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概念及其生成模式初探_系统学习论文

教学质量概念及生成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质量论文,概念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程度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反映;教育史上教学质量生成模式主要有教师生成模式、学生生成模式、技术生成模式三种,每种模式都有其片面性。本文提出系统生成模式是教学质量生成的科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质量 生成 模式 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质量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本世纪50年代开始,教学质量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许多发达国家把科技竞争、国防实力的竞争最终归结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竞争,由此而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许多国家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学制、学生地位、教师水平、组织形式和手段等进行了革新实验,成立了教学质量研究机构,如美国的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目的在于通过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多出高质量的人才。在我国,我们也一直呼吁各级各类学校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几十年来,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进行了广泛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教育理论界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理论研究,使广大教师对“什么是教学质量”、“从哪几方面入手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些问题感到困惑。直至今日,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许多理论问题还缺乏系统研究,诸如:教学质量的概念、教学质量的生成模式、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及教学质量的评估原则与方法等。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研究水平,直接影响着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试图对教学质量的概念及教学质量的生成模式进行理论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二、关于教学质量概念的界定

教学质量是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教学质量是什么”在教育学的各种版本里却找不到影子,更无系统的论述。包括我国教育理论的权威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也找不到这一词条。仔细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条:一是大家都意识到教学质量研究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多,使用范围广,难以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二是对教学质量理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

本文认为,要给教学质量下定义,首先必须解决两个认识问题:

第一,要正确理解“教学质量”这一词条中教学一词的含义。教育学中的教学一词一般有两种理解,其一是我国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其二是苏联教育学认为教学是完成教养和教育任务的手段。本文认为,教学质量一词中的教学应理解为学校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

第二,不能把教学质量简单地理解为学校中的智育质量。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提高学校中智育的质量,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这是因为,教学是完成全面发展教育任务的一种手段、途径,它既要完成学校中智育的任务,同时还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教学质量不仅指智育质量,其它各育质量也包含其中。

本文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程度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反映。

教学质量具有以下本质特点:

第一,综合性:教学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多种指标的多层次的综合,它不是由某一因素决定的,它反映的是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既反映学校的智育水平,也反映学校德、体、美、劳的水平;既反映教师队伍水平,也反映学生学习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等。

第二,差异性:教学质量具有差异性,并不是所有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是同一水平的,不同学校由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水平、生源素质、设备技术条件、规章制度等不同,其教学质量水平也不相同,表现出差异性,这是客观的。

第三,可比性:由于教学质量存在着差异性,也就存在着可比性,不同的教学质量反映了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水平。

三、教育史上教学质量的几种生成模式

模式是事物产生、发展、形成的典型范例。教学质量的生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也存在着生成的模式。教学质量生成模式是指教学质量生成的主要方式。教学质量生成模式的研究也是一个新课题,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有关该课题的研究资料,但教学质量生成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纵观中外教育史,教育家们虽没有明确指出教学质量的生成模式有哪些,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各种教育主张中蕴含着对教学质量的认识。通过教育思想史研究,我们发现每一时代的教学质量观是受这一时代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制约的,每一种教育思想和每一历史时期主要教育思潮都蕴含着其统帅下的教学质量观。本文认为,在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家、教育流派关于教学质量生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即教学质量的教师生成模式、教学质量的学生生成模式、教学质量的技术生成模式。

(一)教师生成模式:该模式认为教师水平是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志,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者。这是因为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懂得教育规律和教学艺术,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学生发展到什么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则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导。教师生成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二)学生生成模式:该模式认为,学生才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真正体现者。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度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尺度,学生学业成就实际上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代名词。学生生成模式反对把教师看成是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者,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特别是自我努力来获取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养成必备的生活经验和劳动技能,学生生成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学生有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发展进程和学业成就完全取决于学生自我努力的程度,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迷恋是提高其学业成就的内在动力。

(三)技术生成模式:该模式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讲是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不断更新的结果。学校中的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人员凭借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教学仪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学校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发生显著变革,学校实验室和教室的“技术革命”,使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质量显著提高,这一模式的核心观点是:学校教学的高质量来源于先进的技术设备。

四、关于“三种生成模式”的评价

(一)关于教师生成模式的评价

教师生成模式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和起主导作用,强调教师水平的全面提高,指出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这些思想观点都是正确的,值得借鉴的。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水平的确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就已经认识到了教师水平和学生发展的依存关系——“名师出高徒”、“师不高弟子拙”,指出“记诵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在当时,许多学生为求名师,不畏艰辛,跋山涉水,曾一度出现了负笈追师之盛况。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特别强调教师在儿童管理、训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对教师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教育家认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他认为高水平的教师是极富吸引力的。他曾举例说:假如学校里来了一位才华出众的生物老师,用不了多久,他的周围就会出现一群爱好生物课的学生。日本教育家东洋指出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低水平的教师使得那些极富才华的学生变得愚笨起来。他说:“一个蕴藏着可贵才华的青年,只是由于他落到了某位半瓶子醋的老教书匠之手,于是丧失了英才的光芒,结果以无名小卒告终。”[1]这就说明低水平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的。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上出现了“择校读书热”现象,这种现象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都普遍存在着,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学校教师水平高,学校教学质量高,择校读书热就成为一种合理而自然的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认识到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邓小平同志历来特别注重提高教师的质量问题,指出“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要把师资培训列入规划,列入任务。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2]。

