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创新与其环境变量的社会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技术创新论文,环境变量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社会学中社会行动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技术创新作出这样一种解释性定义:技术创新是由创新主体(企业)所启动和实践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它以成功的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经过创新决策、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等环节,从而在高层次上实现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及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并最终达到改变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或社会行动系统,技术创新无论其行动资源的获取和社会动力的提供,还是其社会运行机制的展开和社会功能满足方面的呈现,都总是离不开其环境系统的。这实际上就是表明,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同时也是一种与环境之间的社会互动。这种社会互动是体现为冲突、矛盾形式还是合作、交换形式,将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能否成功实现,而且也关系到环境系统结构功能秩序的维持和转换。
技术创新与其环境变量的社会互动实际上就是两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包含这样两个方面:一为环境变量作用于技术创新行动的一面,一为技术创新行动作用于环境变量的一面。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技术创新行动的社会环境就是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系统,它包括经济的、政治法律的、科技的、文化的等不同社会结构功能层面。但是,由于本文考察技术创新与其环境变量的社会互动的理论出发点乃是把技术创新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而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行动实际上是包含其环境变量的行动参照构架整体,这种行动参照构架中的环境变量或是作为手段因素而为创新主体所把握,或是作为条件因素限制着创新目标的选择集合。这实际上就是表明,从本文的理论前提出发,我们必须从环境变量与技术创新行动的关联性或技术创新行动之参照构架出发,由此才能从广泛的社会环境因素中来获得技术创新行动其社会环境变量的恰当的定位。在我们看来,从技术创新之行动参照构架出发,可以确定出作为技术创新行动之特定社会环境因素的几个变量,即社会物质资源、社会制度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三个环境变量。技术创新行动与其环境变量的社会互动就具体体现在同这三个环境变量的相互作用上。
一 环境变量对技术创新行动的作用
从技术创新行动之行动参照构架来看,环境变量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外乎体现为如下两个维度:或者为技术创新行动提供达到目标的手段资源而对技术创新发挥正功能影响;或者是对技术创新的实现设置条件障碍而对技术创新发挥负功能影响。具体来讲,上述三种环境变量对技术创新行动的这种双维度作用可分述如下。
1、社会物质资源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
社会物质资源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是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作用的最直接的体现,它构成了环境变量对技术创新作用的最初步、最现实的层面。社会物质资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输入或供给上,它所包含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资金投入和信息资源等构成了对技术创新行动的硬性约束或硬性支持。如果缺乏上述资源的输入或供给,则势必导致技术创新行动中其构成要素由于所需资源的短缺和匮乏而出现结构紊乱和功能萎缩,从而最终也瓦解了技术创新行动。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市场需求也是社会物质资源这一环境变量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由于其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提供资源供给的方式,而是通过以市场信号和市场机制去引导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方式来对技术创新行动发生作用,因而它主要是以一种功能性变量而非实体性变量而存在。同时还要看到的是,在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行动发挥正功能影响的同时,它也对技术创新行动存在着负功能障碍,这主要表现为对技术创新行动的需求膨胀和需求短缺。需求膨胀主要表现为不顾社会物质资源环境因素中既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对技术创新行动及其成果提出过高的预期和要求,从而对技术创新行动主体发出错误市场信号的引导和刺激,在实际中即是表现为对技术创新成功的消费早熟和消费超前的状况。这种“过高”的预期或要求本质上是一种病态的需求,是一种非经济和非理性的环境要求或环境障碍。需求短缺则表现为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行动及成果的需求不足,从而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启动、展开以及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带来障碍的市场状况。它主要有以下这样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对技术创新行动的技术供给不足;第二,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第三,企业之间、社区之间的社会互动效率不高,导致技术创新扩散的渠道不畅;第四,国家宏观的计划和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行动微观运行机制发生冲突所造成的障碍;第五,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不够。
2、社会制度模式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
