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改革_教学理论论文

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教学模式分析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乐教育论文,课教学论文,理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模式作为当代教学论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课题。处于世纪之交的各国课程学者,更是针对传统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综观国内外有关研究,教学模式作为“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注:Gunter,M.A.,et al.(1990).Instruction:A models approach.Boston:Allyn and Bacon.P.67.)其是否有效取决于三个基本标准:1、教学是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否反映和体现了人类有关思维、学习和行为的科学研究成果;2、能否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序列开展活动;3、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学习过程,其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和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和实践能力,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为目标的我国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中,以上第3条显得尤为重要。音乐课程教学如何在构建教学活动程序框架的基础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反映、体现和实现这一目标,成为我国音乐教学模式研究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试图围绕这一核心,通过对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革的一些基本思想和一种模式构想。

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高等音乐教育理论课泛指大专院校(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除音乐表演类课程(包括声乐、键盘、乐队乐器等技能技巧课)以外的音乐专业基础理论和音乐学类大课课程。下面,从现代教学模式思想观念出发,对我国现阶段高等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实践和创造能力以及教学手段、方法的现代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1.现代教学模式观认为,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体系。由于教学目标是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因此,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环境的唯一的或最优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掌握一系列适用于不同教学内容、情景、工具和手段的教学模式,才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或综合运用这些模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对国外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实际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中优秀教学课例的教学模式常常反映出对概念获得模式、概念发展模式、课堂讨论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等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在我国高等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讲解法或称为“直接教学模式”,即,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其过程通常是复习、传授新内容、提问、练习等,教师的讲授是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教授基本事实、知识和技能,但过分依赖这一模式,却容易导致机械学习的倾向。事实上,由于这种教学程序和方法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改变,结果是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单调、枯燥的教学局面。

2.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需要个性的充分体现和利用感性的、情绪的力量,从而为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新颖的思路和可能。而音乐作为一门创造性艺术,其最主要和独特的教育功能之一就是充分体现发散性思维特征,培养个体的创造性。我国高等音乐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反映出来的思维模式是以辐辏型思维(辐合思维)为主,注重理论的共性理解、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求同性,追求共同的正确答案。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与教学模式的单调有密切的相关,在相当的程度上抑制和阻碍了学生艺术个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形成。

3.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体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并将教学原则、方法、形式和技能技巧等有机地结合和融汇其中。客观地说,我国传统的高等音乐理论课教学模式没有很好地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高师音乐教育为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应有的课程实习活动,学生很少能够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未来角色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真正有机会体验教师角色,进行教师能力的短期“培训”。此时,一部分学生无论在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均无法适应和胜任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教学艺术的展现了。即使是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从其教案的设计到教学的过程、甚至教学语言的编排等往往都照本宣科,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4.在当今高科技数字化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输和更新速度十分迅速,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含量与内容不断丰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仅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和书本阅读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和知识资源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渠道,必须而且正在教育中得到迅速而广泛的运用。而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均较为传统和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来源狭小,速度缓慢,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个人知识视野、学术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音乐教育中,电脑的运用也不尽人意。以美国为例,虽然已开发出多种音乐教学软件,但这些软件的运用主要体现在:(1)自学;(2)教辅;(3)电脑音乐课程等。电脑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还没有很好地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其巨大的优势和能量。

二、改革基本思想

根据国内外音乐教育现状和时代发展对音乐教育在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和各种实践能力,实现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等方面提出的新的课题和要求,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以下是关于高等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基本思考。

1.在现代和未来教育中,课程学习不应仅仅是“教”与“学”的固定模式,而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使我们必须面临这样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和未来的知识观与传统的知识观有什么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和传播者,还是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指导者?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我们对音乐课程的理解也将改变,面对新知和未来,课程内容不再仅仅是作为绝对客观的稳定不变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师生共同交流体验、探索新知、获取意义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就决定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必然会在其中得以培养和形成;同时,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学生才得以完成这一过程。其中,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关系,而后者在现代教育中具有更为突出和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现代化课程教学中,应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定位关系切实体现在现代教学模式的互动过程之中。

