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短视行为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短视论文,高等教育论文,透视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更为惊心的是,由于办学观念滞后和转轨时期暂时的竞争失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中存在许多短视行为,如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无序、专业设置盲目跟风与低水平重复、教育模式上本末倒置、办学规模上求大不求强、学术研究方面追求急功近利等,造成办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更有赖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暂时还很难形成竞争优势。要摆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窘境,一方面只能依靠国家克服困难,加大投入;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加强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迈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可喜的第一步,不仅带来了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春天,而且对于促进居民消费、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04年6月28日止,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683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1900多万人,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还远算不上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在世界100所知名大学的排行榜上,中国榜上无名。反思我国高等教育落后的原因,除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水平较低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落后,使得我国有限的高等教育办学资源在利用方面又因为办学的短视行为而存在着惊人的浪费现象。
表现之一: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无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高等教育不可能独立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当高校管理者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这一问题时,实际上高校已经被推向市场经济的涌潮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种形势下,单靠国家投资来办高等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挑战和机遇,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源,成为高校领导层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得到更多的生源,许多高校大作表面文章,片面追求校园建设的高格调,忽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图书仪器设备的购置,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校园建设上,校园面积一个比一个大,房子一栋比一栋高,装饰一栋比一栋豪华,新校区一个比一个漂亮。英国诺丁汉大学曾经在一次学科评审中得到1000万英镑的奖金,学校经过激烈讨论,最后决定:以5万英镑的年薪,从世界各地引进200名优秀人才,从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诺丁汉大学实力大增,在不少领域的排名纷纷上升。一位中国大学校长感慨:“这笔钱如果到了中国高校手里,第一个用途很可能就是拿来盖楼,添置实验室。”当前,中国高校的圈地运动正如火如荼。据统计,截至2003年12月,全国已建和在建大学城54个。南方某市大学城规划面积7000公顷,相当于26个北京大学的占地面积。河北某地为建大学城借了20多亿元。殊不知,“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片面追求校园建设的高规格,必然使有限的办学资金消耗在基本建设上,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图书仪器添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内部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这实际上是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表现之二:专业设置的盲目跟风与低水平重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国家按计划统招统分,专业设置也由国家统一规划,高校没有自主权,也不存在招生和就业的压力。高校并轨后,正一步步走向市场运作的轨道。但是,由于长期计划体制的惯性,加上高校产权归国家所有,管理者和受益者不一致,权责利不明,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各高校在面对专业改造这一重大课题时,往往反应迟钝,即便有所反应,也是力不从心。专业改造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市场考察和论证、师资培养和调配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这对于转轨时期的高校而言,无疑是一场生死考验。一些高校不能正确应对市场的考验,也没有作详细的市场论证,更没有作实质的专业改造,于是在专业建设上只好大作表面文章,不管有没有师资和仪器设备,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抛弃基础专业,片面追求热门专业,哪个专业生源多就申办哪个专业,把主要精力和物力集中在一些应用性很强、知识面很窄的所谓热门专业上。这种盲目跟风的后果,一方面是使高等学校同质化,千校一面,毫无特色;另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也过分突出操作技能,忽视基础理论,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得高等教育职业化。更有甚者,有的高校在专业改造过程中,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把专业名称改一下,实质上还是按原来老专业的教育模式运作。不作扎实的专业改造工作,盲目跟风,必然降低高等教育的含金量,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劲,失去高等教育办学最基本的诚信原则。