社会制度模式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社会制度模式对技术创新行动发挥作用并使之制度化的过程。这种技术创新行动的制度化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促使社会认定技术创新行动的合理性。由于技术创新行动在创造出新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必然相连带地建构出了新的组织形式、行动规范和价值观念,从而对社会制度模式来说构成了一种新的不相协调的因素。这就导致既存社会制度模式在面对技术创新行动及其所塑造出来的新的组织形式、行动规范和价值观念时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期把技术创新行动及其功能后果纳入调整后的社会制度框架之中,并获得人们的理解和认同。实际上,这就是赋予技术创新行动以合理性。另一方面,它促使技术创新行动具有可期望性。由于社会制度存在着其运行机制上的目标和行动相统一的特征,因此,从理论上讲,社会制度模式通过不断地自我调适而实现对技术创新行动的规范,就意味着为技术创新行动的展开和实现提供了一种最有保障的、最佳的行动路线。依循此一路线,某一具体的技术创新行动不仅可以接纳以前的经过无数次技术创新实践而积累下来的经验,从而避免在面对各种可能的技术创新行动路线时可能出现的选择障碍、决策障碍以及无谓的矛盾和冲突;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社会制度的概念系统,可为促使技术创新行动者或行动主体形成强烈、持久和明确的行动指向和信念,从而使其技术创新行动成为一种真正合理的自觉行动。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会制度模式本身可能规范不及的真空地带的存在,或者由于社会制度转轨或结构转型所造成的社会潜网现象,其也可为技术创新行动留出一定的行动空间,从而促使技术创新行动的展开。社会潜网作为一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规范、协调人们行动的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规则和制约,它实际上是对社会制度规范功能的补充和延伸,是对技术创新行动发生影响的更宽泛的、更不正式的制度环境。技术创新行动由于其本身所体现的塑造新的组织形式、行动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特征,或许难以被既存的社会制度模式所容纳,从而通过制度化的过程被整合进已有社会系统之中,而社会潜网的存在以及其在降低技术创新行动系统内部的交易费用和利用非经济手段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方面的有效性,则恰好可以为技术创新行动的展开提供适宜的行动空间和行动规范,并通过社会潜网自身的制度化过程而把技术创新行动引入已有社会系统之中,实现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社会潜网对技术创新行动的这种容纳和庇护,实际上是代替社会制度模式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发生、发展和成熟提供了规范引导和规范保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制度模式对技术创新行动也存在着负功能影响。社会制度模式的这种负功能影响,是指在社会制度模式的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外显的或潜在的消极阻碍作用,它存在于前述的制度正功能之外,但又在实际的技术创新行动中发挥功能。首先,从社会制度模式本身来看,其制度集合体中各种制度之间的规范冲突乃至各种制度之概念系统之间的冲突是一种与制度共生的历史现象,这虽然正是制度功能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同时也导致了其对技术创新行动的负功能影响。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社会行动或社会互动,由于其常常是广泛地联系着经济、科技、政治和文化等不同的社会制度维度,从而导致其在实现自身的经济功能的同时,也实现着广泛的社会功能,而这就意味着技术创新行动常常不得不同时依从各种不同的制度规范,承担多种社会行动的责任,实现多种社会行动的功能。由于在诸种制度规范(如经济和科技)之间常常出现矛盾和冲突,这就使得技术创新行动的主体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行动目标选择、行动秩序维持、行动成果的扩散等环节上,常常处于制度遵循上的无所适从的境况。尽管技术创新行动也可能由于遵从某一制度维度的规范而形成自身制度化的秩序,但却同时也可能孕育了其在另一制度维度层面上的秩序危机;从而最终构成对技术创新行动的障碍。其次,社会制度的惰性力量也常常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外在约束,限制了技术创新行动特征的发挥,甚至还可能使其降到一般的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水平上。
3、社会文化背景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环境系统中文化价值规范的功能发挥过程。具体来讲,以文化价值规范为主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可以归结为这样两方面:
第一,它规范和引导技术创新行动实现其社会化。所谓技术创新行动的社会化,就是社会系统对技术创新行动的作用过程,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行动通过进入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从而成为社会所要求和接纳的社会行动或社会互动。我们说文化价值规范所发挥的促使技术创新行动社会化的影响,一方面是指通过其所包含的社会制度的正式化、合法化的社会制约力量的保证,促使技术创新行动实现其制度化、模式化,使之在和广泛的社会结构功能层面的连接中具有一定的可期望性和可预见性,从而进入既定的社会结构之中被接纳和被认同;另一方面是指由于文化价值规范自身作用方式的非正式性,它也通过对技术创新行动在目标设计、路径选择、管理方式、组织协调乃至创新者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来引导和调整技术创新行动的全过程,使之在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够灵活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它通过规范技术创新行动与其环境变量的社会互动关系,从而维持技术创新的行动秩序。我们知道,在技术创新行动同其外部社会环境变量的互动关系网络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资源如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互动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各种角色、权利、责任和期望之间的交换互动关系,而这些交换互动关系都是需要由文化价值规范来制度化和模式化,从而形成技术创新行动所必需的互动秩序。在此过程中,文化价值规范对技术创新行动的作用较之于社会制度模式来讲是更加明显的,尤其是在对技术创新行动同其外部环境变量的各种非正式的、非经济的角色、权利、职责和期望之社会交换互动关系的制约和引导上,更具有文化价值规范的特色。
同样我们仍需看到,文化价值规范之于技术创新行动也有着强大的负功能影响。一般来讲,文化价值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以及对于人们社会行动的规范,乃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它所显示的关于社会的理想秩序、进步尺度、行动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一系列规则或标准,都是厚重的历史积累和沉淀的产物。因此,它对于既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行动模式的格局必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维护倾向,并通过其惩罚机制限制着人们对传统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的超越或偏离。文化价值规范的这种特征对于具创造性和新颖性的技术创新行动来说,则无疑是构成了一种巨大的障碍。当然,文化价值规范之于技术创新行动的这种限制性的负功能影响或约束力量,归根到底也仍需通过人们的行动来加以实现。而人的行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不仅在对文化价值规范的理解和遵从上有着自觉的历史抉择倾向,同时在对其改造和更新上也有着同样的自觉性。因此,文化价值规范之于技术创新行动的限制性的负功能影响,也必将导致文化价值规范自身的更新和改造,并塑造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行动展开的文化合理性尺度和文化发展趋势。技术创新行动正是通过这种既受文化价值规范促动,又不断超越和打破既有文化价值规范之限制性的过程来谋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并由此去形成新的社会行动模式和社会结构的新生长点。
