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馆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频波[1](2021)在《体育馆乒乓球比赛场地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早期的体育建设中,大多较为注重体育赛场的规模形式,随着体育建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场地的功能性、设备情况、安全舒适程度和绿色环保情况越来越重视。智能系统开始在体育场馆建设中应用,而智能照明是智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项目中,乒乓球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对照明的要求较高,赛场上照明系统的情况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发挥。为此,文章分析了体育场照明系统的特点和智能照明系统的使用优势,探讨了乒乓球比赛场地智能照明系统模型构建,并对乒乓球赛场智能照明系统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乒乓球运动和比赛提供有利的环境。
张熙[2](2021)在《体育馆照明设计思路》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体育馆照明,文章首先阐述了其灯光设计要点,主要包括影响体育馆照明的因素、照度要求和光源与灯具的选择,并分析了照明设备设施的选择、灯光控制方式和配电原则,有助于相关人员了解和掌握体育馆照明标准和照明质量要求,以便选择合理的灯光布置及控制方案。
王乐楠[3](2021)在《基于结构特性的充气膜大空间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充气膜结构作为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秀的结构特性,因此充气膜结构这一轻型结构形式被广泛的使用在大空间建筑之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于充气膜结构的研究多半落脚于结构受力、材料性能以及作为建筑造型形态研究等方面,对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研究较为匮乏。笔者发现,充气膜结构的建筑空间往往有着与传统建筑空间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充气膜结构在大空间方面的应用更为突出。充气膜结构的结构特性恰好能够解决大空间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并且能够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充气膜结构大空间形式。本论文选题,试图从理性的、量化的、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充气膜结构这一结构形式所营造的大空间特点,通过对案例资料和技术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充气膜结构特性对其大空间设计的影响。本文以充气膜结构大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结构特性为切入点,对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设计与应用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归纳对比法对充气膜结构大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体系构成,归纳总结出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充气膜结构的材料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对气膜建筑的结构特性进行发掘,总结分析气膜建筑在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其次,本人通过实地考察与模拟分析法对宝鸡蟠龙新区的气膜烧烤乐园建筑进行现场调研,对其室内大空间的热环境和风环境进行实测与模拟,归纳分析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物理环境特点。最后从形态差异、空间功能、适应性设计、材料特性、构造技术等方面对收集的大量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总结设计原则,最后对宝鸡蟠龙新区气膜商业伴侣公园中的部分建筑进行设计应用的对比解析。本文试图从宏观到微观、策略到手法,全面的结合实际案例,在充气膜结构特性的指导下,对充气膜大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代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推动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创作与发展。