2.音乐教育教学工具和手段要现代化

在现代化音乐理论课教学模式设计中,应将电脑应用从音乐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提升到主要的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视听结合、知识和信息传递迅速、资源丰富和共享等综合功能,发挥教学软件所具有的专家系统的权威性和可持续开发的优势,使“人机对话”成为音乐教学中知识和信息传输和获取的重要方式,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宽阔视野、关心和了解国内外音乐发展动态,掌握音乐前沿知识和信息,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音乐人才。同时,“人机对话”为课堂教学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3.进行“讨论与实践”教学

在“人机对话”的前提下,进行以“讨论与实践”为主要特色的教学。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和检测,以及对艺术审美体验和创造活动的交流、分析、研讨和各种实践活动,巩固知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学生将通过“人机对话”所获得的知识和问题带到课堂,由教师通过对课堂测验、课堂讨论、群辩、合作学习、情景教学、课程实习和其他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巩固并把握学习进度,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将知识的巩固、探讨和审美体验内化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能动——操作式”教学模式初步构想

围绕“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中心,下面提出有关高等音乐教育理论课“能动——操作式”教学模式的初步构想。

1.模式定义及教学关系定位

(1)模式定义

“能动——操作”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主操作中学习和探求知识,在自主操作中进行音乐审美体验,在自主操作中培养能力。

该模式以“人机对话”和“讨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为一体化综合性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和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善于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把握知识和信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未来意识和能力的开拓型人才。

(2)教学关系定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电脑应用——主要知识传输和音乐视听手段

2.模式结构及其功能

每一个教学单元(或知识单元)由“人机对话”和“讨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组成。二者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下,分别侧重于不同的教学功能。

(1)“人机对话”

主要功能:知识的传输、学习和音乐视听、体验与分析。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自主操作多媒体电脑,运用课程教学软件和网络,进行“人机对话”,获取课程主要知识与信息,根据不同课程的目的要求,实现对音乐音响的视听、审美体验和分析。

(2)“讨论与实践”教学

主要功能:学生将通过“人机对话”所获得的知识、审美感受和问题带到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测验、反复聆听、交流讨论、合作学习、课程实践等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

a、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检验、巩固并把握学习进度;

b、形成、强化和巩固音乐审美体验和分析能力;

c、培养个性思维、开拓创新意识和各种实践能力。

(3)结构说明

a、“人机对话”可安排在课时内,如,以一门课程周学时为2计算,可安排一节课为“人机对话”,一节课为“讨论与实践”;也可将“人机对话”全部安排在课外时间。电脑教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全天开放。

b、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是“人机对话”内容的延伸和发展,按教学计划或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设计和灵活安排,充分调动和发挥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模式框架内进行创造性教学,使教师的个人能力和才干得以展现。

3.课程设计流程

(1)原则

整个教学过程(人机对话——讨论与实践)均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条件要求

a、硬件:多媒体电脑教室,普通音乐大教室(内部设置加以改变)。

b、软件:课程教学计划,音乐教学软件,网络查询指南,“讨论与实践”教案设计,教学指导手册等。

(3)课程模式流程 整个模式流程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室范围内相应的“讨论与实践”为主,重在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和进行课程基本能力训练。

第二阶段:学生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计划进行课内外实践。如,师范院校基础音乐教育课到中、小学或幼儿园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实习。其他如音乐欣赏、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以及合唱与指挥等技能课的课程实践活动,还可以到普通大专院校(或本校普通系科)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如举办系列音乐欣赏讲座,进行音乐辅导或到专门地点进行专题采风和考察等等;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课程可以根据所设计的有关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

第三阶段:模式与第一阶段相同。不同的是,学生经过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得到检验和培养,再回到课堂及时总结,然后,在新的水平和阶段上进一步学习和研讨。

第四阶段:课程论文的写作、完成和答辩阶段。这是对学生在该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及学术水平的展现等方面的综合检验。