二 技术创新行动对环境变量的作用
技术创新行动作为一种具目的指向性的自组织社会行动,它在接受其环境变量的作用的同时,也将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手段和资源,以达成自己的行动目标,并同时参与了环境的改造和重建。这就是技术创新行动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如果我们把技术创新行动的社会环境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系统的话,则前述的三种环境变量就构成了其系统结构的三个层次,即以社会物质资源变量为主体的器物层、以社会制度模式变量为核心的制度层和以社会文化背景变量为依托的价值规范层。从发生学的维度上看,技术创新行动与其环境的社会互动,实际就体现为这三个层次上相互作用的依次推进和深入。
1、技术创新行动作用于环境的器物层。
在一般情况下来讲,技术创新行动对环境器物层的作用总是通过它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工具或器物对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冲击和影响而体现出来。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由于其较强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带给了人们一种更有效的控制其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它不会遭到环境的强烈反抗;同时也由于这种作用基本上还是体现在人们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内容中而没有触动环境的深层结构,因而环境对技术创新行动的这种作用基本上还是含容的。但正是由于技术创新行动对环境器物层的这种相对有限的作用和渗透力,尚不足以导致环境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广泛的社会特征作出更为深入的容纳和保证,还不足以触动环境的深层结构而形成其相对于技术创新行动之作用的适应性重建,因此还必须把技术创新行动的作用更深入一步即过渡到环境的制度层。
2、技术创新行动作用于环境的制度层。
在我们看来,技术创新行动是以两种方式作用于环境的制度层的。其一,技术创新是以一种环境的内生变量的形式而存在和发生作用,其作用结果的表现是促进社会制度模式中各种保证技术创新启动、运行和扩散的相应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由于任何技术创新行动都必须在特定的组织框架中,按照特定的制度规范,经由特定组织起来的人去实施,因此技术创新行动的展开必然要求环境的制度层次作出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当然,从宏观上分析,技术创新行动作用于环境的制度层面而引起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实际上是表示了环境系统中文化价值观念变迁的开始,它标志着凝聚在制度层面上的文化背景因素已经不适应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或者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桎梏,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实际上也就是对凝聚在制度上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否定,因而必然遭致环境的强烈反抗。然而,由于技术创新行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新的组织形式、行动规范和价值观念在环境系统中的不断渗透和生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创新利润的实现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一切都构成了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从而促使人们不断开启技术创新行动,直至达成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
其二,技术创新是以一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形式被引入环境之中而作用于环境的制度层。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技术创新行动时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可以注意到,当发展中国家从事其技术创新活动时,总是首先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事模仿创新直至自主创新。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总是一定的社会制度结构与文化的产物。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并从模仿创新过渡到本土化的自主创新的水平,就必须在引进器物性的技术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引进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背景。当然,技术创新对环境制度层的这种作用方式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环境系统的强烈反抗和抵制。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说是在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因素作用于环境的制度层面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随着技术创新行动于环境系统的文化整合过程的深入,这种现象也就会逐渐消失。
3、技术创新行动作用于环境的价值规范层。
技术创新行动作用于环境的更深一步是环境系统的文化价值规范层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化价值规范体系不仅是一种包含社会制度在内的更广泛的社会行动规范体系,而且还是社会制度赖以创生、演变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因此,社会制度规范和制约社会行动的有效性程度,实际上还要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完整真实地表达了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的基本指向。由此出发,可以认为前面所述的技术创新行动作用于环境的制度层面而引起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对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引发环境的社会变迁,从而实现其对技术创新行动社会功能后果的社会化和社会整合仍然是不够的,而是技术创新行动还必须要把自己的作用触角延伸到作为环境系统的核心层次的文化价值规范层面之中,通过引发文化价值规范层的调整和变迁,从而导致环境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的根本性调整,才能为技术创新行动的启动和运行提供整体性的环境支持与保障。
具体来讲,技术创新行动对文化价值规范的作用可以通过更新人们社会行动选择集合的内容和增添人们社会行动的目标和项目来实现。但是由于作为社会学概念的文化价值规范所指称的并不完全局限于相应的由社会制度来体现的社会行动领域,而是与更广泛的社会功能需要的形成、表达和满足相联系的,因此,技术创新行动对文化价值规范的作用还必须在影响人们现实的社会行动过程的同时,也要对人们关于达到行动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意义的评价作出引导,并进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之价值目标的更新与重建,由此才能完整系统地实现技术创新行动对环境系统的作用过程。