常昊[4](2021)在《基于PSO-SVM和Dialux的体育场馆场地照明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科技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备受重视,因而体育场馆的规模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同时,比赛场地的光环境要求也相对较高,高清电视转播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目前高等级体育场馆的照明设计仍依靠设计师项目经验和试凑方法来实现,节能优化效果不佳。寻求一种便捷且智能的照明优化方法来提高设计效率和减少能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针对高等级体育场馆照明设计的灯具相关参数和照明要求之间的关系特点,探讨了高等级体育场馆的照明优化方法。(1)分析了国内外体育场馆照明的研究现状,以室外足球场和室内手球场、篮球场为例,对其相关标准进行了阐述,并对比研究了传统照明计算方法和照明仿真软件计算方法,利用Dialux 4.13进行照明计算和仿真。结合实际的体育场馆,使用Dialux 4.13建立了三维空间模型,讨论了光源参数和光环境参数对体育场馆照明水平的影响。(2)提出了一种基于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和MFGA(Magnifying Front Genetic Algorithm)算法结合的体育场馆照明优化方法。首先利用PSO-SVM算法预测出每种灯具的数量和灯具高度,再应用MFGA算法优化灯具的瞄准点,最后使用Dialux完成体育场馆场地照明设计。通过输入所需要的照度水平能够得到满足要求的照明设计方案,输出值能够满足高等级体育赛事的照明需求,提高了设计效率,优化了节能效果,为大型赛事体育场馆的照明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3)针对PSO算法的全局搜索和收敛能力,于初始种群中引入混沌理论提高其遍历性,在迭代过程中引入粒子自适应变异算法,避免陷入局部最优;优化了算法中的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提高了PSO算法的应用效果。仿真结果验证了改进的PSO-SVM算法预测精度效果优于SVM及BP神经网络算法,并利用PSO-SVM算法搭建了体育场馆的人机交互界面,提高了照明设计效率。(4)验证了基于PSO-SVM和MFGA算法对于体育场馆场地照明优化设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室内手球场、篮球场和室外足球场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体育场馆照明水平均有所提升。在能源方面,室外体育场节约了35.800kW,室内体育馆节约了6.4kW。
陈笑[5](2021)在《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系统优化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体育场馆的建设及改造十分迅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清(HD)及超高清(4K)体育转播成为常态,人们对体育场馆的光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不同比赛项目的照明要求不一样,导致在能够举办多种体育比赛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中往往存在照明设计过量的问题,不同比赛间的灯具互不共用,且较为依赖设计人员的经验,导致灯具使用数量过多,初期造价增加,后期使用、管理、维护成本增加。为此,本文以有电视转播的综合性体育馆为研究对象,在满足比赛项目照明要求的基础上,以节约电能减少造价为目的,基于贪心算法,以手球、篮球、排球项目为例,提出了一种针对单一项目的灯具布置优化方法和针对不同项目的灯具调节优化方法,为体育场馆照明设计方法提供一点新思路,为降低体育馆能耗做出一点努力。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1)选取研究的照明指标。阐述了照明和体育照明相关概念,介绍了照明质量影响因素,通过搜集资料,探究了主辅摄像机照度与X、Y方向垂直照度的关系,选择水平照度、X方向垂直照度、Y方向垂直照度及其均匀度作为衡量体育场馆照明质量的主要指标,为构建数据库奠定了基础。(2)构建照度数据库。选取运动场地最大的手球项目作为优先考虑项目,根据《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确定了马道位置、布灯范围及相应位置的灯具投射角度,编写脚本程序和Python程序,利用DIALux软件模拟出灯具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照度数据,形成手球照度数据库;分别选取篮球和排球作为第二个比赛项目和第三个比赛项目,根据篮球、排球场地大小和《标准》中相关要求,计算篮球、排球项目灯具投射范围,对手球数据进行整理和补充,建立篮球和排球照度分布数据库,为贪心算法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3)提出单一项目的灯具布置优化方法。利用建立的手球照度数据库,在MATLAB软件中编写针对手球场地的灯具布置贪心算法,运行程序得出灯具位置和投射角度,根据程序运行结果在DIALux软件中建立手球场地模型,与贪心算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灯具布置贪心算法结果的准确性,并与相同等级手球场地照明案例作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贪心算法的灯具布置方法优于人工布灯方法,其使用灯具数量少,节省造价,节约能耗。(4)提出不同项目间的灯具调节优化方法。根据手球项目灯具布置位置,编写篮球场地的灯具调整贪心算法,运行程序并得出灯具投射角度。根据篮球项目灯具布置和排球场地要求,修改参数并运行程序,得到排球场地灯具布置及投射角度。根据贪心算法运行结果,在DIALux软件中对篮球、排球场地照度进行模拟,验证了灯具调节贪心算法的准确性,并分别与相同等级篮球、排球场地照明案例作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贪心算法的灯具调节方法优于人工布灯方法,其使用灯具数量少,并在前一个项目场地布置灯具基础上,不增加新的灯具,通过熄灭灯具和调节角度,满足了后一个项目的照明要求,实现了灯具的最大化利用,减少不同项目间灯具的投资,同时节约了能耗,满足了综合性体育馆不同项目间的灯具使用要求。