表现之三:教育模式上的本末倒置。受市场利益的驱使,社会上一些人耐不得寂寞,不愿作扎实的工作,只图急功近利,这种短视现象在高等教育中也较为普遍。高等学校本来应该是培养基础理论厚实的专业型人才,但是,由于受功利思想的驱动,一些高校在学生培养模式上本末倒置,漠视基础理论,片面追求效益,如有的音乐、体育、美术、规划设计、装饰装璜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校为了创收,常安排学生外出演出、比赛、做项目,放松了专业基础训练。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报道,名震海内外的偶像五人组合“青春美少女”,因为校方除发给她们一张没有实际价值的初中毕业证之外,只让她们学歌舞、经常外出演出为老板赚钱而将其告上法庭。这种现象在高校中恐怕更为普遍。研究生教育中,高校片面强调学生的科研成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有的高校规定在读研究生没有发表多少篇国家级的学术论文就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一些研究生为了应付学校的规定,不得不东拼西凑,甚至雇请枪手代劳,然后花高额版面费发表。也有的研究生自觉地乐此不疲,不讲学习,只讲效益,助长了学生学术研究的浮躁之风。至于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特别是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和课程,在许多高校受到歧视。有的高校对教师的科研立项、进修培训、攻读学位等,都明确按工、理、文划分等级,使得本来就难以出成果的一些人文基础课程教师更无心本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纷纷改行从事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加入到追求短期效益的行程中。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学术大厦建得越高,其基础就必须越坚实、越深厚;忽视基础理论教育的高等学校是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高校亦莫能例外,尤其是一些应用型专业,今天可能是很热门的专业,明天就可能成为冷门专业,甚至消失。缺乏基础理论和人文素养的学生是很难适应市场的。中国高校发展史上,纺织、供销、化工、机械、房地产、计算机等专业都曾经有过由热而冷的经历,有的甚至被市场抛弃,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吗?把主要精力和办学资源集中在某几个应用型专业上是风险很大的赌博行为,是必定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的。
表现之四:办学规模上一味求大不求强,追求数量牺牲质量。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一些高校在规划办学规模时,片面求大,忽视求强,盲目攀比,只讲招生数量,不注意生源质量。一些生源好的所谓热门专业,即使没有发展的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不断地拼命扩招;而一些基础性专业,尽管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强大,但因为生源暂时不理想、效益不明显而遭抛弃。殊不知,市场经济除了效益原则外,还有一个持久原则。高校在追求招生数量和办学效益之时,还必须考虑持久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事实上,很多专业是需要精耕细作,而不宜大规模经营的,如外语专业,如果一个班超过30个学生,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一些知名大学是很重视基础性专业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尽管生源好,但为了确保培养质量,学校总是尽量控制其招生规模,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三个专业方向每年只招25名本科生;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2004年报考人数近2000人,但学校只招了30名新生。某世界知名大学的音乐指挥专业师资力量强大,但基本上1年只招1个博士生,如果按照国内一些高校的办学理念,几个老师甚至几十个老师培养一个学生,这样的专业早该撤销了。
表现之五:办学层次交叉重复。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赢得更多的办学资源,一些高等学校不作市场调查,明确办学层次定位,总想大而全,无所不包。一些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不去努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却不惜放下架子与一般本科院校争夺本科生生源;而有的一般本科院校尽管办学条件一般,师资水平也一般,但为了争夺生源市场,一方面拼命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外,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争办硕士点、博士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同时还不忘与专科学校争夺生源,办些专科专业;而专科学校则千方百计地通过合作办学、专本沟通、专升本、成人教育等办法办本科专业,同时也不忘与中专学校争夺生源。结果是有限的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得不到有效利用,使得高等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表现之六: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制约着高校的学术研究。大力开展学术研究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也想在学术研究领域里抢到更多的筹码,于是在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究时难免有些操之过急的举动,片面追求论文和著作的数量、所发刊物的级别、科研课题立项的数量和级别等,于是就产生了大跃进似的一年发表100多篇论文的教授,教授的年龄一个比一个小,高级人才一年比一年增加,但真正象样的科研成果却很少产生。一些老师和科研人员整天忙于跑课题、跑项目、跑评奖、跑论文,难以静下心来做学问了,学术研究传承人类先进文化的使命意识在年轻知识分子中已经少有人提及了。人们相信,只有早出成果、早赚钱,才能赢得学术地位。而有了成果,赚了钱,有了学术地位,才可以当个一官半职,实践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这种恶性循环是制约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学术事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当然,也有的专家学者在看清了这种现状之后,号称当一名“几不教授”,不评奖、不报课题,甘坐冷板凳,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为学术界吹来一阵阵清凉的和风,但愿这股风能给浮躁的高校学术事业乃至整个学术界注入一支清醒剂。
我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常性投入支出所占GDP的比重多年徘徊在2%~3%之间,远低于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5%~6%,且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的4%的目标也相差甚远,这种状况一直局限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办学体制的局限,加上管理的滞后,观念的陈旧,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短视行为,使有限的办学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短视行为导致的浪费现象也许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例如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高校合并潮、升格潮、改名潮,已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注,其中虽不乏一些整合办学资源、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最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共享的成功之例,但也确有一些追求表面形式的短视行为。仅此已经足够引起我们深刻地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