局外人的角度去构思,不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吗?
三、暴露“困惑点”强化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强化理论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能让教师高屋建瓴,时刻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激发思维活动和对教育问题的批判。学习理论的过程,就是暴露“困惑”引导反思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二是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反思自己“教法”的陈旧之处。
“野渡无人舟自横”,聪明的画师画的是一舟人卧于舟尾,手握一支笛子......无聊而吹笛,意打起瞌睡来!“竹锁桥边卖酒家”,高明的画师画的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一片郁郁葱葱竹林中,一幅“酒”旗迎风招展.....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潜心的研究着、探索着、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时刻充盈着我们的头脑,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语文教师去深思。
论文作者:池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1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的是论文; 中考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