李志敏,姜峰[6](2021)在《定西体育馆比赛大厅照明设计实践探索》文中指出近年来体育馆对照明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结合定西体育馆的实际工程项目,对该馆比赛大厅照明设计进行具体分析,依据国家制定的照明标准要求,检测此设计预期效果是否达到设计标准,保证该馆能够在良好的照明环境中运行,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于博[7](2020)在《基于人体感知视角下的体育馆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一届健康促进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渥太华宪章》,提出“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思想,健康逐渐成为了人类发展的重大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各类主题会议的召开以及《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的出台,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体育为健康运动”的风潮。1995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我国也开始了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相关探索;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先后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3亿人上冰雪”等发展战略,随着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等赛事的成功举办和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以及SARS与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群众健康体育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健康建筑和全民健身理念得以推广,体育建筑的发展逐渐聚焦在健康体育建筑上。随着健康体育建筑研究的深入,室内环境研究逐渐开始从健康促进角度思考使用者的物理知觉、空间知觉环境的感受,界定室内舒适度。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相关研究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汇总与分析,准确地掌握了当前人体感知与体育馆设计方面的研究动态,从研究的核心概念入手,对研究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规划。第二章主要包括相关理论研究以及比赛厅室内细部要素的梳理,以人体感知舒适性为基础,采用人体工程学与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室内环境进行分析,分别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感知层面对体育馆比赛厅室内细部要素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将人的主观舒适性与比赛厅客观指标进行联系,整合感官系统与室内环境研究。在此分析基础之上,本文第三章通过实地调研考察的方式对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基于人体感知体验对当前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体育馆比赛厅细部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基于前文的研究与分析,本文第四章通过计算机模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研究了比赛厅各室内细部要素对使用者听觉感知、触觉感知、视觉感知舒适性的影响,并依此提出了应对人体感知舒适性需求的室内细部优化设计策略;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五章针对前文总结的设计原则分别提出了基于人体感知视角下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四大指导性设计策略,对实验结论与理论成果进行了整合与应用。
