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图书情报学界最时髦的术语恐怕就要数“网络”了。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网络作为它的急先锋,在新世纪中更显得日益重要,网络化、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应运而生的便是针对这种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于是一时间“网络环境下的××”文章满目皆是,尤其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中更是不胜枚举。但细读这些文章,却又不得不使人处于一种“众说纷纭话网络,不识网络真面目”的疑惑之中。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研究人员在著书立说时对网络环境本身的认识与说明并不明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首先,直接将“网络环境”中的网络当作一种原概念,不加解释、限定,例如许多研究者将局域网中的某些技术和全球网中的技术不加区分和限定,导致在互相学习交流过程中对各自具体理论互不认同。当然若将各自的理论放在自己限定的“网络环境”中未必有错,但若以己之“网络环境”去理解他人之“××理论”就有一点“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味道了。
其次,研究者自身认识能力有限。有的将“网络化”的某一具体过程当作网络环境的全部内涵而加以使用,例如单纯地将Internet理解为网络的全部,或单纯地将计算机联结等理解为网络等都属此类。这种认识偏于狭隘,在理论上也不会有什么大的突破。有的将“网络”大而化之,只要是网络就属于“网络环境”,将WWW、Internet等简单等同, 但在具体行文时又不知如何区分,只好“宏观”把握,统一口径,直称“网络”。这无疑是一种在学术上的回避,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无可厚非的是,“网络”作为普及较快的一种术语,在平时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们的确没有必要逐一加以解释,就像谈到计算机时没有必要逐一解释一般的计算机与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个人电脑、网络计算机的区别一样。因为作为一种人人皆能感知认知的常用名词,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考证它们之间的差异,需要的只是把握这一群体的共性。而作为学术研究,我们认为采取上述态度似乎有一点不负责任。这不但使研究者自身失去了科学严谨的态度,使理论的水平与层次流于肤浅,严重的则出现谬误,而且也使后来的学者认识混乱,不能准确地把握理论研究的现状。
1 网络环境的概念
本文认为,网络环境,狭义地说,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国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广义地说,网络环境还包括由于网络的渗透、扩张而引起的国家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体制、信息系统组织、用户信息行为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综合起来考察,前者是指网络的物质实体,我们不妨称其为网络的硬件,而后者是指网络的精神体(或称抽象体),我们不妨称其为网络的软件。而未来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应该是这种既包含硬件又包含软件的整体。目前大多数人对此的认识大都只停留在狭义的层次。
同时,网络环境的产生是网络化的结果,网络化是一种进程,与之相应的网络环境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客观事实。网络环境的这种动态性决定了图书馆工作的灵活性。我们在研究图书馆工作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动态性对工作变化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动态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就像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它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相对的发展。在某一段时期内,这种变化的幅度相对来说是较小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网络有序、渐进式发展使我们的研究背景——网络环境也呈一种稳定持续的发展态势。因此,我们完全应该也必须据此来判断与之适应的图书馆工作变化的趋势。
2 我国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的两个阶段
根据前面我们对网络环境的分析,依据目前的国情和世界趋势,本文认为我国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应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网络化”,也就是图书馆建网、入网阶段。此阶段是我国图书馆接受国际新潮流、构建图书馆网的阶段。这种图书馆网也须经历由内部网向区域网乃至国家网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网络社会化”,也就是网络环境阶段。它是在上述基础上,图书馆工作走向全球化,在信息社会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的阶段。网络社会化要求图书馆在国家信息政策指导下,建立起符合网络社会发展的信息管理体制和信息组织系统,为满足社会信息需求而创建独特的信息服务方式,在丰富社会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这两个阶段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互有渗透。
3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发展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谢拉曾经说过“图书馆如果不是立刻反映,也是最终反映着社会的变革。”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史,由古代的藏书楼发展到今天为全社会所利用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研究图书馆等,每一次进步无不反映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热潮的直接带动下,国内外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的未来作出了种种预测和描述。各种新术语、新名词、新系统层出不穷:如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
Library)、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虚拟图书馆(Virtual Libraty)、 无墙图书馆(Librarywithout Walls)、多元媒体图书馆(Polymedia Library)、多媒体图书馆(Multimedia Library)、虚拟现实图书馆(Virtual Reality Library)、全球图书馆(Global Library)等等。
通过对上述术语与相关概念及文章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基于图书馆的未来的各种各样的讨论,都是从某一个片面的角度出发去概括图书馆的全部,要么从技术设施的改进出发,要么从文献信息载体的变化出发,要么从服务方式的发展出发等等,把图书馆某一方面的进步当作图书馆发展的全部,于是使用相应的新术语来界定这种发展。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作法,仿佛图书馆的某一方面发展了,图书馆这个名字就得随着改变了;仿佛图书馆发展的决定因素,取决于某一种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更新或服务方式、手段的现代化与多样化。正如前文所述,图书馆的发展是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明进步的,它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的发展。上述各种预测的严重不足及根本弱点在于对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不足,而偏重于技术决定主义,因此在预测未来的社会变化以及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献的形式及其传播方式。电子图书的出现,电信网络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的外部技术环境。但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开放的子系统,也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新的战略对策,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化、网络化使图书馆与社会保持同步前进,而不是使图书馆消亡。正是网络所采用的通讯机制,使各个孤立的图书馆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各类图书馆网,如地区网、专业网等。而未来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也是吸收了诸多新技术的一种事物,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网络技术。图书馆必须也一定能生存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延伸到哪里,图书馆的触角就可以延伸到哪里。
综上所述,未来的图书馆仍将以一种有机的综合体存在并发展,它不断吸收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新技术以充实自身,并且不断吸收由于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新的思维方式。尽管形式变了,但其精神实质是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