教师生成模式在强调教师水平和作用的同时,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质量生成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具有片面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和学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互促进的,高水平的教师离开了学生的积极配合和自觉学习,其教授质量是不会高的,教师教得好,只是学生学得好的重要前提之一,学生是否真正学得好,还取决于他所处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及他对学习的认识和自我努力程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质量的生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师生成模式还忽视了学校中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对教学质量生成的影响作用。

综上所析,教师生成模式把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单纯地看作是教师水平作用的结果是片面的。事实上,教师生成模式只是教学质量生成模式系统中的一个子模式。

(二)关于学生生成模式的评价

学生生成模式是以对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前提,反对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认识事物的主体,学生完全具备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动机、自我努力与其学业成就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学生的学业成就对教学质量的生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学生生成模式是现代教育思潮的产物。传统教育思想只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地位、作用估计过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并对获取知识表现出迷恋,并能在获取知识、发展智慧过程中进行不断的自我努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就能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相反,学生主观能动性很低,其学业成绩也必然很低。

学生生成模式在突出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忽视了教师正确的积极的教导作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业成就的影响是错误的。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是外因,学生的自我努力和自我激励是学生发展的内因;但内因的变化和发展是离不开外因的影响和作用的。实践证明离开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教导,学生就失去了一条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捷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就不可避免,学生的发展进程、发展水平和学习质量必然受到影响。

另外,学生生成模式还忽视了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对教学质量生成的重要影响。众所周知,学生总是在一定的人际环境、物质环境下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和经验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在人际矛盾尖锐、人际冲突多的环境下,学生是无法静下心去从事学习的。相反,在人际关系融洽,师生关系平等的人际环境下,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物质环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的学习以获取书本知识为主,而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又都是间接经验,是前人实践和经验的总结,这些抽象的知识教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如果借助先进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进行教学,可使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容易,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发展的进程。这说明教学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积极影响。在教学质量生成中忽视技术因素、环境因素的作用是片面的。

综上所述,学生生成模式有其合理成分,但忽视教师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在教学质量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过分夸大学生因素在教学质量生成中的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学生因素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生成模式只是教学质量生成模式系统中的一个子模式。

(三)关于技术生成模式的评价

技术生成模式强调教学设备现代化、技术化,看到了教学技术与教学质量的依存关系,是符合现代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的。本世纪中叶以来,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入课堂,学校教学条件中技术因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教学质量的生成确实在很大成分上包含着教育技术的因素,但不能简单地把教学质量的生成归结为教育技术革命的结果。这是因为,在构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诸因素中,首要的因素是人——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无论多么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如果离开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使用,它就成为一堆无用的死物,它对教学质量的生成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教育技术只有为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所利用时,它才会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起作用,进而才对教学质量的生成起作用。

综上所析,技术生成模式强调技术因素在教学质量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是正确的,但否认人和环境的作用,过分夸大技术因素在教学质量生成中的决定作用则是片面的。技术生成模式也只是教学质量生成模式系统中的一个子模式。

总之,教师生成模式、学生生成模式、教育技术生成模式有其正确性,也有其局限性,只看到某一要素在教学质量生成中的作用,忽视了其它因素对教学质量生成的影响作用,三者都不是科学的教学质量生成模式。本文认为系统生成模式才是科学的教学质量生成模式。

五、系统生成模式的基本观点

系统生成模式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教学质量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生成,它是由几种因素综合生成的。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对教学质量的生成产生影响作用,有时这种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在影响教学质量生成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有人的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教材因素、教育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指教师、学生和其他管理人员;政策因素主要指国家发展教育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及采取的主要措施,也包括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制定的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指示、规章制度、措施和手段等;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环境,它包括学校内人际环境、自然环境、教学环境等;教材因素主要是指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和时代性,经济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经费投入;教育技术因素主要是指学校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技术手段和设备。系统生成模式认为,最优教学质量的生成是上述诸因素在最优水平上的一种最优组合。同时也认为,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的不同组合,就可能生成程度水平不同的教学质量。

系统生成模式它是由多个子模式构成的一个动态体系。它主要包括教师生成模式、学生生成模式、技术生成模式、管理生成模式四个子模式,每一子模式又有其复杂的生成过程。系统生成模式结构可用文后图表示。

系统生成模式用系统的、辩证的观点去研究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强调教学质量生成的复杂性、多因素性、动态性,强调因素间的联系,承认教学质量差异量的存在,并认为教学质量的差异量主要是由影响教学质量生成的诸因素水平差异造成的。因此,本文认为教学质量生成的科学模式是系统生成模式。

本文对教学质量的概念及生成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不妥之处,恳请专家赐教。

本文修改稿于1995年9月10日收到。

注释:

[1][日]大河内一男等著:《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标签:;  ;  

教学质量概念及其生成模式初探_系统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