刘科[8](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宋悦[9](2020)在《复杂形态屋盖的体育馆天窗防眩光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体育建筑发展迈向大规模、多元化、创新化的趋势以及人们视觉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体育馆的屋盖呈现出复杂的建筑形态,这给体育馆自然采光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眩光是体育馆自然采光中的频发现象,会大幅降低视觉舒适度甚至危害使用者的视觉功能,从而对体育比赛结果造成不良影响,眩光问题在复杂形态的体育馆天窗设计中愈发严峻,作为光环境评价指标的关键要素,复杂形态屋盖的天窗防眩光设计显得更为棘手。本文立足于当下复杂的环境背景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体育馆复杂形态的发展趋势和体育馆天窗眩光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国内外对复杂形态特点,将体育馆屋盖的复杂形态分为有机仿生式、拓扑变异式和涌现建构式三个类别,结合不舒适眩光指数(DGI)公式和复杂形态屋盖的特征,分析造成复杂形态屋盖天窗眩光的原因是天窗的布置方式和技术方法;得出天窗的位置、透射率及其与光线的夹角是影响眩光程度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复杂形态屋盖的天窗防眩光设计应遵循布局合理性、自然光透射率适候性、采光量控制精确性三大原则。以复杂形态屋盖的体育馆天窗眩光问题为导向,第三、四章分别从天窗的布置方式和技术方法两个方面探究天窗防眩光的设计方法。首先根据有机仿生式、拓扑变异式和涌现构建式体育馆屋盖的复杂形态特征,采用理论思辨、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探究天窗动态、随机、组团的布置方式更有利于眩光的减弱。复杂形态屋盖的天窗角度和朝向等要素通常要妥协于对形态的追求,本文利用软件模拟从天窗尺度、透射率和遮挡架构三个方面针对具体的技术方法对眩光进行控制。通过对复杂形态屋盖的天窗大小、形状和窗地比等尺度的把控,对天窗角度、天窗朝向和玻璃透光率的选择,以及对天窗附近遮挡架构的灵活增减达到对天窗进光量的精细控制,从而达到对眩光的有效防控。目前国内复杂屋盖形态体育馆的设计对于眩光问题的考虑和精确设计的普及程度较低,缺乏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指导方针,本文意在探索解决复杂形态屋盖天窗眩光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有效途径,以期为复杂形态屋盖的体育馆设计的眩光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向。
郭旗[10](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二、体育馆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馆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馆乒乓球比赛场地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体育场照明系统概述 |
1.1 现状 |
1.2 特点 |
2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应用优势 |
3 乒乓球比赛场地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
3.1 系统组成 |
3.2 应用优势 |
4 结束语 |
(2)体育馆照明设计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灯光设计要点 |
1.1 体育馆照明的影响因素 |
1.2 照度的要求 |
1.3 光源与灯具的选择 |
1.4 灯光控制与灯光布置方案 |
2 照明设备设施的选择 |
2.1 常用灯具 |
2.2 灯具附件 |
2.3 镇流器 |
3 灯光控制方式 |
4 配电原则 |
5 结束语 |
(3)基于结构特性的充气膜大空间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膜结构的发展 |
1.1.2 充气膜结构的广泛应用 |
1.1.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3.1 充气膜结构 |
1.3.2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发展及结构特性概述 |
2.1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体系构成和发展现状 |
2.1.1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体系构成 |
2.1.2 充气膜结构与传统结构对比 |
2.1.3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发展现状 |
2.2 气膜建筑的结构特性发掘 |
2.2.1 材料层面 |
2.2.2 空间层面 |
2.2.3 构造层面 |
2.2.4 建造层面 |
2.3 气膜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
2.3.1 空间形态的多变 |
2.3.2 建造方式的多样 |
2.3.3 应用功能的拓展 |
2.4 本章小结 |
3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分析 |
3.1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调研实测 |
3.1.1 对象选取 |
3.1.2 测试方案设计 |
3.1.3 场地实测与结果分析 |
3.2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模拟 |
3.2.1 室内风环境模拟 |
3.2.2 室内热环境模拟 |
3.3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总结 |