(4)流程说明:

a、四个阶段依课程时间顺序先后实施,分布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

b、考试。知识单元的考核以课堂随机测验和其他方式进行,能力的判定根据专门设计的标准予以衡量,并记录在案。课程结业考试以课程论文质量及其答辩水平为主要依据和标准,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最后得出该门课程总成绩。

4.“能动——操作式”教学模式构想的假设意义

(1)人机对话

电脑教学软件为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和教学过程模式要求而精心设计的专家系统,具有课程知识点安排和布局的合理性,知识的相对权威性、全面性、客观性、前沿性,信息的高含量。电脑网络将使学生能够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远端查询,了解相关知识的最新学术动态。这些是一般传统教学中教师个体所不及的。人机对话将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知识的传输和获取已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生自主操作电脑,进行积极思考的能动行为。

人机对话具有视听的交互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特征和优势,能够实现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对音乐作品音响从局部到整体,从结构形态、组织形态到表现形态的反复聆听、体验与分析。

人机对话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上课方式呆板、教学时空局限和学生课堂紧、课外松的状况,实现“弹性”学习,既能够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硬件设施和环境,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学习生活时间,给予其支配时间的相当灵活性和自由度,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创造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氛围。

在现代教育观念中,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使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在今后的一生中能够自觉不断地去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因此,应该让他们学会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操作中学习,这是将“人机对话”作为重要教学手段之一的又一目的。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人人掌握电脑使用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如前所述,现代课程观念中,教师也不再仅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更多地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课程学习不仅是学生,而且也是教师的任务。“人机对话”也将是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和信息,提高自身素养、水平和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不断提高,教师将以更开放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更高的学术见解、水平和魅力去影响学生,在知识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采用教学软件有利于较为客观地统一教学标准,实现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评估。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和运用必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音乐教育应跟上这一时代步伐。根据我国国情,各院校音乐教育进行此项硬件投资,建立多媒体电脑教室是可望又可及的。

(2)“讨论与实践”教学

在将主要的知识传授任务和作品视听、分析任务交给人机对话的前提下,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可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课堂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讨分析,交流体会、感受和观察,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模拟教学情景和教学游戏等,进行模拟教学,体验教师角色。由于是学生自行设计和执行方案,其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和运用,教学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等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之间通过“教学”观摩和知识研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良好意识和品格。再如,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可以将在人机对话中经过学生个人聆听、思考和分析过的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集体课上进行集体交流研讨,以达到对音乐本体及其相关内容的深化体验和认识。这一切,都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情景之中进行的。

“讨论与实践”教学必然导致“课堂”观念的改变。a、改革传统的“听讲”模式,创造有利于个性表现和发挥的讨论与实践操作模式。因此,教室的环境,包括桌椅的设计和安放等等均应与之相适应,造成一种“场”的效应。b、走出“小课堂”,建立“大课堂”。一方面,通过相应的课程实践(如,音乐教育专业在中学、小学、幼儿园、普通大学等进行的课程实习)和研究活动,能够使所学知识得到验证、运用和巩固,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返回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学生从第一学年就开始接触教学和音乐实际环境,了解有关专业发展现状,有利于学生在生动的专业实践中树立和巩固专业思想,为今后投身于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考核上,由于采取了随堂测验、能力综合考核和课程论文答辩等综合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压力分散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既避免了突击复习、死记硬背、为学而学的被动心态和不良学风,又能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并给学生造成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保证了学习质量和教学管理。

“讨论与实践”教学力图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能够得到真正的交流。

“讨论与实践”教学为教师的个性发挥和教学艺术的展现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对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精心设计、安排,而整个教学过程也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和人格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能动——操作式”教学模式构想的提出不仅仅针对高等音乐教育,还包括高等教育的其他学科。

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界正通过积极的反省和总结经验,以及加大与国际音乐教育不断交流,来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活力。在如何借鉴国外当代音乐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使之与我国音乐教育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等方面,我们还缺乏哲学意义上的和科学实证性的研究,并将其上升为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包括高等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在内的系统的现代音乐教学模式化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标签:;  ;  ;  ;  

高等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改革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