3.3.1 物理环境特征 |
3.3.2 环境稳定性下的结构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结构特性下的充气膜结构大空间设计策略 |
4.1 形态差异下的大空间布置 |
4.1.1 向心式布置 |
4.1.2 棋盘式布置 |
4.1.3 自由式布置 |
4.2 高阔空间下的大空间利用 |
4.2.1 平面功能的复合型利用 |
4.2.2 竖向空间的高效利用 |
4.3 建造快捷下的适应性设计 |
4.3.1 适应性组合 |
4.3.2 适应性建造 |
4.4 材料特性下的交互性增强 |
4.4.1 内部交互性 |
4.4.2 外部交互性 |
4.5 构造技术下的舒适安全性提升 |
4.5.1 空气调节设计 |
4.5.2 灯光照明设计 |
4.5.3 密闭门窗设计 |
4.5.4 声环境设计 |
4.5.5 地域差异性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结构特性下的充气膜结构大空间设计应用 |
5.1 设计原则 |
5.1.1 空间形态的适应性 |
5.1.2 室内空间的高效率 |
5.1.3 室内环境的高舒适 |
5.1.4 调控系统的节能性 |
5.1.5 大跨结构的安全性 |
5.2 应用案例概况——宝鸡蟠龙新区的气膜商业伴侣公园项目 |
5.2.1 项目概况 |
5.2.2 建造过程 |
5.3 结构特性下的多功能应用 |
5.3.1 酒店住宿类应用 |
5.3.2 零售商业类应用 |
5.3.3 温泉休闲类应用 |
5.4 应用对比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论文发表 |
参与科研项目 |
专利 |
实践项目 |
(4)基于PSO-SVM和Dialux的体育场馆场地照明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人工照明在体育场馆中的重要性 |
1.1.2 人机交互照明设计方法 |
1.2 国内外课题相关研究动态 |
1.2.1 国外关于体育场照明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关于体育场照明的相关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课题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课题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体育场照明理论与标准分析 |
2.1 体育场照明相关标准 |
2.2 体育场馆照明光源选择及布置方式 |
2.2.1 光源分析 |
2.2.2 体育场馆灯具布置方式分析 |
2.3 体育场馆照明基本理论 |
2.3.1 单位容量法 |
2.3.2 平均照度计算法 |
2.3.3 点光源逐点计算法 |
2.3.4 眩光及其计算方法 |
2.4 体育照明软件及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IALUX的体育场馆照明仿真 |
3.1 DIALUX模块分析 |
3.1.1 对象目录 |
3.1.2 灯具类型 |
3.2 足球场场地照明建模分析 |
3.2.1 足球场地照明空间分析 |
3.2.2 足球场地灯具分析 |
3.3 手球、篮球场场地照明建模分析 |
3.4 体育场馆主要照明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SO-SVM和MFGA算法的体育场优化算法研究 |
4.1 基于PSO-SVM和MFGA算法的照明优化方法 |
4.2 PSO-SVM算法 |
4.2.1 粒子群算法 |
4.2.2 粒子群算法改进方法 |
4.2.3 支持向量机算法 |
4.3 MFGA理论基础 |
4.3.1 NSGA-Ⅱ算法基本原理 |
4.3.2 MFGA算法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场馆照明优化仿真 |
5.1 数据预处理 |
5.2 足球场场地照明优化方法研究 |
5.2.1 足球场灯具数量和安装高度预测 |
5.2.2 交互界面设计 |
5.2.3 灯具瞄准点优化 |
5.3 手球场、篮球场场地照明优化方法研究 |
5.3.1 灯具参数预测 |
5.3.2 交互界面设计 |
5.3.3 灯具瞄准点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2 体育场馆照明设计考虑因素及照明指标选取 |
2.1 综合性体育馆介绍 |
2.1.1 体育馆等级分类 |
2.1.2 体育照明等级分类 |
2.2 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设计考虑因素 |
2.2.1 光源、配光曲线及光束角的分类 |
2.2.2 灯具布置方式 |
2.2.3 照度计算方法 |
2.3 照明指标的选取 |
2.3.1 照明相关影响因素 |
2.3.2 选取照明指标 |
2.4 小结 |
3 比赛场地照度分布数据库 |
3.1 构建手球场地照度分布数据库 |
3.1.1 计算手球照度数据库规模 |
3.1.2 数据库构建过程 |
3.1.3 手球照度数据库 |
3.2 构建篮球场地照度分布数据库 |
3.2.1 基础参数设置 |
3.2.2 篮球照度数据库 |
3.3 构建排球场地照度分布数据库 |
3.3.1 基础参数设置 |
3.3.2 排球照度数据库 |
3.4 小结 |
4 单一项目灯具布置优化方法及验证 |
4.1 单一项目灯具布置优化方法 |
4.1.1 贪心算法 |
4.1.2 基于贪心算法的灯具布置优化方法 |
4.1.3 贪心算法运行结果 |
4.2 软件模拟 |
4.3 方法验证 |
4.4 小结 |
5 不同项目间灯具调节优化方法及验证 |
5.1 不同项目间灯具调节优化方法 |
5.1.1 基于贪心算法的灯具调节优化方法 |
5.1.2 贪心算法运行结果 |
5.2 软件模拟 |
5.3 方法验证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定西体育馆比赛大厅照明设计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定西体育馆概况 |
3 体育馆场地照明指标 |
4 比赛大厅照明方案设计 |
4.1 马道设置 |
4.2 灯具布置 |
4.3 场地照明布置及控制 |
5 比赛大厅照明设计检验 |
6 结语 |
(7)基于人体感知视角下的体育馆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界定 |
1.3.1 核心概念解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于人体感知视角下比赛厅室内细部特质分析 |
2.1 人体感知与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 |
2.1.1 知觉与体验 |
2.1.2 空间中的知觉体验 |
2.1.3 人体感知在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中的体现 |
2.2 基于人体感知的比赛厅室内环境的多元需求 |
2.2.1 听觉感知的需求 |
2.2.2 触觉感知的需求 |
2.2.3 视觉感知的需求 |
2.3 基于听觉感知的比赛厅室内细部要素构成 |
2.3.1 顶棚材料与构造 |
2.3.2 墙面材料 |
2.3.3 运动地面材料与构造 |
2.3.4 窗的材料与构造 |
2.3.5 座椅材料与构造 |
2.3.6 栏板材料 |
2.3.7 活动坐席布置方式 |
2.4 基于触觉感知的比赛厅室内细部要素构成 |
2.4.1 运动地面材料 |
2.4.2 运动地面构造 |
2.4.3 观众座椅尺度 |
2.5 基于视觉感知的比赛厅室内细部要素构成 |
2.5.1 照明设施布置 |
2.5.2 坐席区尺寸 |
2.5.3 室内色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育馆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现状调研 |
3.1 调研方法与对象 |
3.1.1 调研方法的选择 |
3.1.2 调研对象的选择 |
3.2 调研成果汇总 |
3.2.1 听觉环境现状 |
3.2.2 触觉环境现状 |
3.2.3 视觉环境现状 |
3.3 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现存问题 |
3.3.1 基于听觉感知的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现存问题 |
3.3.2 基于触觉感知的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现存问题 |
3.3.3 基于视觉感知的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现存问题 |
3.4 基于人体感知的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原则 |
3.4.1 技术适应原则 |
3.4.2 绿色健康原则 |
3.4.3 多功能兼容原则 |
3.4.4 多感官协同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人体感知的细部要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
4.1 基于听觉感知的细部要素影响模拟实验 |
4.1.1 实验平台 |
4.1.2 实验过程 |
4.1.3 实验分析 |
4.1.4 应对听觉感知需求的室内细部优化措施 |
4.2 基于触觉感知的细部要素影响模拟实验 |
4.2.1 实验平台 |
4.2.2 实验过程 |
4.2.3 实验分析 |
4.2.4 应对触觉感知需求的室内细部优化措施 |
4.3 基于视觉感知的细部要素影响调查研究 |
4.3.1 调查方法 |
4.3.2 样本特征 |
4.3.3 结果分析 |
4.3.4 应对视觉感知需求的室内细部优化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人体感知视角下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策略 |
5.1 优化材料技术的选择 |
5.1.1 材料与技术的功能适应 |
5.1.2 材料与技术的经济适应 |
5.2 提升建筑的环境效益 |
5.2.1 绿色材料的广泛应用 |
5.2.2 室内环境的实时监测 |
5.3 探索多元模式的转化 |
5.3.1 空间模式灵活可变 |
5.3.2 照明模式多态兼顾 |
5.3.3 看台模式动态适应 |
5.4 深化多感官耦合设计 |
5.4.1 热声复合因素的深化应用 |
5.4.2 色彩热效应的深化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
1.2 研究背景 |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1 低碳建筑 |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1.4 研究现状 |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
1.4.4 现状总结 |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
2.1.1 地域性特征 |
2.1.2 外部性特征 |
2.1.3 经济性特征 |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
5.1.1 太阳能系统 |
5.1.2 清洁风能 |
5.1.3 热泵技术 |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
5.2 结构选材优化 |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项目实施 |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
6.3 项目优化 |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对现状的启示 |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
附录 |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9)复杂形态屋盖的体育馆天窗防眩光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现有研究 |
1.2.2 国内现有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概念解析和研究内容 |
1.3.1 概念解析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第2章 体育馆复杂形态屋盖与天窗眩光问题解析 |
2.1 体育馆复杂形态屋盖类型分析 |
2.1.1 有机仿生形态屋盖 |
2.1.2 拓扑变异形态屋盖 |
2.1.3 涌现建构形态屋盖 |
2.2 体育馆复杂形态屋盖天窗眩光的产生原因 |
2.2.1 屋盖的复杂体量主导天窗布置方式 |
2.2.2 屋盖的复杂造型制约天窗技术方法 |
2.3 体育馆复杂形态屋盖天窗眩光的影响要素 |
2.3.1 屋盖复杂形态限制光源位置 |
2.3.2 天窗透射率决定光源亮度 |
2.3.3 屋盖天窗高度制约光源入射角 |
2.3.4 运动员和观众视线范围 |
2.4 体育馆复杂形态屋盖天窗防眩光设计基本原则 |
2.4.1 契合复杂形态的天窗布局合理性 |
2.4.2 顺应地域差异的自然光透射率适候性 |
2.4.3 控制复杂角度的天窗采光量精确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育馆复杂形态屋盖的天窗防眩光布置方式 |
3.1 有机仿生式形态屋盖天窗动态布置 |
3.1.1 流动布置空间网架仿生屋盖天窗 |
3.1.2 自由布置壳体仿生屋盖天窗 |
3.1.3 均衡布置悬索仿生屋盖天窗 |
3.2 拓扑变异式形态屋盖天窗随机布置 |
3.2.1 三维裂变屋盖天窗的渐变与突变 |
3.2.2 扭转交叠屋盖天窗的混沌与融合 |
3.2.3 放射衍生屋盖天窗的离心与散落 |
3.3 涌现构建式形态屋盖天窗组团布置 |
3.3.1 相似或互补布置重复叠加型屋盖天窗 |
3.3.2 分形布置层次分明型屋盖天窗 |
3.3.3 断续布置疏密相间型屋盖天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馆复杂形态屋盖的天窗防眩光技术方法 |
4.1 体育馆复杂形态屋盖天窗尺度的精细把握 |
4.1.1 依据屋盖复杂体量权衡天窗大小 |
4.1.2 参照复杂屋盖形态确定天窗形状 |
4.1.3 遵循光气候分区和运动项目控制窗地比 |
4.2 体育馆复杂形态屋盖天窗透射率的智能控制 |
4.2.1 联动调整复杂形态屋盖的天窗角度 |
4.2.2 系统调控复杂形态屋盖的天窗朝向 |
4.2.3 光感控制复杂形态屋盖采光玻璃透射率 |
4.3 体育馆复杂形态屋盖天窗遮挡构架的灵活增减 |
4.3.1 规避外部复杂形体的不利遮挡 |
4.3.2 减少内部复杂结构形成自遮挡 |
4.3.3 增设适当可调控混合遮挡构架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1 健康 |
1.4.2 大众体育建筑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
2.2.1 建议模式对比 |
2.2.2 场地标准对比 |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体育馆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馆乒乓球比赛场地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J]. 吴频波. 光源与照明, 2021(06)
- [2]体育馆照明设计思路[J]. 张熙. 光源与照明, 2021(06)
- [3]基于结构特性的充气膜大空间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乐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PSO-SVM和Dialux的体育场馆场地照明优化设计研究[D]. 常昊.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系统优化设计[D]. 陈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定西体育馆比赛大厅照明设计实践探索[J]. 李志敏,姜峰. 城市建筑, 2021(06)
- [7]基于人体感知视角下的体育馆比赛厅室内细部设计研究[D]. 于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8]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9]复杂形态屋盖的体育馆天窗防眩光设计研究[D]. 宋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10]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论文; 照明系统设计论文; 室内照明设计论文; 照度均匀度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